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推荐】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概览

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效的

评价方法概览

本文内容较多,小编仅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推送。

近年来逐步兴起的循证医学,强调寻求关于疾病治疗的最佳证据,加上国外对于针灸是否真正有效及其是否只是安慰剂效应的各种质疑,针灸疗效观察以及如何进行针灸疗效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临床研究更多是从西方循证医学的角度开展疗效观察,如针灸随机对照试验、针灸治疗某种疾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际上,针灸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历史,古代文献也有许多对针灸疗效及其评价方法的记载,这些资料更多体现了“真实世界”中的历代医家针灸治病状况,了解古人的疗效评价方法也将为现代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有学者认为“通过古籍文献研究所发现的中医疗效评价方法,来源于中医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是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独有的评价方法。”本文对现有古籍文献中关于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进行回顾性梳理与归纳,以期对现代针灸临床评价研究有所启发。

NO.1

古代针灸疗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拔罐、刮痧、穴位贴敷等暂不纳入),根据既有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古代医家对疗效的判断方法和描述形式主要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归纳和总结:一是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自身状况改变来评价;一是针对不同干预手段的操作特点有特定评价方法,且这些方法多来源于古代医家的经验性认识。

1.1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自身状况改变来评价

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状况对比是针灸疗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身体感觉舒适,治疗效果就好;反之,治疗效果则不理想。具体评价内容又可分为患者自觉的临床症状和医者四诊合参收集的信息,有时两者也无法截然分开,因为有些临床表现既是症状,也是四诊信息。为便于阐述,本文姑且将其大致划分为两类。

1.1.1  通过患者自觉症状的好转来评价

(1)疼痛类病症疼痛减轻或消失

疼痛类疾病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四肢、腰背的筋骨关节类疼痛,也有咽痛、面痛等五官类疼痛,还有脾胃、胸腹等内脏疼痛,运用针灸治疗后疼痛程度能有所减轻。古代医家针对不同症状也有不同疗效描述方式,以“愈”“立愈”“效”等词为多见,如“肩疼处愈”“ (腰脚)强健如前”“咽痛……必除”“脾痛胃疼……立愈”“胸腹痛或痰厥胸痛……立瘥神效”等,以上这些均为一种定性描述,并暗含有治疗后疼痛减轻之义。

(2)中风类疾病口眼㖞斜纠正

在古代社会,中风是针灸治疗的常见病症之一,其根据病情轻重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典型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古代医书中常以“口眼正”判断治疗有效。

(3)昏厥类疾病身体手足渐温

对于昏厥类疾病,古代社会因为医学水平局限,缺少急救知识,针灸是当时常用的急救方法,尤其是灸法运用较多,且以患者苏醒后“手足温”“身体温暖”等作为好转的指征。

(4)出血类疾病出血止住

对于出血类疾病,如血崩、月经过多、鼻衄、咯血、便血等,治疗后止血,虽然疾病不一定完全治好,但至少“急则治其标”,首先要将患者的出血止住,治疗方法才有效,所以出血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容易判断。

上述仅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多种复杂疾病中的常见几类,不难发现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效的判断很多是依据患者自觉症状,比如疼痛感、手足温度等,基本是定性、简单的描述,且以治疗后症状减轻或好转作为直观的评价指标。

1.1.2  通过中医特殊的四诊信息变化来评价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收集患者临床表现,以判断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然后得出辨证诊断和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四诊十分注重诊察机体一些特定表现,与此相应,古代医家也多观察这些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疗效。现代学者李君将此归纳为“根据病机变化判断疗效”,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在古代临床也十分常见,是古代中医判断疗效的一种重要的、特有的方法,即指医生根据治疗后的病机变化来判断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1)汗出情况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治疗前有“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治疗后“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汗出止提示病有所好转。又如《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载:“伤寒有阴有阳,用意参详,不问阴阳,七日过经不汗:合谷(补)、复溜(泻,汗出立愈,此穴解表发汗神妙)。”通过针刺发汗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汗出立愈”是通过出汗情况来判断治疗是否起效。可见“汗出”既是四诊诊察的一个方面,也是疗效判定的常见指征之一。

(2)大小便的通畅

《补辑肘后方·治卒发癫狂病方》上卷载:“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藏医杂疗方》(敦煌卷子P.T.1057)载:“治中暑方……此法若无效,在二个肺脉相等处先后割治则愈,病人如胆小不敢割,在脐下四指之处灸三次,大便通后则愈。”前者是癫狂病经艾灸治疗后小便通则愈,后者是中暑经灸治后大便通畅后病愈,两者都是通过观察大小便的通畅,来说明疗效和预后。

(3)出现肠鸣声、气流感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载:“许氏云:此穴(通关)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灸,先脾磨食、觉针动,泻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泻二效;次觉流入膀胱,泻三效;然后觉气流行入腰后肾堂间,泻四效矣……以圆利针刺任脉气海一穴……依前进针,令人觉从外肾热气上入小腹满肚,出针,神妙。”《针灸资生经·痰涎》卷四载:“痰涎等证不一而足,惟劳瘵有痰为难治,最宜灸膏肓穴,壮数既多,当有所下咙咙然如流水之状,盖痰下也。”《古今医统大全·水肿门》卷三十一载:“灸法:神阙(灸三壮,主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之声极效)。”

NO.2
结语

总之,古代医家对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符合针灸疗法的临床思维和自身特点,既重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自身状况的变化,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又强调针刺、刺血或灸法各自不同的操作特点,这两个方面对现代针灸临床评价均有较好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上述仅对古代医家评价针灸疗效的方法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和归纳,由于学识和学术水平有限,仅属于阶段性粗浅认识,其中肯定还有许多错误疏漏之处,在此不拘浅学,仅为抛砖引玉,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来源:李素云.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概览[J].

中国针灸,2020,40(12):1369-1373.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也用“黑箱”理论?揭秘藏在《伤寒论》的试探诊法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辨证论治的医学巨著.书中记载了诸多诊断方法,而试探性诊断方法则可谓是一特色. 试探性诊法与现代"黑箱"理论有颇多契合之 ...

  • 解读头针疗法

    20 世纪 70 年代,正是"一根针,一把草"鼎盛时期,针灸疗法的大力普及使我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对针灸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又初步接触到头针疗法的基础知识.然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在以后的历史中,虽然历代都有不少医家运用辨症求机逻辑方法进行临床活动,发展了中医的病机理论,开拓了病机逻辑的临床视野,使"辨症求机"的基本技能不断发展,确立了 ...

  • 【当期推荐】《偏头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从临床问题差异的角度

    临床实践指南是通过系统评价临床证据及对各种备选干预方式进行利弊评估后提出的对患者最优化治疗建议的文件,是规范化诊疗的可靠依据.针灸作为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偏头痛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是针 ...

  • 【当期推荐】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疗效观察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 伴耳周疼痛疗效观察 特发性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重者会伴有耳周区域的持续疼痛,甚者牵及颈枕部,其发病不受性别.年龄等 ...

  • 【当期推荐】基于“通督调神”理论的不同针灸组方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通督调神"理论的不同针灸组方治疗失眠症 随机对照研究 针刺治疗失眠症有其独特优势,但因理论体系不同,针刺选穴繁杂,治疗方案多样,临床疗效不一.前期笔者团队已对"通督 ...

  • 古代医家对小儿癫痫的认识

    ​癫痫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直视,或作猪羊叫,发过即苏,醒后如常人为特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提高,各家的学术观点和实 ...

  • 夏季针灸疗效最好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受天地影响,人体的阳气亦升浮在体表,此时血易泄,气易行.由此说,夏天针灸最方便调动气血,使气至病所而产生疗效.我临床观察到,夏天针灸的疗效会优于冬天,晴天优于阴雨天(我一般建议患者 ...

  • 新生儿胎黄灵新生儿黄疸,古代医家称为“胎...

    新生儿胎黄灵 新生儿黄疸,古代医家称为"胎黄"."胎疸".余在20世纪50年代行医时,创制"新生儿胎黄灵"方,使用三十多年来,疗效显著. 方 ...

  • 【当期推荐】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要

    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临床经验撷要 小编说:此篇推送字数较多,但内容十分值得大家一读哦~ 孙申田,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龙江名医,黑龙江省 ...

  • 「古代医家」王冰

    人物简介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 ...

  • 这位古代医家三十岁才开始学医,还使自己的病人也成为了医生!

    古代读书人总是以读书入仕作为正途,可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其考试难度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退而求其次"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所以又有了"上医治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