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黛玉不爱李商隐的诗,却独爱他写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林妹妹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除了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有深入的体察之外,还必须对李商隐其人其诗风格有一个了解。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杰出的诗人,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尽管看似齐名,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商隐的整体水平已经超出了这二位。其咏史诗、无题诗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形式美,而且内容也美。
李商隐最出名的诗歌就是其抒写爱情的诗歌,风格总体来说凄艳浑融、深情绵渺。这与其政治上的不得志与情场失意有关。总而言之,文章憎命达,这么一位才高八斗的诗人,最终竟然“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悲可叹!
李商隐的诗歌无论意境、辞藻、声调、形式都很好,因其曾跟随令狐楚学习骈文,故而很多诗歌中带有骈文的特色。比如骈文喜欢用典,讲求辞藻华美,这些李商隐的诗歌中都有突出体现。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用典太多太密,意味着阅读难度增大,虽然我们很容易被其华丽的文字吸引,却因难以理解其内容而不得不心存遗憾。他的每一首诗都能让人有无数中猜测。尤其以《锦瑟》为代表的一部分诗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锦瑟
比如宋代的笔记《杨文公谈苑》中,就为了嘲笑李商隐的这种风格,说他在写作诗文时,为了使用典故,常常要查阅许多书本。这些书摊在屋子里,就象獭摆放鱼的样子,因此被人取了一个“獭祭鱼”的外号。
其实这是对于李商隐的误读,认真想想,即使今人,给你那么多工具书放在面前,你就一定能写好诗歌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李商隐能有那么高的成就,可不是靠临时查工具书得来的。
林黛玉
对于林黛玉来说,她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儿,对于爱情有着很多美好的向往,虽然不至于不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却因李诗中固有的“隔”而让人产生梳理之感。这么说吧,李商隐是个闷骚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敢在诗中明确表达。
而林黛玉不一样,她是一个很直率的人,不喜欢这种类似于“暧昧”的含蓄之美。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确定宝玉对她的情谊,她无法想象一个男人用这种过于“飘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意。虽然由于身份所限,她不能明确表达对于宝玉的爱,但和宝钗相比,她已经明显也勇敢甚至“大胆”了很多。某种程度上,她对于封建“闺范”的破坏也是很大的。
薛宝钗
既然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那些隐约晦涩的诗歌,那为何又会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呢?
我们必须明白,她之所以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是对于其风格的不喜欢,其诗蕴籍风流,与李义山别是一格。但从黛玉个人的经历我们又可以看出,她实在是很喜欢荷花的。也很喜欢雨声。不然也不会有《秋窗风雨夕》的问世。
林黛玉
黛玉喜散不喜聚,而宝玉喜聚不喜散。两人对人生的理解,因其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黛玉更能体会繁华背后的衰败,也更能欣赏残荷,无数个潇湘馆的夜晚,只有她和紫娟,她思念自己的亲人,倍感寄人篱下之感。加上她本来就身体不好,时时刻刻感觉命不久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即是这种情感的充分表露,所以更加将“残缺”视为人生之真谛,故而更加渴望在有生之年获得一份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而宝玉倚红偎翠,只希望人人能够受在自己身旁,以自己为中心。正因为过度缺乏安全感,所以黛玉更想要一份明明白白的爱,所以一次次在宝玉面前求证自己爱的价值和意义。
宝黛二人
总而言之,一个人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有时候会随着境遇的不同而改变的。当你身处顺境的时候,你不会理解黛玉;当你设身处地的时候,你就成了黛玉。
同样,李商隐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