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是要买的
书还是要买的
我们这辈人,从小就听念叨“书非借不能读”。我不喜欢这个说法,透着对读书动机和自律能力的不确信。买来的书就不读了,借来的书因为着急还才读,那到底读书是个主动要做的兴趣呢,还是个有关买了贵借了划算的经济账和占便宜差事呢?
中学时,穷!五毛一天去租书店找金庸古龙来看,那时候,最难受的是租来的书本因为被租次数太多,一副风吹即碎的架势,读的时候只能小心翼翼的翻,生怕翻烂掉页,还书时老板嚷嚷赔钱。就像困窘时去吃自助餐,小心翼翼的处理桌子上的吃的,可不能让来检查的服务员看到有剩下的,不退押金。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有钱了一定要买上整套的金庸古龙全集。不怕翻碎了页码,没有脏兮兮的油渍和饼干渣滓,自己的书。
上了大学,有了图书馆,买书的愿望反而更强烈了。这原因每次提及,都很是有些恼火。我是个爱在书本上涂涂画画做些笔记和标注的人。但只在自己买的书上面画,一是这样再翻有个印象,也方便思考。可在图书馆借来的书,应该算是公共资源的,却几乎每一本都被涂涂画画的面目全非。
这情况跟学校的排名好坏没什么关系。省属普通高校如此,排名前十的也一样,公德心这种东西,也并非跟成绩挂钩。所以,为了阅读体验,也为了能自己涂涂画画做些记录,好像陈寅恪先生说过那样“不动笔,不读书”,于是要紧的书,还是要自己买。学生没钱,书本的价钱几何倍数的增加,就只好小心翼翼的拣选,还要等着特定时间打折降价才能买。
工作后,有了点积蓄,见到书本就走不动道,就好像吃货看到美味挪不动步子一个模样。金庸古龙的全集一定是要买的,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号称是要祖孙三代才能集齐的,哲学那部分买的七七八八了(为后代打打基础)。钱穆先生的书要买,梁漱溟先生的书当然也要买。中华书局的古典名著更是要买……,于是越买越多。庄子不是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吗?这么多的书,什么时候看得完呢?好在胡适之先生又说了“莫怕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读书这事儿让我变成了个彻头彻尾的老宅男,没事儿就窝在家里读读书。偶尔整理一下书架,把内容有关联的书归类整理,也是一大乐事。
我听好些人说过,书主要是里面的精神内涵不是外在的那个纸张胶封什么的。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确实是要理解里头的精神内涵,但精神内涵总是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的。人要是就知道精神内涵,而忽视了肉身体验,那总是太过一偏了。除了可以涂涂画画,为了追求读书的体验,我很少读电子书,虽然kindle号称是对眼睛的伤害已经很小了。还是喜欢在出差路上带一两本纸质书,翻两页心里能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