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意伤寒

我们学习《伤寒论》,首先要明确《伤寒论》并非只讲外感。在张仲景自序中也提到,其写的《伤寒杂病论》共有十六卷,其《伤寒杂病论》并非为两本书。只是后世将其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本。从张仲景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伤寒是包含杂病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不但要看条文本身所表达的意思,还要透过条文看到其隐藏的一些内容。

“太阳之头痛项强;阳明之胃家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欲寐;厥阴之气上撞心”等症,这是六经分司诸证的提纲,而并非为伤寒一病立法。这也是六病的总纲。我们看太阳篇,太阳篇是一个大的篇章,其里面不但列举了太阳病到阳明,阳明到少阳,少阳到太阴,少阴,厥阴等病的逐渐演变过程。且除了伤寒、中风以外,还提到了中暑、湿痹、温病、结胸、脏结、阳结、阴结等等病名,《伤寒论》除了讲伤寒以外,杂病之名很多,不可数计。所以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是以其六经病来分讲全身疾病;也就是说伤寒之中杂病最多,内外夹杂,虚实夹杂;伤寒而统百病,并非独讲伤寒。在张仲景的自序中提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伤寒论》立法,合百病而兼六经,百病均不能逃离六经之外,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重点在于六经上抓根本,而不能在百病上寻枝叶。

六经(六病)以三阴三阳作为命名,我们学习《伤寒论》就应当明白三阴三阳所指的真实含意,才能够进一步明确其正常与异常之间的不同,知常才能够达变。三阴三阴是阴阳一分为三,合则还是一个阴阳。内经里面提到我们医生,只要抓住阴阳,明白阴阳的常变,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了,根本不需要与任何人商量,所谓“能合阴阳,无与众谋”。

而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有无限的可分性。我们如何才能够把握阴阳呢?古人给了我们一个直接了当的方法,叫“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要求我们抓住阴阳的大象就对了。这也就是我们中医的特殊思维方式,叫“象”思维。我们依据“象”的思维方式,建立了中医自己的独特医学体系。并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象”进行归纳。《伤寒论》就是把阴阳分为了三阴三阴六种象。我们要明白“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其没有确切的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个“象”并不是简单的形象类比,而是一个系统关系。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一个系统均归于木象。我们学习中医抓住这一个大的体系就行了,不要刻意的去深挖细节。就树木而言,我们常人看见的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且树木亦有颜色。而自然界其他生物看见的树木和我们看见的树木是一样的吗?如蝙蝠没有眼睛,它是通过超声波感悟到的树;响尾蛇是通过尾巴的响动,红外线扫描来感知的树。而狗看见的树也就是一个黑白不同的影响而已。树还是那棵树,不同的生物感知不同而已。我们现代医学的超声波、红外线、X线扫描等成象,在我们中医看来还是一个象思维。

而对于象,在我们中医来讲就是一种“本质”,这个本质我们只能去感知,去体察与领悟;而并不是从“现象”中抽出“本质”,再套用到“现象”中去。“象”是事物的本来属性和具体特征。比如火“火曰炎上”,火的属性和特征就是“炎热”“外露”。我们把具有炎热特征的象都归于火就行了,不用去管是什么火,这就是象思维。而学习象思维的关键是“明象”,象是只能意会的。虽然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象,目的是让人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象。而当我们实际看道这些描述的象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文字与实际的象是有出入的。所以“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者所以明象,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我们常常说的“医者意也”,这意指的就是“意象”,象无常象,明其意即可。

我们中医思维就是“意象”思维,抓住大象即可。那么,我们阴阳的象如何抓呢?抓住两点即可,水与火。“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人身不过阴阳,阴阳不过水火,水火有常而变化无常,水流湿,火就燥,水中含火,火中含水。水要升腾靠水中之火,火要下降靠火中之水。在人体水中之火是我们的真阳,火中之水是我们的真阴,真阴藏于心,真阳寄于肾。人的生长靠的是心肾的交感,水火之往来;水火往来则康,变则病。

《伤寒论》的六经是代表人体的六个层面,也就是六大功能系统。这六个大系统,我们可以称其为六个象。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六个象所代表的意义就可以了。我们看第一个,太阳。太阳代表的是阳,是表,其涵盖了我们的营气和卫气。而我们的营卫之气只在我们体表吗?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营卫之气不但可以在表,而且还要入里,入脏腑。卫气的入里我以前讲过多次。而营气呢?我们看经脉的走向,都是起于某某地方,而连接脏腑的,营气一样要内入的。太阳主表,这是区域划分,而太阳之气需要走里,靠什么呢?在伤寒论里面隐藏了两个字,太阳寒水,阳气要入里,靠的是水,这和我前面讲的火要降需要靠真阴一个道理。

既然太阳主表,什么主里呢?少阴,少阴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水,水要升腾靠什么?靠真阳。所以伤寒论里面隐藏了叫君火的两个字,少阴君火。君火就是水中的真阳。阳明主腑,腑气以通泰为主 。通泰就是降。阳明本燥而应降,所以这里隐藏了燥金二字,叫阳明燥金。

太阴主脏,诸脏为阴而藏于土中,土喜湿而恶燥,故叫湿土,太阴湿土。这里的湿,大家先不要理解为病理的湿,是湿润的意思,土湿润才会化生万物。土干燥,土太湿均不能正常生物。所以这里的燥和湿我们先不要把它当作病理的燥和湿,那样的话我们就会走偏。脾喜湿恶燥,胃喜燥恶湿,说的就是我们正常情况的燥和湿,相应的湿度,对应的干燥的意思。

那么少阳和厥阴呢?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都是起枢转作用的。少阳偏于升阴,枢转阴精上腾。厥阴偏于降阳,枢转阳气下达。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我们有一句话叫脾为胃行其津液。阳明我们叫胃家,太阴我们也叫脾府,少阳介于阳明与太阴之间。我们的胃要消化吃进来的饮食,靠我们的脾液去打磨,就是我们的脾液输送到胃里面,饮食才能够正常的消化吸收。这功能类似于我们的肝分泌的胆汁,胆汁进入胃里面才能正常消化。脾液能否正常入胃就取决于我们的少阳。我们看伤寒论里面的阳明病。一个叫太阳阳明,一个叫正阳阳明,一个叫少阳阳明。阳明病了,就会出现胃家的津液不足,而大便干结。引起大便干结有三个原因,一个就是太阳的耗损太过,一个是阳明本病,一个就是少阳不能正常从太阴引津液到阳明。

对于少阳为枢,医家基本没有争议。而厥阴为枢,目前没有人提这个事。我为什么说厥阴为枢呢?厥阴的厥,在厥阴篇里面提到的病态的厥,病态的厥指的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那么正常的厥阴应该指的就是顺接阴阳之气的。顺接的阴阳之气指的是顺接哪里到哪里呢?这就要把我们的三阴三阴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伤寒论》里面是从太阳到阳明,再从阳明到少阳,进而太阴、少阴、厥阴。这是病理的演变模式。而我们正常生理模式就反过来看,正常的是一阴连二阴,二阴连三阴,三阴交一阳,一阳连二阳,二阳连三阳,三阳交一阴。这样连成一圈,厥阴就居于太阳与少阴之间,厥阴就是顺接太阳与少阴的,也进一步说明厥阴是枢转表里的。少阳居于阳明与太阴之间,少阳是枢转内在脏腑之气的。

我个人认为太阳主表,少阴主里;阳明主腑,太阴主脏;少阳厥阴为枢。

这三阴三阳的病态,总的来说太阳病用汗法,阳明病用下法,少阳病用和法;三阴病用温法。整部伤寒论,四个治疗大法:汗、下、和、温。虽然也有其它疗法,统归于这四法,比如吐法,汗法的变通而已。白虎汤的清法,也是下法的一个变法。大家抓住四个大法即可。

另外,我们在处理表病的时候,不能只顾及表病,要思考其相关的里,如太阳病,我们要联系少阴是否有异常,表其不固则里气不守嘛;我们看太阳病里面的奔豚,气上冲胸,太阳病的漏汗,都是表气不固里气不守的原因。而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其表里两虚而两感于寒。所以我们不能顾表而失去里,顾里而失去表。阳明和太阴,其症状都是腹部为主,都以胃肠道的津液作为主导,津液丢失就是阳明,津液聚集而利就是太阴。病位都以腹部为主。实为阳明,虚为太阴。至于少阳厥阴,都可以相互枢转阴阳,一样不能死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