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吗?

一年一度的家校大戏来了,对于有学龄儿童的家庭来说,教师节比春节更重要
没错,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人情社会”中,无论大事小情总想通过“送礼”、“走门路”来解决,这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生孩子考虑要不要给医生塞红包,上幼儿园考虑要不要托人去一个“好老师”班级,上学了还要考虑逢年过节给不给老师送礼?
记得去年女儿刚上学时,亲子群里许多焦虑的孩爸孩妈们每天都在讨论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三五百条聊天记录只是常规操作。更有甚者,整出A、B、C、D豪华套餐,让家长们接龙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教师节又到了,很多家长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对此,我想说一句:功利性地给老师送礼还不如不送,而真心对老师表示认可和赞同,也不必拘泥于一个教师节扎堆赞美送礼。

在此,我以一个没送过礼的家长身份,跟大家聊聊我和老师之间的那些事。
送还是不送
家长心里的那些小算盘
其实关于送不送礼这件事,家长们也很矛盾,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这几点:
1、占便宜型:想让老师给自家孩子“开小灶”。

这类家长,是力主给老师送礼,且一定要让老师记住自己送过礼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以礼物作为筹码,让老师对自家孩子另眼看待。

比如说,想让孩子坐前排、想让孩子得到老师的注意、想让老师对孩子更好一点等等。这与家长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辅导班,在成长路上抢跑是一个心理,让孩子在教育竞争中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2、从众型:担心别人都送自己不送,孩子会被老师“另眼看待”。

这类家长从主观意愿上是不愿意给老师送礼的,但他们又笃信一点——老师记不住哪些家长送了礼,但一定会记住哪些家长没送礼。一旦有人带头送了老师礼物,自己不送礼,就会让自家孩子因为没送礼被老师针对。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这些都是家长自己的认知偏见偏见首先是情绪然后才是事实,把自己和老师进行了二元对立——我是家长,他是老师,当大脑识别到对立方“他”时,就会触发杏仁核,也就是负责恐惧、焦虑和攻击的大脑区域,家长的情绪就会被自己的潜意识所操控,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在学校争取到最好的待遇。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的女儿被老师针对,
难道是因为我没送礼?
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恰逢教师节,我确实也在纠结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因为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每年确实也会有学生送一些花或者小礼物。但像我这种专业课老师,并不掌握学生就业升学的切身利益,所以,我的学生们在教师节给我送一些贺卡和鲜花时,都是出于自己最真挚的感谢之情。

这和中小学给老师送礼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小学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类似于“生死大权”这样的绝对权力。对此我也担心,以往疯传的那些教师节不送礼家庭的孩子会在学校被老师针对。
拿不准结论的我和孩子爸爸商量了这件事,爸爸的态度非常坚决:“我就不送,看看没有送礼物,老师是不是就会不待见我闺女。”于是,送礼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疫情期间的某一天,女儿和我的一段对话,让我对自己不送礼这个事情产生了怀疑。
女儿:“妈妈,上个学期,X老师有撕过我的本子,还骂过我‘昏虫’。”
我:“‘昏虫’是什么?”
女儿:“这是老师自己造的一个词,专门骂班里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我是我们班唯一被骂的女生。”
我:“你当时为什么不跟妈妈讲呢?”
女儿:“因为我太忙了,我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完成这个任务,老师的任务我还没有完成,就没顾上。”
我小心观察了孩子说这件事情的表情,很平静。虽然心里有怒火和疑虑慢慢升起,但一想到孩子没有受很大的影响,我也就没去和老师讨论这件事。
短暂考虑之后,我问她:“你现在练了一段时间字,觉得怎么样?”
她说:“老师应该不会骂我了吧!”
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着急发火。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朱莉·利思科特说:父母的过度关注和干涉,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缺失、社交能力匮乏、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成年不成人”的尴尬人生。
所以,我认为,老师对孩子的一些批评,其实不需要家长去扩大化,家长觉得老师怎么能这样,但是孩子处理这种负面情绪的能力远超于我们大人。

(图片来源网络)

事后,我自己也想是不是因为没送礼,所以老师才会这样对我女儿。但这种事情都是我们家长自己的揣测,没有证据表明,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后来,通过孩子写作业,我和老师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其实老师所求的不过是让孩子更好,家长并不需要“巴结”老师,只要展现你对孩子足够的关注,老师也会显示出他足够的关注,这是不送礼也可以解决的。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事。
之前有一天,明明都很晚了,孩子的书写作业还是被退回来要求重写,而里面一直反反复复要改的就是一个“阳”字。女儿已经来来回回改了六遍,老师就是说不合格。因为担心孩子明天一早起不来床耽误第二天课程,我就让女儿去睡了,我来改。
但我改了四遍之后,老师仍然说不合格,身为老母亲的我也临近崩溃边缘。于是,我直接问老师:“您说哪里不合格?”
没想到,老师很细致地和我解释了一番:“双耳旁在左边时,两个拐弯都要在横中线的上方,不能蹭着横中线。我们学校的书写是全市最好的,孩子一定要配的上学校的名号。”
我对孩子一直提倡的是快乐教育,不上幼小衔接班,也不去辅导班,所以我们都不太能适应这样的一个严格的环境。但平心而论,老师对书写的要求都是从她多年教学经验中得来的,对孩子写字确实有帮助。

后来,我每个星期都用微信跟老师沟通三个小时左右,比如,这个字为什么圈起来,哪里不对……很多问题也在沟通的过程中愉快解决了。老师态度始终都很好,每一个字都会给我画图,告诉我为什么错,正确的该怎么写。
主动沟通的直接效果就是,疫情之后女儿再去上学时,老师表扬了她,说她虽然写字基础不好,但是家长非常的配合,进步飞快。
所以,我认为,家长不用主动去送礼或者是巴结老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告诉老师:我对孩子非常重视,所以对您的教学也是完全支持的。如果您是不重教学而重礼物的人,我也可以跟你死磕。这样,无意中老师心理上就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震慑力,不会轻视我们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你处理家校关系的态度,
是在教给孩子处世哲学!
不管怎么说,在送礼这件事情上,我们要给孩子做一个正确的表率。你是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是不是在面对一些你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三观。如果家长是一个很虚伪的人,那教育孩子的这种信服力从何而来?
现在的教育,虽然在我们家长看来有很多的问题,但还没有差到“不送礼,老师就虐待孩子”的地步。所以,我们与其花心思去想送不送礼或者送什么礼这件事情,不如去研究一下,在教育与教学中有哪些事情是老师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老师不能做的,在这样的框架下去调整你和老师沟通的话语、方式,去更好的让孩子被老师关注。
比如,孩子本身就有学习上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可能不是老师说的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回答问题等态度问题,如果我们家长了解孩子,知道他问题出在哪里,就应该跟老师沟通:“您可能觉得我们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但我觉得您这个可能说的有点过,他就是性格比较慢热、在陌生环境里比较紧张,我希望您先不要给他贴标签……”又或者,如果不愿意正面跟老师“对抗”的话,家长可以试着跟孩子沟通:“老师的话也不是圣旨,老师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你一个人可能一生会面临很多人的评价,不是每一个评价都代表了真实的你怎么样。”
回归到教师节送礼这件事上来,大部分家长想要送礼,无非就是想帮孩子在学校生涯中“抄近道”。但这种加速实在是没必要,孩子上学是合法权益、老师上班也只是一份工作,我们尊重老师,尊重教育制度,家长不和老师进行任何额外的“交易”,也不对老师提额外的要求,老师愿意多做是个人的选择,不愿意多做也是应该保证的权益,只要在教学这段时间内公平的给每一个孩子教授知识,老师就做到了应尽的义务,不对老师进行道德绑架,就是对老师的尊重。

(图片来源网络)

从本质上来说,送礼相当于行贿,是不对的。所以,如果真的想感谢老师对孩子的付出的话,可以送孩子亲手做的卡片、写的信,甚至是孩子自己录的一段视频。家长不要代劳,这些自己做的礼物才是最能代表孩子的心意。

家长给孩子做一个正确的表率,对孩子有一个大方向上的引导,做事情不走捷径,我们踏实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而不是说背地里去给人送礼,让老师增加负担、让孩子从小就怀有侥幸心理。
当我们都企图用送礼为孩子赢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时,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无形中,我们似乎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表面上有一套规则,而实际运行时却有一套“潜规则”。

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不会因为没有收到礼物就去虐待孩子,就像大多数医生不会因为没有收到红包就去误诊某个病人一样。
就让我们从今年的教师节做起,只给老师送去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祝福,不要抱着行贿的心理去送礼,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一个更透明、更干净的世界。
亲妈学堂(米妈):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留英双硕士,在读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三重角色使我时刻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于自己从教、为母经历的真实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也希望为妈妈们打造一个“舒适圈”,减轻带娃负担。欢迎关注、转发分享、讨论、提问,一起探讨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推荐阅读

上学了,做好这两件事,远比学习重要

千万学区房时代:我们看似没得选,实际上被焦虑蒙了眼

秦昊因女儿在学校被欺负流泪:怎样让孩子不成为“被欺负的”那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