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系列之十三】吴世昌、吴强昌:兄弟军人 家谱创新
吴世昌、吴强昌是亲兄弟俩,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哥俩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片言只语,而是他们自己家族的湖北《黄安灄水吴氏族谱》中,记载了一些他们的资料。
这是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三十六卷三十五册。有些资料说是四十卷三十九册,我认真猜想了一下,应该是他们见到的是被书贾拆分过的家谱。从目录中可以看到,卷九、卷十九、卷二十、卷三十三均被分为上、下两卷,如果把这些上下卷的本子分拆开来,就可以一拆为二。这样卷数多了,册数也多了,在以册数为计价单位的家谱交易中,这种行为是很常见的,也特别令人讨厌。
我们看看这对兄弟俩的世系记载:
世昌,后周三子,字庆善,号哲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校及陆军炮兵专门学校第四期毕业,历充排、连长、参谋、营附、炮兵营长、副团长等官,现任沔阳团管区中校大队长。生民前四年六月二十。配韩氏月娟,河南叶县知事雨香公之孙女,陆军上校素君之妹,武昌女职毕业,生民二年九月十五。子二,建五、建平,建五出嗣其昌。女黔村,生民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若梅,生民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
强昌,后周四子,字育刚,中央陆军学校驻豫军官团第二期毕业,历充排、连长、副营长等职,生民四年十月二十五。配安氏。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是南京国民政府设置最早的军事教育机构。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蒋介石为便于直接领导黄埔军校,遂决定在南京另行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又称南京本校。南京黄埔军校的教育方针是把黄埔学生培养成能为今后对各地军阀割据势力进行削藩战争,实现国家统一的得力军事人材。兴办之初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中正、李济深、何应钦分任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长。1929年以后张治中接任教育长,实际负责军校教育、校务一切事宜,直至抗战开始。
吴世昌另一个毕业的学校是陆军炮兵专门学校,就是“中央陆军炮兵专科学校”,是中国国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兵种学校,1931 年设于江苏南京丁家桥,1935 年迁汤山,所以又简称为“汤山炮校”。首任校长周斌,后蒋介石兼任。设炮兵战术、射击、冶金学、军事工艺等课程,培养炮兵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共训练 9 期,并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代训炮科学员 8 期。吴世昌则是第四期毕业生。
吴强昌毕业的“中央陆军学校驻豫军官团”,全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主要负责人是江西吉安人刘峙,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河南省主席等职。1930年10月,刘峙在担任河南省主席期间创设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集中训练北方失散的黄埔学生及所属各部队初级军官,该团后被纳入中央各军事学校毕(结)业学生登记序列。
吴世昌、吴强昌兄弟虽然并不是同一个校区,却也都可以算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称之为同学,也无不可。
兄弟两人的父亲吴后周,字嘉馥,师范毕业,在他的世系中,有“受业族弟焱南敬撰”的传记,有这样的句子:“子四,长次均殀折,三世昌,四强昌,均资兼文武,抗战时出力疆场,现仍膺武职,为上游所倚重,知公之贻谋矣!”可知吴世昌、吴世强都是抗日军人,在抗日卫国的疆场上曾冲锋陷阵。
我们可以看到,吴世昌世系记载中,生日不叫光绪三十三年或者1907年,而是称之为“民前四年”。家族的家谱历修于康熙丁丑、雍正六年、嘉庆二年、咸丰元年、光绪二十八年。这次续修,世系中生卒纪年只记到康熙、雍正,之后的生卒,则以“民前 年”来记录,如卷七“佑和“,记载为“生民前六十三年八月十五,卒民二十七年七月十九”。见到最早的,是民前八十一二年,已是道光年间了。这是其它家谱中很难见到的,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有女儿也记载了出生日期,如吴世昌的两个女儿,“黔村,生民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若梅,生民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也是很有创新的意思。因为现在新修的家谱,很多也做不到女儿有出生日期的记载。
还有,全谱三十五册,全部都使用了新式标点。民国时候的家谱中,有部分篇目使用标点符号的,但全谱都是如此,并不多见。
为这部家谱撰写序言的,则是我的慈溪乡贤陈布雷先生。他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文胆”,为蒋介石当了一辈子口舌,最后因为蒋介石的一句话,而选择了自杀。他的文字出现在家谱上,也是不多见的。他在1947年12月写的序言中说:“吴君璧存,与余共事有年,以序为请,爰抒鄙见,用为吴氏宗人勗。”可见就是因为同事吴璧存(任职总务局)之请,才为他家族写此序言的。
而本谱主修吴道南,在序言中也写到了修谱不易,以及日寇入侵:“惟是本籍虽采录完毕,而外籍无法进行,武汉梗阻,纸张印刷,亦无从购办。又因日寇到处征伐树木,恐各祖茔大树难保,于是策动阖族人丁,自行砍伐,以为修祠之料。”不晓得日寇到处征伐树木是要干什么。
家谱中诸般的“不多见”,恰可见修谱者之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