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若‖生活在神话里

刘若/文

颍川派按:本期辑录了与禹州逍遥观相关的三则内容。其一,一篇二十余年前的游记,其中记述了有关逍遥观的传说;其二,史学名家钱穆关于黄帝活动区域的论断;其三,关于逍遥观源流的一篇讨论。

《生活在神话里》一文撰写时,逍遥观景观尚未进行旅游开发,又及。

出禹州城向北,沿一条柏油道路,十余里进入山区。翻越一道道山岗,过扒村,过浅井,就到了马沟。

沿着马沟村边的一条小河向北深入,大约有十来里地,就到了崆峒山下的逍遥观。

逍遥观景观            潇洒男人/摄影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十余间建在山间峭壁的庙宇。里面供奉着当地人尊崇的神异,有黄帝及其夫人,有开天辟地的盘古,也有送子观音。

与甘肃的崆峒相比,禹州的崆峒山似乎似乎有些小了。但有人提醒我:曾经的逍遥观大着呢!当地有句老话:“西有少林,东有逍遥。”

马沟村的支书,50多岁的王应保说,他儿时常来这里戏耍,当时这里“上观下观,七十二殿。”古木参天,流水淙淙。观前,数百通石碑组成的碑林,记载着逍遥观的历史变迁。观内,有八角水池,养育着五彩游鱼。

“西有少林,东有逍遥。”如果没有实力,这样的话如何说得出口?

王应保至今犹记抗战期间,流亡中的河南大学曾在这里停留了几年,农学院的师生在冬天培植出了瓜果,成为山乡的一件奇闻。

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历史久远的胜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遭遇了灭顶之灾。

先是五十年代,这里要建一个小煤矿,拆了上观,木石材料或盖了工棚,或支了井道。下观先是改作学校,后来也被当地农民拆除了,至今仅存三四间房屋,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

七十年代,马沟修筑水库,又将观前数百通石碑沉入了水底。逍遥观,这个曾经与少林齐名的景致成了一片废墟。

八十年代,当地农民张罗着恢复了部分庙宇。此后,逍遥观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是村人把逍遥观拆了,又是他们把这观建了起来,态度都近于狂热。我问一位曾参与拆庙、把古碑沉入水底的人是否后悔,他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一个故事,逍遥观的由来。

轩辕黄帝要打蚩尤,来访广成子问道。许下诺言,如果战胜,就在这里修筑一处道观。后来,他果真胜了,就与广成子来到附近的一座山的顶巅,说,我射一箭,箭落到哪里,就在哪里修观。那箭飞了几里地,落在一处悬崖上,也就选定了观址。

逍遥观建造时,都是各村出的民工。黄帝监工,娘娘则在后山做饭。娘娘是不能让人随便看的,她把饭做好了,就拉一下铃,让民工们来就餐,自己则躲起来。

这里有几道沟,有的往外流油,有的往外流醋,有的往外流面,源源不断地供应炊食所需。还有一条流钱沟,民工们回家时,在流钱沟里抓一把,只能抓起五枚铜钱,算是工钱。

逍遥观竣工的那一天,娘娘尚未准备就绪,飞来一只花喜鹊,触动了铜铃。工人们就来吃饭,娘娘来不及回避,恼啦,把一锅刚做好的面疙瘩(稀饭)推倒就走。

民工们吃不成饭,就去摸钱,却一个铜钱也没有摸到。

大伙也恼了,沿着一条山沟骂骂咧咧就往回走,这条沟自此被命名为骂沟(马沟)。骂完了,气消了,也就散了伙,散伙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散村(散驾村)。

乡亲们是如此钟爱这个故事,只要你有兴趣,他们会一次次生动地复述。未了,再指着远山上的一块巨石对你说,瞧,那就是黄帝射箭的地方,叫望天石。

逍遥观景观    潇洒男人/摄影

据他们说,那几条有原始共产主义特征的“神沟”,至今尚在。

娘娘推翻的那锅面疙瘩顺着一条山沟流下去,化成了圆圆的小石头。这条沟就被称为娘娘蛋沟。

逍遥观上有好事者,还把那石头采集来,放进盛水的瓶子里让你看。玉米粒大小的白色卵石,晶莹澄澈。

好像有了这些石头,故事就一定是真实的,那些神迹也就充斥了他们的生活。

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障,我们可在这个故事里看出氏族社会的一些特征,财务均分,集体所有。娘娘做饭,民工竟然可以骂她,也没有什么阶级观念。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还能看到对于诚信、劳作、坦荡的肯定与赞美。它所宣扬的价值理念,至今仍在润泽着每一个山民的心田。

在这个神话的物证中,山川万古不易,人世生生不息。唯有逍遥观最脆弱。时光的涤洗,人为的破坏,都会使之化为无有。但是它历尽沧桑,却一次次获得再生,这是否也是一个奇迹?

没有逍遥观,这个神话就站不住脚,而没有了这个神话,逍遥观也只能是一堆没有意义的土石了。

1998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