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 | 诠释中的道说
编者按:原文题目为《诠释中的道说——评陈来先生〈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本文是杨立华教授对陈来先生《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一书的评介,发表于《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号(总第90期)。感谢杨立华教授授权“古典学研究”公号网络推送。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陈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本书的写作方式,是比较详细地对文本进行解说,然后加以分析,这是由于船山的文字往往艰涩,不易理解,而有些研究著作往往含糊其辞,不能进入细致的分析,从而阻滞了船山研究的深入。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也对改变目前浅尝辄止的学风有所助益(页18)。
其中的潜在忧虑也许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如果诠释学理论始终指向一种普适性的文本诠释可能、甚而指向一种适用于一切文本的方法上的捷径,而非在耐心地阅读中与文本建立切身的、个体的关联,那么,那些看似深刻的论说,不仅将最终见证自己的理论虚构的破产,而且同时也将因诱发种种荒疏的阅读惯习,从而最终带来治学风气的败坏。
《诠释与重建》的结篇方式在陈来先生个人的著述谱系中可谓别具匠心。与此前两部同类型的著作(《朱熹哲学研究》和《有无之境》)相比,本书的论述不再依思想的内在架构展开,而是以王船山经典诠释的外在顺序来加以组织的。但深入阅读会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表层的面象。实际上,无论是对通篇的解说顺序的安排,还是对具体文本的解说重心的选择,都既涵摄了对船山思想的总体把握,又融结了对道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的整体照察。
具体说来,首论船山之《大学》、《中庸》诠释,侧重于就心性论心性;次论船山之《论语》释读,则引入理气观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探其气质人性论和理欲观;再论船山之《孟子》解说,则在理气观、气质论和理欲观的基础上对心性论做了更为深入的考察;最后以《正蒙注》之“全生全归”、“存神尽性”的解析归结全书。这样的安排,既有效地顾及了哲学论述的内在逻辑,又恰当地安置了本书作为“诠释的具体实践”的写作取向。
不仅如此,这一结篇方式还使得本书在哲学诠释上的另一特点自然地突显出来。事实上,在中国哲学史的诠释和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如何(或是否应当)借助西方哲学的框架及范畴概念阐发中国思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陈来先生的态度一直是个案性的。如,在《朱熹哲学研究》中曾以“规律”说“理”,在《有无之境》中则以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解释阳明“四句理”中心、意、知、物的关系。虽则如此,我们仍能在总体上看到他在此类尝试上的慎重。
“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是此书在内容上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自然与目前船山研究的一般状况有关:
本书……对船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如历史哲学、易学思想及许多哲学问题(如认识论、发展论等)都未涉及。这不仅是因为近年已经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出现,……至于全面叙述船山在哲学思想上的创新,过往论著已多,本书亦未重复(页17)。
与近年来着眼于思想与其他历史要素之间的外在关联、从而在历史情境中将思想的论题相对化的思想史方式不同,陈来先生一直恪守哲学史的研究理路,即通过某一哲学体系内部的概念关联来把握其观念内涵,进而彰显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正是从这一理路出发,才有了此书“从道学的问题意识和道学史的视野重读王船山”、“把王船山还原到其儒学思想的本来体系来加以理解”的取径。
船山认为,如果“心”是“心统性情”的心,或“虚灵不昧”的心,这样的心有善无恶,无有不正,在这样的心上也无法施加“正心”的工夫。“正心”工夫一定是对于可能不正的心所施加的。另一方面,如果说“正心”的心即是用以支配视听言动一切行为的已发的意识,那么这种与外物相感通的意识是属于“意”,是“诚意”中诚的对象,而不是“正心”之正的工夫的对象。(页52)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明成化十六年吉府翻正统经厂本
这里,关键在于此种阅读中的“发现”是如何可能的。除去作者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以外,积学而来的学养本身发挥了核心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一次诠释的实践,都是建立在诠释者本人的学术积淀之上的。正是这一积淀,使阅读成为有方向、有纵深的阅读,从而能够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就当下这一实例来说,《有无之境》中关于阳明与湛甘泉格物之辩的讨论,至少构成了某种潜在的诠释学背景。在那一辩论中,湛甘泉对阳明将格物理解为“正念头”提出了批评,而批评的理由即是“格物之说以为正念头,于后面正心之说为赘”。这与船山关于正心的讨论,虽具体着眼处不同,但在反对混同《大学》的工夫次第这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船山的生死——人道论有着实体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人行为的善和恶不会随其死亡而消散无余,否则善恶的分别就没有意义了,一个人的善恶将影响到他死后的归宿,所以他主张要以“存神尽性”的修养,来保证死后“全而归之”于太虚。(页293)
《船山遗书·张子正蒙注》书影
清同治四年曾氏金陵刊本
至于本书的书名,我再略说几句。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王船山对于道学经典的诠释,船山的哲学思想正是通过这些诠释被全面表达出来的。船山晚年对张载《正蒙》的诠释则显示出,他的所有思想努力是致力于儒学正统的重建,从思想文化上端正中华文化的生命方向。所以本书最后定名为《诠释与重建》。
王船山诞辰400年纪念邮票(2019年)
作者简介
杨立华,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包括《中国哲学十五讲》《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宋明理学十五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