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领略中华传统艺术魅力(书法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先后三次遴选了一批重要文物共制定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目的是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其出境展览。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文规定了64件(组)国宝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为适应文物出境展览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保证珍贵文物安全,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规定37件(组)一级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包括17件书法作品、20件绘画作品)。

以下就对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17件书法作品)进行盘点。

1.  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卷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是章草的代表作,它与居延汉简保持亲密的血缘关系,只是《平复帖》中大大增强了点画的连续性,如“口”形,汉简中用三笔,《平复帖》用两笔。帖中还有不少字,把许多点画连为一笔,显示了用笔技巧的长足进步。点画连续,意味着笔锋运动轨迹的弯折增加。绞转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频繁的弯折,同时频繁的弯折又促使绞转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平复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发着古朴、淳厚、深沉、凝重的气息,是传世年代最早的西晋名家法帖,也是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历来为世所宝。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机,字子衡,吴县华亭(上海松江区)人,少负才名,工诗文,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文赋》。

2.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卷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堪与二王争辉。《伯远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其书法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却难以估量,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病卒,年五十二。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有文集十一卷,工书法,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

3.  唐冯承素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

《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后世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之一。《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中锋运笔,点画有粗有细,粗的健壮而不臃肿,细有清秀而不纤弱。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点画相互映带,气脉贯通;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整行字呈现出细微曲线状,增添了韵律美,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因为这摹本的卷首有“神龙”二字,所以又称冯承素摹本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4.  唐欧阳询楷书《梦奠帖》卷

《仲尼梦奠帖》共七十八字,无款印,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为“欧体”。此帖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中华第一楷书,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清宫旧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湖南长沙)人,幼时聪慧过人,博通经史,工于书法。由篆隶书得笔,晋帖得韵,隋碑得神;形成笔力遒劲,结构险峻的“圆畅方挺”的新体。“把两晋和南北朝以来,兴起、演变的楷、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名声远播国外,并且为历代书苑所推崇。

5.   唐国诠楷书《善见律卷》

唐人写经,多不落名款,有的虽有名款但非名人,故以往书家并未给予足够注意。由于唐代重书学,特别在中唐、盛唐,写经书法水平一般很高。《善见律》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字作为典型的唐代“经生体”,结构谨严优美,笔画挺拔腴润,使转灵活生动。全文二百六十余行,四千四百多字,一笔不苟。卷后赵孟頫、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大家的题跋相互辉映,为之增重不少。此卷为千年传世之本,首尾俱全,整齐匀净,表现了书者虔诚的心境与深湛的功力,实为唐人小楷上乘之作,是当时奉敕所作的皇家珍品,流传有序,十分珍贵。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国诠,唐初太宗时人(七世纪),名不见经传,贞观(627-649)中经生。工书,有《善见律》传世。

6.  唐行书《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王羲之一门书翰》又称《万岁通天帖》、《王氏宝章集》。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行书《姨母帖》,第二帖:王羲之草书《初月帖》,第三帖:王荟行草书《疖肿帖》,第四帖:王荟行草书《翁尊体帖》,第五帖:王徽之行书《新月帖》,第六帖:王献之行楷书《廿九日帖》,第七帖:王僧虔行楷书《太子舍人帖》,第八帖:王慈行草书《柏酒帖》,第九帖:王慈草书《汝比帖》,第十帖:王志行书《喉痛帖》。一共七人十帖。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唐摹《万岁通天帖》较之台湾收藏的《远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丧乱帖》等更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风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东晋至六朝书法的可靠依据。此卷勾摹精妙,为唐人勾摹王氏一门书翰的法书精品,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清宫旧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7.  唐怀素草书《苦笋帖》卷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 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文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安岐评此帖道:“墨气精彩,草书十四字超妙入神”。此帖书法俊健,瘦肥相宜,流畅生动,中锋用笔,轻重合度,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的代表作,历经1000多年的流传,成为许多后世书法爱好者临摹的典范,艺术价值极高。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自幼出家,好草书,曾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笔冢”,又广种芭蕉,用蕉叶加以挥洒,即称其居曰“绿天庵”。好饮酒,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张旭的学生邬彤学草书,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

8.   唐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唐代真迹,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甚少,特别是名诗家手迹,更是寥若晨星,如李白的《上阳台帖》、贺知章草书《孝经》以及杜牧《张好好诗》等真迹能流传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这些脍炙人口的诗人睹其字再读其诗,更令人倍感亲切。此帖字体神采奕奕、笔势飞动,卷中既有晋人某些细腻的笔法,也有唐人的庄重和谨严,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大和三年(828)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官至中书舍人。善属文,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9.  五代杨凝式行书《神仙起居法帖》卷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书写的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后纸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清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5行。卷前右下角有明项元汴“摩”字编号。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紹興”、“內府書印”,明杨士奇、陈淳、项元汴,清张孝思、陈定、清内府等鑑藏印。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贾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经“江阴葛惟善收藏”,《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项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此帖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墨迹珍品,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杨凝式,字景度,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小名诗,他出生那年是癸巳年,所以他自号癸巳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10. 北宋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卷行距极宽,行间是可写入同形字体两行,字距疏朗,字字清劲,气足神完,极为潇散有致。林逋此书笔势瘦挺健劲,风格独殊,起笔多用侧锋,多见露锋而入,其书势于瘦挺中更为孤峭。苏轼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奉化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著有《和靖集》。

11.  北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此卷为素笺本,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共录十一首诗。自书诗帖》作于皇祐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此卷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是蔡襄书法代表作品之一。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蔡襄,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12.  北宋文彦博行书《三帖卷》

《三札卷》又名《三帖卷》是《护葬》、《定将》、《汴河》三帖联装,中间有宋印骑缝,可推断宋时原装即此。此帖用墨较干,飞白成分多。第一部分写得苍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似意不在书,时有涂改,可能是件草稿。内容为葬礼、浚河等事,是文彦博晚年之作。此帖笔势清劲,风格英爽,振笔挥洒无意求工者,而一种浑朴之气溢于褚墨间,是文彦博传世罕见书迹。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可谓官高爵显。史称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工书法、善墨翰,结字疏宕闲雅,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颇有唐人风致受颜真卿书法影响尤深。

13.北宋韩琦行楷《信札卷》

《信宿帖》为纸本,宽30.9厘米,纵71.7厘米,是韩琦感激欧阳修为其作《昼锦堂记》的谢启,韩琦作为一个正臣在书法上受北宋时代流行颜体的影响,偏爱颜真卿书法,而且其书法不杂其它体。韩琦的颜体自成一家,形成了正直、朴质、倔强、内没外溢的风格,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相比,韩琦显得更为浑厚朴拙,这无疑也是禀赋胸襟使然。帖后另有十余人的跋文内容,反映出该信札在北宋以后的大致流传过程。此帖书风雄健,结字严谨,学颜真卿而不杂他体,为同时代所少见,为韩琦仅存的两本书迹之一,是其书法代表作。传世作品,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天圣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在北宋时期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封魏国公,卒谥“忠献”,为北宋一代名臣。文彦博在《文潞公文集》卷六《寄相州侍中韩魏公》诗中有写到:“晋公(韩滉)名画鲁公书,高出张僧繇、吴道子、柳公权与虞世南。幸得魏公挥宝墨,缘公楷法亦颜徒。”

14.  北宋王安石楷书《楞严经旨要》卷

此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孤撇出挑,颇有奇逸之趣。此卷用笔清劲,起笔轻按,导送收放,使转灵活,颇得杨凝式的笔法。全篇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间错落参差,并不板滞,有“横雨斜风”之势,得萧散简远的意韵,为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也是目前公认的2件王安石传世真迹之一。传世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学名世,书法亦颇有造诣,时人评他的书法近学五代杨凝式和北宋沈辽,得沈之清劲,远绍晋宋。《宣和书谱》记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

15.  北宋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卷

此卷为纸本,此帖系写给其友李任道的信剳,内容为介绍五代时金陵禅宗僧文益的语录。全帖笔画纵横飞动,结构移形变位,字字俯仰欹侧,如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神完气足,纯熟之极。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此卷在结构上雄放奇肆、穷极变化,可谓笔落惊风雨,而用笔扎实,特别是线条绝不软弱无力,没有丝毫苟且,充分显示了狂草的独有艺术特点,是黄庭坚的狂草代表作。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16.  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卷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用笔丰富多变,跟他绘画用笔有很大的关系,米芾在善于用笔的过程中形成飘逸豪迈的风格和沉着痛快的气势,追求跌宕多姿的变化。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稳,映带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称一绝。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是米芾成熟的行书代表作品之一,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17.北宋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千字文》是我国六朝以来盛行最久的一种字书,用以教授学童,是读书识字的启蒙读物。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国传世十大名帖之一,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赵佶,即宋徽宗,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艺术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其画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传世墨迹有《草书千字文》、《掠水燕翎诗纨扇》、《欲借、风霜二诗帖》、《闰中秋月诗帖》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