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欣高地为何划归越南?自此30年,越南再无实力挑战中国

在越南河江省北部的清水县西北三十公里的地方,有着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这里毗邻中越两国边境,人烟稀少,除了偶然来此放牧的农民以外,再无其他人路过。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座小山就开始以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小山——“李海欣高地”。

“老山轮战”最前线

1979年,由于越军屡次侵入我边境,杀害我边境人员,中央决定,打响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时间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战士汇聚云南,广西两地。

此时的解放军已经数十年未经历过大型战争,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战斗力,我军在老山一带进行了为期十年的“老山轮战”。

通过让各大军区部队进行轮战的方式,对我军整体基层官兵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水平进行实战锻炼。

此次战争与新中国历代战争都不同,其战略目的主要是为了对越南方面进行消耗:迫使其在柬埔寨和中越边界进行两线作战,最终使其一统中南半岛的计划彻底破产。

因此,在进行过浩浩荡荡的“拔点作战”以后,我军主动冲出边境,将数百座前沿工事前移,一直建设到越南境内,逼迫本就劣势的越军,继续陷入漫无止境,耗费巨大的阵地攻坚战之中。

而李海欣所在的142高地,就是其中一个。

142高地位于那拉地区的东南侧,是整个战场的中央地带。虽然整座高地长度仅仅只有75米,宽度只有50米,但却坐据在越军进入那拉地区的必经之路上,其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142高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是其危险程度却也是最高的:

首先,由于高地表面积十分狭小,最多也只能驻守一个班的的兵力;

其次这里且孤立无援,一旦开战,这里必将成为双方交锋最为激烈的地方,而我军大部队除了炮火支援以外,根本无法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援助,届时这里将变成战场上的一座“孤岛”。

十五勇士抗击三十倍于己的敌军

142高地三面受敌,环境简陋,想要在此驻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战士们白天蹲守猫耳洞,夜晚还要轮流站岗,饮水要跑足足一公里的道路。

为了尽量减少外出露面,他们每天只能做两餐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海欣一呆就是一百五十五天。

在此期间,他坚持每天巡视阵地,无论是战壕修筑还是地雷布置,他都一一过目,没有丝毫懈怠,这使得当越军对其发动猛攻时,我军始终处于绝对的地理优势。

1984年6月,李海欣接到了后方大部队的通知,根据观察,近期越南方面很快能会对142高地展开进攻。

考虑到李海欣部人数较少,特此还加派重机枪一挺,以及步兵119团8连3排9班前往协同防守,统共十五人,全部由排长李海欣指挥。李海欣接到命令以后,立刻展开了工事修筑和地雷布置,随时准备应敌。

1984年6月12日凌晨,越军出动了。

此次进攻142高地的越军包括其316师174团的加强营和198特工团一部,统共六百余人,企图趁着黑夜对142号高地发动偷袭。希望借此作为跳板,向其后的146、145号高地方向发展进攻。

对于142高地,越军可谓是势在必得,毕竟此时的阵地上解放军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五人,还不到己方的零头。

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就算是天兵天将,也无计可施,此时的142高地俨然成为了这十五名解放军的坟墓。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里也将成为他们自己的坟墓。

当日凌晨4时50分,越军的先头部队便赶到了142高地主阵地前沿,开始隐秘潜行,进行排雷作业。

而这一切早早的便被142号高地战士发现,此时的越军人数大约两个排,李海欣立即命令全员进入战斗状况,同时亲自带领五名战士赶到阵地前线埋伏于草丛之中。

在朦胧的夜色中,当越军身影缓缓行进到最佳位置时,李海欣下令,全员开火。

几乎在同一时间,重机枪的火舌扑向了那两个排的越军,这两个排的敌人尚未来得及反应,便一个个应声栽倒。

当场击毙越军数十人,我军火力全开,在事先安排好的地雷和炸药的作用之下,越军先头部队顿时笼罩在一片火海中。

眼见偷袭败露,越军立即转为强攻,仗着人多势众,他们干脆直接派出两个加强连高达两百名士兵分为三路,向142号高地发动围攻。

面对如此情景,李海欣将十五名战士分为三队进行阻击,李海欣身先士卒,镇守在最为危险的东路。

在这场战斗之中,我军平均每路只有五名战士,面对近百名敌人的进攻之下,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很快,冲在最前面的北路越军已经迫近我战壕,越军向我军阵地投掷了大量的炸药包,趁着爆炸时产生的烟雾,二十多名敌人趁机跃入堑壕,向着我军主阵地涌了上来。

而此时的李海欣也早有准备,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在越军涌入主阵地之前,他已经带着战士收缩防线,抢先一步撤回到备用阵地之中。

当敌人费尽千辛万苦行至我军阵地前时,李海欣起身大喝一声:“打!”

一声令下,十余位战士倾尽所有的火力向越军倾泻,此时的越军早已经如同惊弓之鸟,看到此景几乎没能做出任何有效还击,便扔下同伴的尸体匆匆撤退。第一波战斗,就这么结束了。

李海欣英勇牺牲

趁着难得的战斗间隙,李海欣命令众人迅速进行弹药补给,同时再次在越军必经之路上埋设定向雷。

虽然此时的越军已经撤退,但是他们的局势依然紧迫,因为随着刚刚到的战斗,己方所有的阵地部署都已经暴露,等待他们的将是越军更加疯狂的反扑。

果不其然,在短短半小时过后,越军炮火就彻底覆盖了142高地,炮火过后,黑压压的越军再次涌上来,战斗再次打响。

李海欣指挥战士向后方联络,报告敌人坐标,随后再次冲上了前线,与敌人交战。然而在数百名敌军的围攻之下,我军火力不足的问题还是暴露出来。

在这场战争中,李海欣胸部和小腹两处中弹,但他仍然咬紧牙关,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顽强的向前爬行了两米多,按响了一颗定向地雷。

这时候,班长杨国跃试图为其包扎伤口,结果却被李海欣拒绝。

“别再为我浪费急救包了,现在,我就把高地交给你,告诉战友们,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咱三排丢脸。”

说完,他一把将杨国跃推开,扑向了第二颗定向地雷的开关,再次引爆,然而,就在同时,越军也已经注意到了他,一个炸药包扔了过来,刚好落在了李海欣身旁,随着一声轰鸣,李海欣壮烈牺牲。

李海欣排长的惨死传开后,战士们悲痛欲绝,即使是坑道里的重伤员,也爬了出来,所有人此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李海欣排长报仇!

他们抄起武器,准备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搏斗。

与此同时,我军后方炮兵阵地也接到了敌人坐标,成百吨的炮弹倾泻在了142阵地前,一时间,越军阵地上泥土翻飞,大地仿佛沸腾一般,越军当场遭遇重创,最终在全排战士的拼死搏杀之下,越军再次狼狈逃窜。

战斗结束

此时142高地上的十五名战士中已经牺牲5人,其余五人重伤,四人轻伤。

除了众人所在的主坑道以外,几乎所有的工事都被夷为平地;而最为严重的是,在混战之中,他们的电话线也被越军切断。

唯一的一台861指挥机也遭到严重破坏,与上级彻底断绝了联系,大部队接不到他们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他们再也得不到炮火支援了。

然而班长杨国跃依旧没有放弃,他带领所有人移入坑道以内,准备在此继续与越军进行周旋。

在接下来的进攻中,越军的两个连在炮火的掩护之下,顺利登上了142高地攻击,地表阵地全部沦陷。

随即,越军也注意到了142高地其余人所躲藏的坑道口,他们派遣一个排的兵力对坑道口进行围攻。然而经过反反复复二十次的进攻全部都被洞中的解放军所击退。

眼看着时间紧迫,越军便只留下了少量人员守住洞口,随后在5时50分,兵分两路由142号高地向着145号,146号高地发动攻击。

然而由于李海欣部争取的时间,此时我军早有准备,经过两个小时的鏖战,越军惨败而归,再次退居142号高地进行防守。

当天下午一点半,145,146号高地向142号高地实施反冲击。听到外面的密集的交战声,杨国跃作出判断,此时我方援军已经杀到142阵地之上!

于是他立马进行部署,把所有伤员编成了四个战斗小组,乘着越军忙于应付,冲出坑道与援军一起对越军实施两面夹击。

经历过十七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之后,越北二军区终于决定放弃计划,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在这次战斗中,142高地全排15名战士共毙敌104名,缴获各种枪支185支,勇敢抗击了数十倍敌人的多次分路进攻。

这场战斗之后,全排有三名战士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全排被中央军委授予“十五勇士”荣誉称号,他们坚守的142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

李海欣,这位来自河南临颍年仅二十二岁的小伙子,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入了这座异国的山峰之上。

后续边境划分

1989年,由于在战场上的连连失利,越南方面开始主动示好,希望与中国停止战斗,双方也开始对边境进行协商划分。

值得一提的是,中越两国在领土上向来都没有争端,自从1887年中法两国签订《续议界务专条》正式划定边境以来,双方一直遵守。

因此,在双方停战之时,边界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双方现有的实质控制区和一些界桩之间的边界线走向上,这部分争议地区总面积只有227平方公里,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小的一次领土争议。

最终经过中越联合勘界,双方达成共识,包括老山主峰全山在内的114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为我国,其余113平方公里则划归于越南,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李海欣高地在内的数十座已经处于解放军之手的阵地。

当这个消息传来时,在我军内部还是引起了一定波澜的,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辛苦镇守的土地沦陷到他人之手。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这场战争并不是单单是领土争端这么简单。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越南企图挑战我国东亚权威,一统整个中南半岛,而我军的主要战略目则是挫败越南的图谋。

从结果上来看,我军战略目的已经完美达成,在整整十年之中,越南方面不得不长期维持高达上百万的庞大军队,同时,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在军队之中服役,使得其民间劳动力严重匮乏,经济持续衰退。

在东亚经济腾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历史机遇当中,越南几乎完美错过。

而反观我国,在十年轮战期间,不但对全军作战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增强,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此还促进了与西方的军事交流,推动了我军军事战略和理论的进一步更新。

虽然在两山轮战时期战况十分紧张,但是我国内部经济发展民生,并没有落下,不但在此期间进行了“改革开放”,而且还主动实施了百万大裁军,开启了解放军部队由数量优势向质量强军的历史性转变,使得我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越南北部无数阵地的拔地而起,宛如一颗颗钉子,牢牢将越南的发展潜力牢牢钉在了“二流国家”之上。

自此以后三十年,这个东南小邻再也没有挑战我国的实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