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详探微 | 六国玺印中的写意要素及思考


引  言
相对于约三千年的中国玺印史和明清以来的文人篆刻史而言,写意篆刻的提出是一个十分『年青』的课题。何为写意篆刻(或写意印)?笔者在三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中试图界定为『所谓写意印,是指那种求「神」重于求「形」的印章形式。』这种观点无疑借用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理论。就绘画而言,『形』是针对具体物象而言,『神』是基于物象升华出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精神内容。玺印篆刻所依存的形,唯文字而已。文字本质在于实用,而实用的工具或者无需有对『神』的追索。而当工具性的文字进入艺术的视野,才有了对『神』的探寻和表现。因此,无论是对玺印篆刻中的『神』,或者是写意性的研究,其基点仍在于文字本身。在于文字的构形方法、文字笔画的形象特征,以及由单字或多字构成的集合章法形式。
关于中国玺印的起源,迄今尚不能言之凿凿,但其滥觞于战国时期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战国文字的研究,李学勤先生提出三晋、秦、燕、齐、楚五系之说,获得学界的认同及沿用。比较战国五系文字风格,则秦系文字明显异于六国文字。历史上素有战国七雄之说,其中韩、赵、魏为分晋而成,除去秦,则为六国。本文即拟以六国玺印为参照,探索其中。毋庸置疑的是,六国玺印已成为当代写意篆刻的重要源头与借鉴。客观地看,作为实用器物的古代玺印并没有『写意』或『写实』的主观追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今人的立场、当代的艺术视角,研究、搜寻古玺印中所蕴含的种种写意要素,藉以滋养我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精神。
六国玺印文字中的写意要素
六国玺印中的写意要素首在文字。六国玺印文字处于战国争雄的历史背景下,彼此间具有既同且异的形式特点。试将六国古玺文字与秦印及后来的汉印文字做比较(图一),可明显看出六国玺印文字及结构的相对自由性和字形外观的不规整性。究其原由,一是属于大篆系统的古玺文字中保留有相当的象形意味;二是地域差异形成的独特书写方法。无论是象形意味还是独特写法,都体现出一种生动变化的特点,当这些文字形态纳入以方形为主的规范印面时,在具有静态特质的印面与具有动态特质的文字之间,便有了生发意象的可能。
图一  六国古玺文字与秦汉印文字比较

毕竟,文字和玺印都不是着眼于艺术的,在文字与玺印的演进过程中,始终在便捷与规范的轨道上行进着。虽然目前尚不能对存世的诸系古玺印从年代上做出详尽准确的梳理和排序,但文字日趋整饬规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文字的整饬规范也就直接影响了玺印的构成风格。其后秦摹印篆的兴起,极为准确地说明了『篆』(文字)欲合于『印』的社会审美需求。至于缪篆形成,汉印兴起,则已完全使『篆』与『印』统一在一起,而作为文字部分的形象、意象要素,也渐次退化。

除却六国玺印文字结构中的写意要素之外,其在文字笔画上的丰富性同样也富有一种金石韵味的写意要素。由于时代久远,我们所见的六国古玺未必就是当时玺印形式的真实面目,其中既有确切的一面,更有因残缺、锈蚀所形成的的『虚拟』成分。着以艺术的眼光,这些若实若虚、若刚若柔的不同笔画形态,同样以动的特质表现出了不同的意象趣味(图二)。艺术的主旨不在于考据式的研究,而在于独特的发现和发现独特。
图二  古玺中的笔画形态

就篆刻而言,笔画形态的变化直接来源于刀法及相关手法的运用。而古玺印非铸即凿,未必与今之篆刻方法相对应,但笔画形态存乎于心,落实于刀或他种工具,心内既生,自有表现方法。如此,从六国古玺丰富的笔画形态中,大可阅读、玩味其中的写意情趣,并借以应用于当代写意篆刻。

六国玺印章法中的写意要素
文字构形方式直接关联到玺印章法。当富于变化、且内外构形皆不甚确定的六国文字组合为单一玺印时,便生成了新的、不同程度的写意要素。从整体来看,六国玺印的章法具有『常』和『变』两大类型。所谓『常』,即普通存在于六国玺印中的章法样式,如二字玺的左右分布,四字玺的四角分布(亦多见田字格章法形式),多字玺的三行分布等等。并且,在这种排列分布中可见对于秩序的追求。与秦汉印、特别是与汉印章法所表现的整饬规范章法所不同的是,由于六国文字的动态形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六国玺印章法中的秩序感。而正是在这种不同程度秩序感的衰减中,滋生出了写意要素。如果说这类近于常态的章法形式多出于前人的因习而为,那么,另一类具有“变”的特性的章法类型则明显可见古人的创造性,其内中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意象追求。客观地看,这种意象追求或者更多地只是符合于前人对妥帖安排文字的直接反映,但以今人眼光视之,则的确暗合了篆刻艺术的写意性。
以下试就几类典型的六国玺印章法作些梳理和分析:
双行并列式章法(图三)。此类章法形式类于行书的有行无列,其精妙处在于文字排布之外的留空变化。无论是中间一行式留空或是左中右三行式留空,具可见留空处的虚实阴阳变化。这些些变化既因文字的结构而生成,也与整体相和谐,进而反衬出以文字为主体的章法形式。倘若这种章法排布如两道笔直的铁轨状,自然也就没有了情趣,没有了意象。
图三  双行并列的章法形式

中空式章法(图四)。中空式章法常见于多字玺印。其往往四角紧逼,虚其中心,颇得虚实相映、方圆兼济的妙处。多字印笔画繁复,在方寸中易生壅塞,中心既虚,四周皆活,足见前人睿智。如若细读,则可见中心虚处依然与周围相呼应关联,并非为虚求虚,堪称之为『活虚』。

图四   中心空虚的章法形式

凹字形、门字形章法(图五)。最为典型的凹字形章法如『日庚都萃车马』烙马印,且多为印人所效仿。与凹字形相反的是门字形章法形式(图六)。这两种形式可看作是双行并列式章法的一种衍生变化,由于中阻了中行留空样式,因此更富动态。加之其凹空处并不方齐规整,而充盈着动态变化,使得章法形式更具写意意味。

图五  凹字形章法形式
图六   门字形章法形式

文字错嵌式章法(图七)。利用文字内构外观不甚规整的特点,以错嵌的方式排布章法,是六国玺印中得天独厚之处。错嵌的结果一是文字间彼此借势,形成互补;二是解构打散原有文字结构,在局部重组肌理。二者手法略异,其目的同为实现整体章法的浑一效果。由于文字结构的原因,六国玺印中并不乏见章法散乱的例子。此种文字与印面不相和谐的缺憾,前人或早有认识,如古玺印中尝见边栏四围,以『赶羊入圈』的方式令其获得整体感。而错嵌方法的运用无疑是章法形式的极大进步,同时也于实用之外,有了『艺』的思考。

图七   古玺印中文字的错嵌变化

动态轴线式章法(图八)。前述几类章法形式基本上是顺应方形印面、使文字沿竖直轴线分布排列的。而动态轴线式章法则极力冲破竖直轴线,在数条往复的曲线运动中,使印面实现新的稳定和浑一。参见辅图,可以看出所举印例的超妙手法。而这种手法恐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古人的无意之作,它们只能是一种胸有成竹式的精彩塑造和主观表现。有趣的是此类章法形式尤多见于圆形或类圆形印式,也许是圆形这种极具封闭意味的印面更能激发前人的变通思维。特别是图八中最后一例,能于极其复杂的构形中获得浑一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图八   古玺印章法中巧妙的动态变化

从以上例举中可见六国玺印章法之一斑,如概括其要,即动态、即活变。所谓写意,如果从形式上追索,其必然于动态中方能获得。而六国玺印也正是通过丰富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浓郁的写意意味。

六国玺印中写意要素的综合体现
无论是古代玺印还是当代篆刻,写意形式必然于动态中产生。并且,这种动态变化所涉及的层面越多,其写意性就愈突出、愈完备。篆刻技法中所谈及的诸如虚实、开合、正欹、曲直、疏密等矛盾的转换运用及此消彼长,无一不在活变中生成,其轨迹皆可视为动态变化的过程。
具有显明写意意味的六国玺印,其在文字形态、笔画形态及章法形式上必然有着综合性的体现(图九)。其中,这些变化又以文字形态为枢机,继而影响章法构成,最终表现出富含写意要素、外动内静式的审美情趣。文字形态虽为枢机所在,但依然需相谐与线条(笔画)的动态变化,始能产生写意意味。倪瓒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画论,假以说玺印篆刻,其理相通。线条形态、文字形态、章法形态,类如篆刻中所指的篆法、章法、刀法,诚为三者一体。六国玺印中如大量的晋小玺,印人中如黄牧甫、陈巨来的若干印式,虽然应用的也是战国或大篆文字形式,但在线条形态及章法形态上更多地采用弱性动态或静态,其写意意味即渐次丧失,甚至不复存在。
图九   具有综合变化要素的古玺印形式

在精工印风中,刀法和章法完全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来分析研究,而在写意篆刻中,章法中的诸多关键点往往需要通过刀法、即线条的形态来表现,其刀法与章法的关系无法使之割裂开来。六国玺印中的类似情况虽然不能完全以刀法论之,但其表现出的写意意味,本质上等同于当代写意篆刻。

与当代写意篆刻重在主观塑造不同的是,六国玺印是以实用为目的、是在自然运用通行文字形态的同时,兼及章法形式的工艺制作。六国古玺中所表现出的写意意味,所蕴含的写意要素,更多的是今人青眼相加的风景。当然,非主观不等于不存在,当代写意篆刻对六国玺印的效仿与借鉴即说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古代玺印或是当代篆刻,皆以文字而生存、表现。以今文字观点视之,六国玺印中的古文字有着诸多诡变之处,但若以六国人视之,所用文字皆平常而已,故能多缘自然而生发。这种古今文字中的巨大差异,使得当代写意篆刻在探求、借鉴六国玺印中的写意要素时,需对字形之变有“度”的认识与把握。再者,借鉴古文字之变并将之扩展到它体文字形态中时,其误区势必有扩大之虞。白石老人关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提法以及『太似为媚世,不似为欺世』的论断,于写意篆刻中文字变化的应用与把握,可谓金石之言。
六国古玺中的线条形质变化未必尽是本意所在,如残损、锈蚀等非人为因素。即便有些是本意所在,也未必等同于今人的艺术追求,故在全面审视中须有选择性的借鉴与汲取。而其具有写意意味的线条形质又往往不同于今之篆刻刀法的表现力,故工具的改良与应用已成为当代写意篆刻创作中的一个课题。至于如何把握写意性篆刻中的『写意』(刀的应用)与制作(刀以外的他种手法)的程度与范围,更是这一课题中的重要内容。
依存于文字结构,笔画形式及章法构成中的动态变化,使得六国玺印中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写意意味,但并非动则生『意』。变为其表,理在其中;动依静生,神气出焉。传统的玺印及篆刻形式,主要以方形印面为主,兼及长方、条形、圆形、椭圆印面。这些印面的几何形式具有对称性及稳定性,皆呈静态视觉印象。写意篆刻虽以动态变化立其形,最终仍归返于静态的、即平衡的整体样式之中。从技法层面上看,动中寓静或者就是写意篆刻的明显标识。动态在于变化平衡与秩序,并非独立于平衡与秩序之外。在具有审美情趣的、典型的六国玺印中,凡富有写意意味的印例,莫不在动态表象之下回归于整体平衡的静质之中。
从技法层面上探寻六国玺印中的写意要素之余,彼时印匠们的个性流露及精神自由同样值得今人总结与汲取。数千年的时空轮回,传统文化形式仍将是我们再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图例引用及释文主要参考资料:
《古玺汇编》罗福颐著   文物出版社
《中国古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   重庆出版社
《战国玺印分域研究》陈光田    岳麓书社

(0)

相关推荐

  • 论坛 ‖ 方介堪与切玉法

    玉印是秦汉玺印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这种特殊首先是材料造成的,由于玉材不能像金.银.铜.铁等其他玺印那样用铸或凿的工艺,只能以艰难的碾来刻划印文,便造成了线条的形态和铸.凿形成的线条形态不同.由于制作的困 ...

  • 读印:来楚生“番禺关良”

    我们已经强调过,如果要学习写意风格的篆刻,近代写意一路的篆刻名家,即使你不关注齐白石,也要关注来楚生,一则是来楚生是真正的科班出身,他的篆刻基础更加扎实:二则因为他是科班出身,他的篆刻艺术所沿行的路线 ...

  • 中国篆刻如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赵之谦篆刻 据考古资料证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三件商代铜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章,具有和甲骨文同样悠久的历史.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于省吾(1896-1984年)在< ...

  • 究详探微 | 秦印的学习与创作(上)

        秦印构成形式浅析     秦印是中国古代玺印形式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以鲜明的界格形式独立于战国玺印之林,并渐次以规范印章文字的方式奠定了汉印秩序化的基础,最终联袂汉印形成了人所 ...

  • 人物印,战汉玺印中的精髓!

    古肖形印,亦称形肖印.生肖印.象形印或图案印.画印.封蜡印.封泥印等.这些有别于文字印的玺印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鹊.鹭.鸡.鱼.龟等动物,还有一些描绘当时人们 ...

  • 千姿百态,战汉玺印中的人物印!

    @篆刻微刻 古肖形印,亦称形肖印.生肖印.象形印或图案印.画印.封蜡印.封泥印等.这些有别于文字印的玺印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鹊.鹭.鸡.鱼.龟等动物,还有一些 ...

  • 日记探微︱三十种日记中的“出洋五大臣被炸案”

    [按]时至今日,日记逐渐成为热门的出版现象.耐人寻味的阅读风景.清代日记.民国日记因蕴藏丰富的信息,不仅获得学界强烈关注,也深受普通读者喜爱.日记包含的历史细节和生活琐事,往往让读者为之着迷,获得愉悦 ...

  • 究詳探微 | 古璽章法的『常』与『變』(上)

    古玺之名,一般概指秦统一前战国时期的诸国玺印.自李学勤先生提出战国文字分出三晋.秦.燕.齐.楚五系以来,古玺研究也多依五系之分展开.总括来看,诸系玺印或各具特徵,但缘于中国文字系出一源,诸国玺印又同处 ...

  • 究詳探微 | 古璽章法的『常』与『變』(下)

       随物应机的巧妙构思:错 合    玺印章法的生成,其首在入印文字形态的聚合方式.虽然古玺有着以行列为常态的章法构成方法,缘于文字间往往出现的结构上的繁简大小不一等原因,使得章法有了随物应机的变化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六)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探微(六) [调虎离山][往蹇来连]"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蹇,困难.连,艰难.&q ...

  •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五)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典故探微(五) [顺手牵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顺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或顺势做某件事情.     <三十六计.顺手牵羊>原典:"微隙在所必乘:微利 ...

  • 天眷堂第363期古玺印 微拍预展

    天眷堂微拍群定于2018年6月30日(周六)20:00举办"第363期玺印微拍". 印章多方流转,有些许磕碰.磨损都是正常现象,断不会像现代工艺品那般无可挑剔,在此提醒各位买家在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