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日历 | 王建《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秋夜山中秋雨滴落在空空廊台上,灯光映照堂前树叶闪闪发光。
对着秋雨坐在书斋读书结束后,自己身披衣服又去打扫僧房。
注释
石瓮寺:位于骊山东绣岭之上,原是唐代名刹福崖寺。因寺西山涧悬泉流水,击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 终卷:指看书看完。 僧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秋夜对雨诗。
这首诗最大的妙处在于用四句看得见的,营造出一种看不见的情绪,即寂寥。
夜山、秋雨、空廊,是看得见的;灯光、堂前、树叶是看得见的;读书、掩卷、披衣、扫僧房也是看得见的。
我们说写看得见的不算是好诗,只有写看不见的才算是高妙之作。那么这些看得见的众多物象,想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意象呢?
我们要从四个动词来寻找答案。
首先是“滴”。“滴”是一种漫长的过程,这里面暗藏着时间的转换。说明诗人对雨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什么对雨很长时间,因为内心的寂寥啊。
其次是“照”。灯照着堂前也是一种时间的流淌。关键是诗人竟然看到了“树叶光”。内心如果不是寂寥至极,又如何有闲情盯着树叶看得如此仔细呢?
第三是“对”。诗人能“对”的是什么?没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告慰;没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暖;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牵挂……诗人在这个秋夜几乎一无所有,他只能孤单寂寞的对坐秋雨,静读诗书。
最后是“扫”。这个“扫”字可谓全诗最高妙之笔。什么可以扫,什么不可以扫?僧房可以扫,而寂寥却难以扫除。
表面上诗人是通过“扫”来排解寂寥,实际上“扫”字却加深了这种寂寥感。偌大的僧房,静谧无声,只听见诗人扫地的声音,诗人寂寥的形象由此更加凸显。
至此,我们才明白,一切看得见的秋山、秋夜、秋雨,以及在秋雨下发生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的烘托看不见的“寂寥”。在山中深夜,诗人孤独寂寞的背影是那么的凄凉,他多么渴望“风雨故人来”,与之一晌贪欢。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