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蜕变!
00:37
革命故事刻骨铭心
位于宜春萍乡两市交界处的小洞村,境内青山绿水,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环境幽静;麻衣庙百里闻名香火鼎盛,海螺山外秀内盈溶洞分布,孤山北角烽火台令人回首过往。更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山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它是小洞村的革命历史见证!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过小洞、上井冈,在此播下了革命火种。彭德怀带领队伍两次过境小洞并宣传革命,在麻衣庙召开贫苦农民大会,开展革命斗争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小洞人民的革命斗志。从此,在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邓洪、林瑞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江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载有张威等122位小洞籍烈士的英名,还有200多位无名的小洞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提及小洞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水口组退休干部黄光荣打开了话匣子。他爷爷黄任祥出生在贫困家庭,靠替槽主造纸养家糊口。1926年冬,纸棚工在地下党组织下在铜鼓举行罢工,分掉了槽主家的粮和钱,万载黄茅和小洞一带的纸棚工积极响应,黄任祥成为其中一员。次年毛泽东在快荣召开农民座谈会时,黄任祥等人到场聆听,回小洞后充实了农会组织,组建了赤卫队,队员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黄任祥担任农会负责人和赤卫队队长。
1930年,中共宜萍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第一批7个乡苏维埃政府,小洞是其中之一,管辖小洞、上洞、仓溪等地。当时小洞属宜萍县第七区管辖,小洞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时,黄任祥被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其时,乡苏维埃政府活动经费的筹集和部队及指挥部粮食的供给,都靠他带头解决,任务十分艰巨。尤其1931年,浏阳、醴陵、萍乡的党政组织全部集中到小洞,成立浏醴萍边境指挥部,还组建了青年团、列宁小学、红军医院等机构,上千人的食宿均由以黄任祥为首的乡苏维埃政府负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黄任祥带领赤卫队到上栗、浏阳一带打土豪筹集钱粮。有一次黄任祥带领10多人在文家市、桐木一带打了几家大土豪,现洋和铜钱两个人挑都很吃力,其他人挑粮,劳累了一个通宵,有人提出每人拿块银元做奖励,他说一个毫子都不准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撤离,小洞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黄任祥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后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关押在宜春县监狱。其间黄任祥受尽非人折磨,但始终只字未说。敌人担心黄任祥武功好会越狱,用铁丝穿过手掌捆着他,后牺牲在宜春县监狱,年仅40岁。
△可上下滑动浏览
小洞在湘鄂赣苏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1983年,经民政部批准,将小洞列为革命老区,并为该村56名革命烈士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和《光荣烈士牌》。
文化传承有声有色
位于小洞村长坑组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1年9月;位于小洞村大塘面组的红军医院,于1930年开办;位于小洞村牛牯冲组的列宁小学,于1930年7月创办……九十载光阴过去了,在小洞村,一处处革命遗址仍在述说往日的荣光、激励今天的民众。
作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小洞村党支部以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红色名村,以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以孝道文化优化乡村民风,在传承红色基因、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涵养文明乡风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为挖掘红色资源,保护革命遗址,村“两委”组织知名人士和本村革命先烈后代收集整理红色故事,寻找保护红色文物,采写出版红色书籍,并将其列为村民和学生的乡土教材。村“两委”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红色文化长廊,不定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每学期组织相关人士走进小洞小学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今年,上级部门下拨140万元对小洞、上洞的列宁小学旧址进行维修;计划投入97万元对小洞湘鄂赣省交通站及边境指挥部旧址进行修缮。
小洞麻衣庙既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一个弘扬孝道文化的载体。为宣扬孝道文化、涵养文明乡风、建设和谐幸福新村,小洞村“两委”引导知名人士和热心村民于2020年初成立了袁州水江孝道文化研究会。孝研会将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与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编辑出版相关资料,弘扬正确的孝道文化观;不定期举办孝道文化晚会、孝道文化讲座等主题活动,宣传和表彰孝亲敬老模范典型;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公益活动,行善积德树立正气、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促进村民生活水平与道德水准共同提高作贡献。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孝研会拿出1万余元、会员个人捐助3750元购买口罩用于疫情防控;同时组织会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他们起早摸黑、进村入户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和政府一起构筑起抗疫坚固防线。
产业转型造福村民
黄秀莲是小洞村梁家组村民,为了生活常年背井离乡在外地打工,后来她看到家乡办起了假发厂,于2019年辞工回家在村民曾德富办的假发厂上班,一个月收入有三四千元。“在家门口务工,既不用千里奔波花费路费,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真是蛮好!”黄秀莲说。这是小洞村党支部实施产业转型、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实例。
小洞地少人多,资源有限。以前花炮、煤炭是村里的主打产业,虽然危险系数高,却是当地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了“舍金山银山保绿水青山”,煤矿于2013年关停;从2005年开始花炮产业全部取缔家庭作坊式生产,直到近年花炮厂全部退出。主打产业的退出,给村民就业创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光靠传统的种植、养殖难以养家糊口,很多劳动力只有选择外出务工,村子成了“留守村”“老人村”。
山里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要有赚钱的门路。退役军人杜兵挑起小洞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后,面对村里缺企业、缺岗位、留不住人的现状,决定从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入手。要就业就得有工作岗位。他发现,本村有不少人在外地办厂,如果能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兴业,不就可以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吗?为此,他经常联系在外发展的老板,邀请在外创业的同学、亲友回家乡投资。在杜兵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在义乌发展的村民刘邦金回家乡创办了假发厂,并于2018年建立扶贫车间。
到目前为止,返乡的小洞村民已创办假发厂7家,年总产值近3000万元;安置当地劳动力200余人,年发放工资在80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不但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也为贫困家庭脱贫创造了机会,还让更多的孩子有父母照顾、更多的老人有儿女赡养。贫困户曾井妹丈夫不幸去世,带着三个小孩又不能外出务工,生活十分贫困。2018年,她到刘邦金的的假发厂上班,年务工收入由最初的2万多元增至去年的3万余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使村里有钱办实事、做公益,近年来,小洞村“两委”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光伏发电、入股养牛、兴办企业等途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迈上了10万元的台阶。如今,又准备筹资30余万元建设脐橙产业基地,为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再辟新径。
“小洞的假发行业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目前村里正着手规划一个村级产业园,以吸引更多的小洞人返乡创业,让更多的劳动力得到就业机会,进而带动周边村民发家致富,使小洞成为一个企业发展欣欣向荣、村民在家安居乐业、外地游客络绎不绝的红色名村、经济强村、旅游胜地、幸福家园。”采访结束时,杜兵说。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敬请告知删除
(来源:刘新圳 记者万莉 黄永东)
(编辑:吴娓 周莹;编审:杨娟;监制:熊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