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简单谈谈京剧的唱词形式及用韵
京剧艺术爱好者,很多是从研究京剧曲调而爱上京剧的,研究曲调就必须要了解唱词。一般编剧创作京剧剧本,都是在确定剧本结构之后,就要做“唱念坐打”的安排,首先是唱念,因为这是要落在剧本上的。
京剧唱词有两种:一是曲牌体,这是从杂剧传奇的套曲形式变化而来,是一种套曲形式的遗留,目前剧目已很少用。是长短句,类似词;二是板腔体,近似诗。这是现有剧目京剧唱词的主要形式。
唱词,是从说唱艺术(如鼓词)发展而来。分上下句,为对称句循环反复。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的唱,无论是二黄还是西皮,在词句上并没有区别。唱词要有韵,基本格式是开头一句起韵,以后是逢偶句押韵,可以一直上下句唱下去。为使唱词具有音乐美,上句要求仄声,下句(逢双句)必为平声,否则唱出来便是调不准。
唱词的字数:基本上为七言句、十言句,还有五言句、八言句、垛句。
七言句中以二二三节奏最常见,如:
家中——奉了——母亲命
去往——长亭——来饯行
急急——忙忙——长亭奔
见了——三叔——问安宁(京剧《铡包勉》)
十言句基本节奏为三三四,如:
老爹爹——在朝中——官高爵显
却为何——贪富贵——不顾羞惭
想当初——嫁儿身——已从父愿
到如今——还叫儿——争宠君前(京剧《宇宙锋》)
词句对称且成双,七字句中第一句“命”、“显”起“中东”“言前”辙,以后的偶句必押此韵(合辙);十字句中第三句“愿”也同“言前辙”,但必须是仄声,此上下句同辙,称“楼上楼”。
但有时候唱词中一段不一定全是七字句或十字句,可以混用。每一句中七字句与十字句同样可以混合,这是很自由的。七字句唱词的形式,除了我前面说的二二三,还有二三二、三二二节奏形式,十字句除去基本节奏三三四,还有三四三、四三三节奏形式。混合形式还有二二四、二三四、三二三等等。
表现现代生活的京剧,唱词形式更有了突破,这给京剧音乐改革也提供了条件。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丰富,不能局限于平稳的七字句、十字句形式。
看《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
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十字句三——三——四)
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垛句:字字血)
普天下——被压迫的人民——都有一本——血泪帐。(突破)
垛句,是在七字句与十字句的基础上把一句唱词扩大,如《碰碑》中杨继业唱:
“那时我,东杀西砍,左冲右撞,虎闯羊群被困在两狼山,内无粮、外无草盼兵不到,眼见得我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我的儿呀!”这种垛句只算一句,否则上下句便分不清了。
垛句系一系列数字相当、节拍规整的短句,以相同节拍反复,顿挫有力,多表现激动的情绪。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不怕抓,不怕放,不怕皮鞭打,不怕监牢押”,再如《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唱“……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全为一句。
除了上述介绍的,此外还有五字句、八字句,五字句如“怒恼杨延昭,养子听根苗”(京剧《辕门斩子》),至于八字句呢,它是经常与七字句联用的。如《搜孤救孤》中:
“千言——万语——她不肯(七字句二——二——三),不舍娇儿难救孤臣(八字句四——四)”
下面说说唱词的用韵。
京剧唱词逢双句,即二、四、六……亦叫下句,下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押韵,且是平声字方可。这里说的韵,就是十三道辙。辙即车行之印。唱词要“合辙押韵”,不然就不合轨迹,不入道了。
为了方便记忆,过去老艺人曾经把十三辙编成了一句话,叫:“东西南北座,扭捏俏佳人出房来”十三个字,每字一辙。
东——中东,西——一七,南——言前,北——灰堆,座——坡梭,扭——由求,捏——也斜,俏——遥条,佳——发花,人——人辰,出——姑苏,房——双阳,来——怀来。
这十三辙中,“一七”与“灰堆”常混用;“前言”中包括“千寒”“欢桓”等韵,“人辰”中包括“真文”“侵寻”“庚亭”等韵,这与北京话是有出入的。
十三道辙,有的韵用的多,叫辙宽,如“中东”、“言前”。
用“楼上楼”,上下句全押韵,上句是仄声下句为平声,较难,但用好了就具有了音韵美。如《捉放曹》陈宫唱段: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发花辙、仄字声)
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作差(发花辙、平声)
我先前只望他宽宏量大(仄)
却原来贼是个无义的冤家(平)
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仄)
这才是花随水水不能恋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