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文苑图

唐 韩滉(传) 文苑图(局部) 绢本设色 37.4×5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唐王朝逐渐进入盛世,有关文士私下雅会的情形也逐渐增多,不包含政治进取现实和功利目的,多为文士文化活动的私人聚会,有着个人感情因素的参与,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提到其曾祖父魏国公与司徒“雅会襟灵,琴书相得”,至后辈“更叙通旧,遂契忘言,远同庄惠之交,近得荀陈之会约与主客,皆高谢荣宦”,私家文会的出现,不断作为画家创作的题材纳入画面之中。

韩滉《文苑图》即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惜原作已不存,仅有五代、宋人摹本,保存了韩滉《文苑图》的大致面貌。韩滉(723-787), 唐画家。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画法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尤其以画牛最为知名。所作《五牛图》,元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滉所作《文苑图》,乃画王昌龄与诗友一起在江宁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11人(僧1人,文士7人,侍者3人,与僧人对坐穿黑衣者为王昌龄,僧人为法慎,后段倚松者为诗人李白)。另一说则以为画钱起、刘长卿等人在琉璃堂宴集咏诗作文故事(据詹景风《东图玄览》)。

画中作古松一株,松针秀劲挺拔,松下作细草成团,并有石椅、迭石,4位文士头戴幞头,身穿袍服,正沉思勾勒诗句,或倚石持笔运思,或靠松干远望凝想,或并坐展卷推敲,诗人情态各异,从不同角度准确抓住了诗人创作时的动态和精神状态。诗人们全身心构思的一刹那形象在画面被创作出来,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咏坛中千古诗人的典范形象。为烘托、活跃气氛,一破古板、沉寂的场景,画家又特意安排一青衣书童侧面弯腰磨墨,专心磨墨,以等待主人及其诗人朋友们一旦诗成,以便一挥而就,将其记录下来。浓郁的墨香混合松树的清香,似乎正隐隐从画面传来,给人们以丰富的想像。作为画外人,人们也许只有在青衣书童的引导下,才缓缓走入画家与诗人们的神思交汇。全图通过画家的巧妙安排,《文苑图》将诗人们文会创作的情形微妙细致地再现出来。

此图描绘文士(诗人)进行诗文创作的情景,同《北齐校书图》、《十八学士图》所反映的内容相比,文士此种私下的自由聚会对于后世文士更有亲近感。虽然在政府进行校订藏书或讨论学术以及进行绘画创作等其他的文事活动,对文士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不受拘束进行创作的精神生活和宴饮文会之乐,则更为文士所接受。迨至五代、两宋,这一文会题材亦相应地逐渐多了起来,反映了社会重文风气的新变化。

《文苑图》衣纹组织疏密有致,精练明快。用笔插以兰叶兼用铁线描,行笔微有顿挫转折,着色淡雅,格调清逸,衣纹线描顿挫转折而有颤动感,线条圆润秀挺,与宋摹《重屏会棋图》用笔有相一致的地方,接近五代周文矩的画风。周文矩上承晚唐周昉,设色简淡,又受李后主金错刀书法的影响,其画中靠背椅、榻、书箱等据考古、文献记载都证明系五代后所有,排除了作者是韩滉的说法,但原稿来自韩滉《文苑图》应无疑义,为宋代具有周昉、周文矩绘画格调的上乘摹本。

《文苑图》为一件流传有序的绘画名迹,从图上所留收藏印和题记可知其大致流传经过。上有南唐官印“集贤院御书印”朱文墨印、北宋徽宗题“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并钤有“宣和”、“政和”朱文印、宋高宗赵构“睿思东阁”朱文印、元代大画家王蒙“王叔明氏”白文收藏印,此外,明代大收藏家顾正谊、郭衢阶等也有印记。清时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乾隆时将手卷改装为册。最终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到现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