《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教父哲学之七:波爱修

基督教教父哲学之七:波爱修

西罗马帝国被哥特人占领后,曾经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出现了原来的社会秩序与哥特人的社会秩序共存的局面。最后一个罗马哲人——基督教哲学家波爱修,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展他的哲学活动的。  波爱修(约480-524 年)出生于罗马豪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期就从事政治活动,30岁时出任罗马执政官,523 年被以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次年被处死。在狱中写下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的慰藉》。此外,波爱修曾立下宏愿,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和柏拉图的《对话集》译成拉丁文,并设法使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协调一致,可惜壮志未酬。波爱修还编纂了一些为中世纪所采用的逻辑学等教本。

1.上帝与世界  

在波爱修看来,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是形式。" 神的实体是无质料的形式,因此是一,是其所是,而所有别的东西都不是其所是"。(波爱修:《论三位一体》第2 章)也就是说,上帝自身已包含了实在,万物是由上帝才获得其存在的。上帝是善,是完美。除上帝外,不可能设想有更善更完美的东西存在。万物的善和完美来自于上帝的善和完美,因而其善与美都是不完全的。世界的是从完美开始的,完美是原本,不完美是完美的摹本,因而又是完美的减弱。由此出发,波爱修追随奥古斯丁,否定了恶的现实存在。  
他认为恶是一种不完全,是由于人们将完全的善加以分离的结果。但是,波爱修抛弃了奥古斯丁的" 预定说"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由意志的地位。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永恒的形式决定的,事物的特性不是来自于质料,而是来自于形式,而形式无非就是上帝的理念,也就是神的预知。" 预知是存在于世界之主那里的,安排一切的那个神的计划"。(波爱修:《哲学的慰藉》第4 卷第6 章)不过,波爱修进一步把世界分作两个部分,即无理性的世界和理性世界。在无理性的世界中,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起决定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该追求,但也可以拒绝的理想。因而,人的自由意志是判断的理性的一种功能,人的精神能够发现众多的可能性并从中进行选择。精神愈强,自由也就愈多。因此,自由不在于意志而在于意志的判断。  
为了解决上帝的预知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波爱修进一步分析了上帝的永恒性。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前后相继。但对于上帝来说,只存在永恒的现在。" 永恒就是对无限的生命的整个的、同时的、完全的占有。" (波爱修:《哲学的慰藉》第5 卷第6 章)因此,对上帝来说,不存在一种时间上在先的知晓,上帝在永恒的现在中俯瞰时间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上帝观察事物时,并不改变事物的过程。波爱修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共相和殊相  

共相或殊相的关系问题最初是由3 世纪著名的腓尼基学者波菲利(约232 -304年)提出来的。他在给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所写的引论中提出三个哲学问题:

第一,种和属(共相)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  第二,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是有形体的呢,还是无形体的?

第三,它们是外在于感性事物,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

波菲利认为,这些问题乃是极其高深的问题,需要非常刻苦地进行研究,因而,他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  

波爱修就此问题从本体论上和认识论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考察首先是从一与多的关系出发的。他认为," 种" 和" 属" 在本体论是不存在的。因为" 种" 和" 属" 是为许多事物所共有,而且是在同一时间完全地存在于许多事物之中,因而是多而不是一。但这样一来,又将有某个新的" 种" 或" 属"。如此类推,以至无穷。但另一方面,如果" 种" 或" 属" 在数目上是一,那就不能为许多事物共有。因为一个单个的事物被共有,只能是它的部分被共有。因此之故,如果它既不是一个(因为它是共有的),也不是多个(因为还要为那个众多寻找另一个" 种"),那就可以看出,那个" 种" 乃是绝对的不存在。这同一结论必将应用于其它的" 种"。这样,波爱修就否定了" 种" 和" 属" 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

但是,波爱修把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存在区别开来了。在他看来," 种" 和" 属" 虽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但我们的心灵有能力把它们从有形的东西或无形的东西中区分抽象出来。至于那些用区分、抽象、假设从存在的事物所得出的观念,不仅不是虚假的,而且只有这种观念才能发现事物的真正特性。"'种' 和' 属' 都是思想,因此,这们的相似性是从它们存在于其中的诸个体中收集起来的,比如人的相似性是从彼此不同的个人中收集起来的,这个相似性被心灵思索并真正地知觉到,从而就造成了' 属' ;当进而思索这些不同的' 属' 的相似性(它不能在这些' 属' 之外或者在这些个别的' 属' 之外存在)时,就形成了' 种'。所以,' 种' 和' 属' 是在个体之中,但它们都被思考为共相,并且,' 属' 必须被看作把个别中的众多的实质上相似性集合起来的思想,而' 种' 则是集合' 属' 的相似性的思想。" (波爱修:《波菲利〈引论〉注释》第1 卷第11节)

波爱修说,这种相似性,当它是在个别事物中时,它是可感觉的,当它是在共相中时,它是可以认知的;同样地,当它被感知时,它是留在个体中,当它被理解时,它就成为共相。

波爱修从存在和认识、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的思想无疑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深刻影响,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成为中世纪唯名论的直接先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