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叔的追忆-五十年代名校“小中西”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章先生在一系列的回顾中写的一篇短文,他年龄比我大约十岁,而恰好这个多经历的十年又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年代,这也是在我的朋友圈里很多插肩而过的年代,由于每个人的出身和居住环境不同,所以对身边的变化感受也会不同,这就给了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社会变化进程,可谓是兼听则明。
这一段中的学校将要被解放的话可能要得罪很多人,其实这种掺沙子的方式一直沿用到七八十年代,工人阶级要进驻上层领域也是那时间工宣队进驻学校理由之一。有意思的是最近关于采用教师轮换来打破学区房概念的也隐含了这层意思。
而关于江北人的地域歧视在上海由来已久,早年上海人找对象,家长会反复提醒,不要找江北人。同时早年由于居住环境的关系,自然的形成了几个比较有名的“江北窟”如顺昌路永年路附近,还有就是大杨浦原来“小珍珠”们集聚的八埭头、定海桥等,其实在静安区也有类似的区域,这就是长寿路小辛庄、余姚路一带,而长宁区就是沿苏州河工厂区周边的棚户简屋。其实不要看江北人在其他区域倍受歧视,在他们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反而是外来人受欺负的为多。上次在扬州路附近拍照,就有阿姨讲原来住在徐汇区,因为儿子工作在杨浦区搬来住,结果常常受到弄堂里江北人的抱团欺负。
随着城市旧区改造,这种局面被打破,上海在最近十多年已经分不出“上只角”、“下只角”。同时经过几代人的吐故纳新,原有的地域歧视也基本上不再存在。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结果台胞返乡探亲时,我们发现爱国不分先后的台巴子看着我们的眼光居然没有羡慕,而我们的黄牛还在围着他们为蝇头小利倒卖他们返乡时带回来的大家电指标。
1947年的百业指南上居然还找得到觉民小学的位置。
百度上的地理概况
如今凭着我走街窜巷的能力,还能辨别出乌鲁木齐北路30弄北侧那个位置就是原来觉民小学,当然我的记忆中这个小学后面有过红旗徽章厂、办过菜场。
我从老地图上试图寻找章先生就读的轨迹,来还原早年的重点学校,早年的学区房概念。同样从现实社会中来寻找曾经的痕迹,这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城市变迁中的巨大变化。确实70年的变化太大,这个城市好像不太适合人们的怀旧,有些地方连个名字都没法留住,更不用说建筑痕迹,于是我们只能通过章先生的文章来辨别曾经哪是哪。
经章先生的辨认,“小中西”原来大致的位置就在目前运动场靠近江苏路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