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的水浒:36好汉聚义,徽宗爱才招安,活跃于抗金前线
在名著《水浒传》的影响下,北宋末年规模不大的宋江举事如今家喻户晓。
无论是特色鲜明的108条好汉还是书中的梁山水泊都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梁山好汉又是怎样的形象?
他们在接受朝廷招安后有何遭遇?本文将结合现存史料为大家还原真实的历史。
一、梁山好汉
小说中梁山好汉的来源相当复杂,有民间的员外富户,例如“玉麒麟”卢俊义。
有落难的官吏,如“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
当然还有李逵、鲁智深之类的民间泼皮。
他们对应天罡地煞之术,共有108个头目和数不清的精兵强将。
故事讲究“无巧不成书”,现实往往要简单的多,首先是人数。
《东都事略》记载: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
山东梁山附近的古民谣也提到:
“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
由此可见梁山好汉是36人并非108人,且皆为同乡没有复杂的人生经历。
宋代黄河走向与今天不同,山东尚未遭到泥沙侵蚀,当地广阔的水面素有“八百里水泊梁山”称号。
根据地质学考证,当时梁山泊的面积很可能与今天的青海湖相当。
如此富饶的鱼米之乡,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举旗反叛了呢?
这和宋徽宗奢侈导致的财政枯竭有关,为解燃眉之急朝廷颁布了括田令。
这道法令由奸臣杨戬实施,大致就是将荒山、湖泊等等全部纳入税收范围。
南宋初年名臣李光曾在《论王子献等札子》中提到了梁山水泊的情况:
“日计月课,纤悉无遗,遂致泊旁之人无所衣食。”
无衣无食则民走投无路,宋江及其部下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也许是民众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梁山好汉掀起的叛乱规模始终有限。
规模有限意味着事情不大,事情不大正史就很可能几句话带过。
按照正常情况他们转战各地失败后马上会被遗忘,几百年后能否为普通人所知都要打个问号。
不过之后事态发展显然超出了朝廷的预计,大致是两个方面:
宋江所部战斗力太强了。
梁山好汉名声越来越大。
战斗力强并非指宋江36人能和官军硬碰硬,他们擅长机动灵活,转战于河朔、京东东路、青、齐一带。
大概相当于在今天的黄河下游,山东济南至鄄城附近活动。《宋史》记载: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据此推测梁山好汉的作战模式有可能和今天的特种部队差不多。
以精锐突袭敌人某部,得手后迅速转移等待下次战机,人数虽少却始终能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后世也有人对梁山好汉数量提出质疑,认为36人是指头目而非队伍总人数。
不过即便这种说法成立,也并不妨碍对宋江所部作战风格的判断。
梁山水泊是在其极盛时期被张叔夜伏击消灭的,据《宋史》记载:
“贼(宋江)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
以上世纪出土的宋代海船残骸推测,即便是后来南宋最繁荣的贸易港口泉州,远洋船尺寸也不过长24米,宽9米。
宋代海船剖面图
十多条这样的船满打满算搭载几百人都够呛,更何况梁山好汉活动区域是山东,所谓巨舟可能都没这么大。
战斗力和规模大致如此,名声又是怎么回事?
二、招安
宋江及其部下的事迹散见于正史,内容很少且不成系统。
这符合常理,没有哪个史官会对几十号人的叛乱感兴趣,即便他们机动性和战斗力很强。
然而民间传说和官方史册是两个逻辑。
梁山好汉四处劫富济贫,把几万官军耍的团团转本身就是极具爆炸性的消息。
最早详细记录36条好汉名录的是小说《宣和遗事》,两宋交替时期出版。
虽然作者不详,但从时间推算创作人员很可能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
书中名录与《水浒传》多有出入。如“智多星”吴用在《宣和遗事》中的名字为吴加亮。
为方便大家阅读,以下梁山好汉姓名、外号将全部以《水浒传》为准。
讲到这里,梁山水泊真实历史的脉络已经相当清晰。
宋徽宗昏庸铺张,朝廷为解决财政问题大肆加派税赋。
梁山水泊以宋江为首的36人不堪欺压决定举兵。
他们没有复杂的经历,没有显赫家世,至于八十万禁军教头、智取生辰纲、倒拔垂杨柳都是子虚乌有。
不过36人个个身怀绝技很可能是真的。
现实中的梁山水泊绝无小说中险要,在官军的围追堵截下好汉们被迫在运动战中打了很多漂亮仗。
然而战术的胜利终究无法弥补战略的缺陷,叛军规模迟迟发展不起来。
宋朝可以输百次千次,梁山好汉败一次就无法承受。
名将张叔夜终于找到了机会,在山东沿海招募死士伏击一举消灭了宋江。
历朝历代对民间举事的态度都是赶尽杀绝,即便是氛围宽松的宋朝也不会例外。
只是这次朝中大臣甚至连宋徽宗都动了爱才之心。
《宋史》记载了大臣侯蒙的上疏:
“(宋江)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所以真正的历史并不是梁山水泊在全盛时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对宋朝造成过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梁山好汉们被张叔夜俘虏后按照法令是要全部斩首示众的,但在此之前皇帝已经动了惜才的念头。
最终的结果是特赦,允许宋江所部为朝廷效力。
这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北征辽国,南讨方腊的剧情来源。
北伐辽国肯定是不存在的,是否征讨方腊目前史学界尚存争议。
现有的史料倾向于没有,陕西出土的《折可存墓志》记载,官军是先平了方腊然后再对付宋江的。
三、抗金
宋江接受招安为宣和三年,北宋已经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
第二年童贯大军北伐辽国,随后遭遇惨败,宣和七年金国正式开始攻宋。
梁山水泊虽说名声很大,但毕竟小打小闹招安后的这4年在史书上几乎是空白。
金兵南下又都是大兵团作战,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名声鹊起,更没有好汉们成名的机会了。
不过史书中仍然留下了宋江所部参战的记录。
“九纹龙”史进,又名史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
兴州即今天的陕西略阳,他的忠诚度有限乱世中想自立为帝。结果第二年:
“吴珍袭叛贼史斌,斩之。”
史进没有投降金兵最后死在南宋手里,宋军也没守住陕西,结局颇为可惜。
相比之下“青面兽”杨志很老实,《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他:
“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
这里讲的是宋军的杀熊岭之战,杨志担任敢死队队长。
结局不明,最后的记录《梁溪集》中提到他之后又在其他军中效命。
“大刀”关胜是最壮烈的,他在济南府担任军职,金兵南下后拒城死守。
刘豫后来在金国扶持下当了伪齐皇帝
知府刘豫计划投降又怕大家反对,于是派人杀害关胜,相关事迹《宋史》、《金史》可相互印证。
打渔出身的“船火儿”张横在黄河流域拉起了队伍,屡次击败金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有众两千,来往岚、宪之间。败金人于宪州,擒其守将。”
登州猎户“双尾蝎”解宝的结局与史进颇为类似。
乱世中他在济州山口为贼,没有野心,最后被大名鼎鼎的韩世忠率人剿灭。
以上梁山好汉皆在正史中有名有姓,也从侧面印证了《宣和遗事》名单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梁山36条好汉都是能力很强且有气节之人。
即便不肯效忠宋朝,败亡之际也没有人向金兵投降。
宋徽宗没有看错人,但将才和帅才是不同的,梁山之人统领千人或许尚可,场面再大就无法胜任了。
梁山水泊为朝廷效力自然最好,否则对大局影响也不大。
真正能在宋金战争中力挽狂澜之人,还要数岳飞、韩世忠这些名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