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中篇

四十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治病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继续开桂枝汤。本条辩侧重外证未解,不论病了多久,尚无里有虚寒,全都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皆宜汗解当先。

四十八、「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误攻下,血整个往下走,体力好的下去又会回来,如感觉微喘,病还没有解,没有结胸,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酒客也是厚朴来燥脾的湿,杏仁润肺润气。

如果伤寒感冒有表寒里寒,头痛、风吹的很难过,有一点汗,是桂枝汤。有咳嗽,久咳不愈,小儿百日咳,加厚朴、杏仁,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常常小青龙、大青龙汤证没有好,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攻下后感觉微喘,久咳不愈,如小儿百日咳)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十九、「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治表证未解,不可以攻下,如肚子里有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还有桂枝汤症,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五十、「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脉还是浮的,代表表证还没有好。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错方向了,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所以桂枝汤非常的好用。

五十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脉浮紧代表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麻黄汤证,到了八九天表证还在,还是冷的要死,继续发汗麻黄汤,稍微除掉一些。如剂量不够,已带动血在奔腾,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分,阳气整个往上冲,冲到头部,会造成发烦,情绪暴躁,头昏眼花,或流鼻血。小孩子发烧,本身阳气很重,会流鼻血烧就退了。

五十二、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本身阳气很足的人,尤其是十四岁以下小孩,不需要麻黄汤,流完鼻血,自己会好,不需要治疗。温度因流鼻血而降低,中医称之为红汗。是多血家有冲脑的现象,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内经: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平常容易流鼻血的都不会有汗的,还有平常流汗很多的人,就不会流鼻血。

五十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色,阳气怫鬰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岀不澈脉濇故知也。

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刚得病发汗,发透就好了,药剂开少了,病邪没有去,过了时间转为阳明,阳明没有寒都是热证,肠胃津液往外走,也有汗,表证去掉转为里证。如果还有表证兼有里证,不可下,先确诊,如还怕冷怕冷,有流汗,脉浮,表证还在,用桂枝汤加葛根,用葛根补一下津液,发小汗把表证去掉。脸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上,发又发不出来,用草药熬水,蒸其水气以取之汗,煮草药熏让其发一点汗,怕伤气津液,一旦大便堵到,就会变成承气汤证,如果血伤到水就不够,就变成白虎汤证。当汗不汗,其人烦躁,病在阳明与太阳之间,无法分辨,就问大便是否正常,正常就先解表再攻里,解表时不要伤到太多津液,同时增加津液的药,稀饭、杏仁、水梨,把津液补回。

如果喝了麻黄汤,因发汗过多造成贫血,就是杏仁用少了,所以症状都是汗出不撤,发汗则愈,摸到的脉是濇脉是扁的,脉迟而细。皮肤痒、这个脸色红红的,就是汗出不撤。

五十四、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脉浮数,浮是表,一息六、七至,数代表热,应该发汗就解了,结果攻下,造成气血两虚,四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足,就会有身重,心脏缺血就会有心悸,遇到这种情形,让他慢慢自己恢复,自己流汗,胃气慢慢就会恢复。

尺脉是男人的精宫、女人得子宫,胞中是下焦阳聚的地方,也是精的来源,摸到尺脉已经很虚很弱,重按就没有了,就是下焦虚掉了,血化成热,精血同源,因此要确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时候,才可以发表。遇到这种情形让肠胃功能慢慢恢复,自己流汗就会好。身体很虚回来的就慢,用小建中汤加黄耆,桂枝汤加饴糖或麦芽糖、蔗糖就是小建中汤,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加黄耆让它固表,属于气药,气不足用来补气的。如:孕妇怀孕时血旺气衰,开黄耆就会气旺血衰,会流产。黄耆本身是走表的,因为里虚,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去发一点表。

五十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是寒,应该感觉全身痛,要用汗来解,尺中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血里有60%是水,血不足代表里面津液不够,不可以发汗,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有没有足够津液来发汗,就是先摸一摸尺脉,尺脉较大,又紧又浮,才开麻黄汤。用脉诊来确定身体虚不虚,如果吃了麻黄汤手脚厥冷,就变成甘草干姜证了。一般来说喝完药,不会动悸,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摸寸脉是阳,是胸、肺、皮肤表面、上焦,摸关脉是肝、胆、脾、胃、中焦,尺脉是阴,是肾、膀胱、下焦,如果三脉都是浮在上面,才用麻黄汤。

五十六、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尺脉很壮盛的时候,会用麻黄汤。如果是下针发汗,下合谷穴,飞针引气,起针时转针,一边起针一边转,直下针去,引到第三次就会出汗。头痛、印堂痛用承气汤;偏头痛是小柴胡汤;整个头痛、头顶痛用葛根汤。

五十七、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已经发汗了,就不会开麻黄汤。一定是脉浮数,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怕恶寒,冷比较严重。桂枝汤有汗,麻黄汤无汗。

五十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中医观念,营就是血,卫就是气,营从动脉血管到孙络的微血管里,在肌肉里;气就是动能,气虚掉就是没什么力气,讲话无力,气的路线从腑,从肠胃吸收营养后从淋巴系统一直走,走到皮肤毛孔;有流汗和流血两种,血管里的血是阴,包住血管外面的这层网膜就是气的走向,当动脉血管破掉时网膜会把它包到,在没有完全破裂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急救,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绞痛、刺痛。如五六十岁的人会常副主动脉上面破裂,血出来会有网膜包到,被气包住,不会马上死,一动就会喷射很危险,中医是让血急速的流回去,加强网膜的力量,让血管愈合,西医是把这一段割掉,接个人工血管是没有网膜的,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所以气血同源,就是外面的网膜。

平常就在流汗,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气血要两和,血管的网膜和淋巴系统的气就要相通,如血管中的水少了,就会自动供应水,如水多了会流出去,通过淋巴系统传到皮肤毛孔,发汗发掉,相互协调,两者管路是通的。当气血不和时,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伤寒营卫两伤,麻黄与桂枝并用。

西医用麻黄素有刺激中枢神经的效能,作用于交感神经兴奋药,中医用作发汗,配合桂枝宣肺的药,负责把肺打开,在煮麻黄时,一定要把麻黄素煮掉。

本草讲有时取药的气,有时取味,如:大黄性寒,消炎的药,可以用来泻头面五官的热。有牙齿痛、头上的病,眼睛红肿,取大黄的性,用滚水烫一下,取它的气这是消炎的药就走上面。如把大黄煮2个小时,药味全煮出来了,就是取它的味,大黄就往下走,而走不到头上,所以大承气汤取它的味,才能攻下。麻黄煮过取味,直接进肺,发表出汗时加桂枝,麻黄本身不会流汗,进肺把气管打开,寒证热证都会用到麻黄,大小青龙汤都有麻黄。

五十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发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平时就营卫不和的人,得了桂枝汤证,发热自汗出是不会好的,所以没事容易发热发汗的人,就多吃桂枝汤,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对气血很有帮助,让气血调理的很好。

六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者,「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不发汗,就是麻黄汤证,表寒很盛,一般来说鼻血流出来,症状就会好转,烧会退掉,但是流了鼻血还未解,可再用麻黄汤。

营卫和就不会出血,中医预防脑中风除了灸足三里,就是吃桂枝汤。桂枝、白芍让血管的弹性很好,遇寒血管会收缩,遇热血管会扩张,补血管的两味药。西医不分寒热,头痛开止痛片,给血管舒张,硬把血管撑开,药效过后,痛就回头,痛的更厉害。

六十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宜「桂枝汤」。

得到伤寒六七天没有大便,气色很黑,像有一层灰,没有光,很燥,不大便的头痛有热,印堂痛(厥上痛),就是标准的阳明痛,大便堵到肠气会冲到头上,印堂有红丝就是有痔疮,用承气汤。

如果大便干燥,堵在里面,小便应该是黄浊的,下焦应该很热才对。所以小便清者,病不在里,还在表,有头痛就是表,如不发汗,热上来会流鼻血。临床上遇到有表证,又五六天没大便,先不考虑里证,承气汤证是热实,有去热去实的药。如果小便是白就是寒,小便黄就是热。大黄不分寒热,只去实,就加黄芩、黄连去热的药去热实;寒实,是寒让肠子不蠕动堵到,开细辛、附子热药去寒,大黄去实,把大便清出来。

六十二、「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给麻黄汤半天后,又烦起来,脉是浮的数的,前面的麻黄汤开的太轻了,把表寒没有完全解掉,过了十二小时,药力没了,病又回头,烦躁,血液很是很热,没有全发出来,前面麻黄已经被发表了,毛孔已打开,就不再用麻黄,脉浮数,还有表证,改用桂枝汤主之。

六十三、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吐法的应用,如中风,痰涎塞住,西医就会在天突位置开洞抽痰,无法下针,只能用药,把药熬浓些,药下去一边痰和药都喷出来,再灌再喷,喷到最后没有痰了,药就进去了,就是用吐法急救。

阴阳自和,胃气自己会恢复,小孩感冒发烧,没有胃口,大小青龙汤下去,想吃东西,病就快好了。把脉看寸和尺脉的胃气,看阴阳自和否。虽然津液丧失,病愈之后在吃补药来调养。被汗、被吐、被下都会津液丧失很多,如何知道脾胃功能恢复:一是摸脉一息四至,就是有胃脉;第二会发一点点微汗;第三会感觉到饿;第四舌苔变的比较薄白。

六十四、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攻下再发汗,大下了之后,会造成里虚,里面是阴虚,表就是阳虚,肠里面没有了津液,表现为小便减少,或一点点,如果精神还好,就不用开药了,等小便正常,自己会好。如果精神、体力不好,才开药去治,如果很危险了,昏阙,开四逆汤就之。

用了吐法与下发后,会口渴,病邪就走了,可以停药。如果没有口渴,再考虑再攻。

六十五、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攻下后,里面阴就虚掉了,然后又复发汗,阳也虚掉了,有发冷、手脚冰冷的现象,脉可能一息二三至,脉跳得很慢很微弱,内外都虚掉,常常会用到四逆汤。内外俱虚,即阴阳两虚,轻则四逆汤,重则四逆加人参汤。人参补气,专门对肠胃功能的。经常心下痞会用到人参,甘草干姜针对脾阳,附子对肾阳。

六十六、下之后,复发汗,画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内经云: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如晚上很好,白天有问题,一定是阳不足。攻下后又发表,造成画日烦躁不得眠,阳虚了,虚热会往上跑,冲到头部、胸部,就不能睡觉,冲到胸部就烦躁,夜里安静,也不呕,肠胃没有问题,不渴津液也没用丧失,无表证,脉沉细,身无大热,就是阳虚掉了,干姜附子汤,干姜壮脾阳,附子壮肾阳与心阳,阳不足就补阳,不需要用炙甘草来补津液,此条辩完全是阳虚证,阴没有问题,此药不必多用。

阴虚者,当救阴。阴阳两虚者当阴阳两就之,只有阳虚,当就其阳,就阳急不易缓,,已阳主生化,无阳则不化,各组织机能有立绝之危,故本条以四逆汤去甘草之缓,但取姜附之迅烈以救之。

「尤在泾」曰: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阳;夜静昼剧,病在胃阳。所以气喘之人如果白天很好,晚上发病,就是阴不足。

「三因方」曰:「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昏倒,或吐逆涎沫,状如中风,手挛搐,口噤,四肢厥逆,或腹燥热。这时候牙关绷得很紧,用灌的,所以用在急救救逆的时候。

「圣济总録」曰:「附子散」治小儿冻足烂疮,以「附子」二枚,「干姜」二两,捣罗为散,入绵中,如装袜;若有疮腰,即以腊月猪脂涂之。就是用干虿和附子,把它磨成粉以后,把它敷在小孩的脚疮旁,用外敷的。内服用的是当归四逆汤。

22.干姜附子汤方(下之后,复发汗,白天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真正救逆时,干姜会用到一两,阳虚的程度还可以,胖子三钱,中等身材二钱,小孩二钱。在救逆时,人已昏迷,大剂煮浓一些下去,只会吃一些。生附子二钱用棉布包好煮,避免纤维刺激到喉咙;去了皮就不用包裹。生附温心阳、补命门火;肾藏阳不够用炮附子。生附温心阳后,心搏动的力量会加强,麻黄会使心脏搏动的速度加快。

六十七、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处方发汗的药开过了,疼痛是伤到津液,孙络津液干掉,造成脉沉迟,沉是病在里,迟代表寒,要把津液补回来,就是新加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减,桂枝融合营卫,补气血,四肢末梢都在痛,加重芍药,让静脉回流心脏的力量加强,生姜散寒,使药力更强,能够透发到肌表去,人参补充津液,此方专门用在发汗太过,汗流不止的用。桂枝三钱,重用芍药四钱,人参可以多加补气。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伤到津液)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服,余依桂枝汤法。

六十八、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汗出而喘,无大热,是表邪已经进入肺里,桂枝汤下去只解了表,西医说得了肺炎,本来感冒,太阳证来不及治,一发完就会病在肺上,,用麻黄入肺,扩张肺管,不要用桂枝再发汗,石膏性寒凉,麻黄会把石膏带到肺里,肺炎壮热,石膏去热消炎,石膏麻黄并用不会发汗,是通过小便解掉,因为痰很多,肺很热,加杏仁去痰,平气喘,加甘草让药停在胃里解食物的毒,再到肺里缓肺急迫。,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表邪入肺)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打碎绵囊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麻黄与石膏在同一方子里,不用担心石膏太多,要让石膏达到肺里的每一个血管里。麻黄三钱,杏仁二钱最多可以用到五钱,石膏四到六钱,或与麻黄等量,甘草二钱,先煮麻黄去沫去气,留味不要跑到头部去。开大青龙汤时,麻黄六钱,杏仁二钱,石膏四钱,杏仁加石膏与麻黄六钱相等,就不会伤到津液。石膏去热,杏仁去痰、润肺。麻干石汤没有大热、没有高烧,所以麻黄剂量不用很多,此方不是退烧的。

「类聚方广义」曰: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太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鞕塞,「虚里」动如奔马者,宜此方。

大青龙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三味药,就是麻杏甘石汤加「桂」、「姜」、「枣」就变成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有表证,用桂枝和麻黄一把它发表,所以麻黄用到六钱;除了清里热还要解表,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同样是气喘也是热,问病人胃口好不好?胃口好就吃麻杏甘石汤,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龙汤,因为甘姜枣就是开胃的药,药吃下去,为什么会流汗?就是靠肠胃的津液去流汗的,胃功能没有了,那还有津液流汗,就是这样分类的。

气喘的治疗:

①.热喘:就是病人虚汗很多,阳虚了,舌苔黄黄的,气喘到你的手上的时候,大都是虚证了,一定喘很久了,小孩用单剌不留针,呼吸痰的声音很大,只针不灸:下「公孙」、「内关」〈胃心胸〉,「三里」、「太白」〈土生金〉,「临泣」、「太白」〈合化土〉,正面的『云门」背后的「肺俞」,一般来说气喘的病人胃口一定不好,再加「中脘」。处方用大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的变方,视胃口好不好而定,如果病人喜欢喝酒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②.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时候都不能睡觉,都要坐着睡,吐出来的是白

痰,肺寅大卯胃辰宫,每天晚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就开始喘,很准时,确定病人是寒喘,除了针之外还可以灸,针灸的穴道还是一样的,也是虚证的治疗,背后的「肺俞」、「脾俞」、「胃俞」,其它的穴道一样,用土生金的方法来治疗。寒喘的时候一定要加灸,灸的效果很快的,处方用小青龙汤来加减。

六十九、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七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六十九条发汗发太多,麻黄汤把胸腔的水都发掉了,胸阳就没了,并使肚脐下面,下焦的水往上冲,力量很大时,就会感觉到心下悸,很难过想压下去,按着会比较舒服。

七十条桂枝汤发汗发太过,肠胃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地方就开始跳,准备发奔豚。中脘的地方会跳动,上面天阳干掉了,水梗在中脘的地方,

肚脐中间属脾,肚脐上方属肾,肚脐以下属于心,肚脐左边数肝,右边属肺;如肚脐上方有动悸,就要从肾脏下手去治疗,依此类推。

25.桂枝甘草汤方(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桂枝是甘草的两倍,发汗太多,甘草把胃液补足,桂枝下去让心脏喷射的力量很强,本该把心下水气化掉,结果是冷水上来,产生因心下动悸,桂枝降冲逆。

此方也会发生在吃麻黄汤太过,把肺中津液伤到,而产生的心下悸。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三两去皮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桂枝、甘草加上茯苓、大枣,就更进一步,汗透发会把整个肠胃津液发掉,下焦水会冲上来,造成心下悸,奔豚力量很强,茯苓把水排出去,大枣把肠胃津液补回来。平时不会这样,桂枝汤喝太多了,或是下焦有停水,水气比较重的人才会有。

甘澜水就是把水煮出水泡,把水泡拿来用,实际上把水直接拿来用就可以,取甘澜水的性,最轻飘飘的上面的水,汗发过了,希望津液刚好发在皮肤表面上,不要再发了。

七十一、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腹胀满有两种情景,一种是虚胀,一种是实胀,虚胀喜按,实胀拒按,按天枢穴,实胀就是大便堵到,虚胀是瓦斯气在里面,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虚胀的,吃下去后,一直打嗝气,一直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如果实胀就是大承气汤证。有一种人平时大便就不好,发汗太过肚子里大便就干掉了,就是实胀;还有一种肠胃虚弱,平时就不怎么吃,津液一发,肠胃就空掉,肠气在里面,就是虚胀。小便白是虚胀,小便黄是实胀。

厚朴可以宽肠,降逆除气,实胀会放屁,大便就跟着出来,虚胀就不会,会一直放屁,厚朴入脾健脾,去脾湿,但没有白术强,是利用脾湿来润肠,让肠蠕动,白术会让脾脏的湿干掉,生姜能让胃恢复很快,甘草让肠胃津液补回来,半夏降逆,不会使气冲回来。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发汗后,腹虚胀满者)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用三四钱,生姜三片,生半夏胖子三钱,普通二钱,人参一钱,平常炙甘草一二钱就够了,开多会增腻。

七十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平时就有水饮,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喝水太快,慢慢累积在此;一种是过于思虑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土生金,一部分会气化上来,一部分会停在横膈膜,横膈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被吐、被下后,上下水都没了,水会动起来停在胃的旁边,一动水就开始摇晃,头就晕,西医说中耳不平衡,不是贫血的晕眩,贫血眼前发黑,这是天旋地转,苓桂术甘汤下去,把水排掉,就好了。起则头眩,移动或站起来会晕眩,就是苓桂术甘汤;如果躺在床上不动都会晕眩,就不是苓桂术甘汤,是真武汤。

健脾整胃最好的药就是茯苓、白术,白术去湿,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隔,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是桂枝大枣汤演变而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接下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苓桂术甘汤,是专门去中焦的水的。

伤寒又吐又下,水饮就跑了出来,平时不会这样,结果心下逆满,胃里胀满很难过,气会上冲,水没有气化上来,停留在中焦横膈膜,气下不去会回逆。起则头眩,脉沉紧,沉是里紧是寒,水是寒的在中隔,没有在皮肤表面,一发汗会动经,水份没有了就会抽筋,所以身体会晃来晃去,中隔的水在晃。临床上会看到晕眩得很厉害时会吐,就可用苓桂术甘汤里加半夏。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若吐又大下,肠胃伤到,胃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朮甘汤是治疗水饮的,因为水已经太多,造成水患了,所以一定重用茯苓,再来是桂枝,再来是白朮。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足或腰仍动剧者,卧时则脊骨仍战动,或一身体中经脉跳动,有耳鸣逆上之候者,都可以用此方。平常感觉肌肉跳两下,面皮在跳,这是因为水饮,这时候就可以用苓桂朮甘汤,因为脾主肌肉,也主四肢。

七十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身体缺血的素虚之人)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用在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之人,芍药一般用二钱,炙甘草二钱,炮附子四钱。临床上来治疗静脉瘤时,芍药、炙甘草用到一两,如果静脉瘤有改善但还不够快,要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一两,如果脚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还可以预防心脏病;单纯脚没有力气,就开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病不解,反倒恶寒(麻黄汤是身体很烫,感觉到很冷,脉很浮),身体是冷的,感觉也怕冷,人在很虚,血不足的时候都会怕冷,用附子去壮阳,阳是身体上的津液,占60%,阴就是血,占40%左右,发汗太多阳就会虚掉,水不足血量也就少了,附子去壮阳,肾主水,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肠胃津液补足。临床上脚无力、年纪大,会把附子加在里面,一般三钱,寒很盛加到三、四钱以上。如果是膝盖问题,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去仗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且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属于阴位者。又以「附子」代「草鸟头」,善治虫积痛。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风、鹤膝风等,自痛风以至鹤膝等,有所谓以绵包足之冷者,皆有效。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用「苓姜朮甘」治之;其专在脚者,用此方治之。腰部和脚的不一样,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带脉腰酸,下针下「临泣」,处方就是「茯苓白朮甘草生姜」,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湿堵在腰间,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盖脚踝还有痛,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单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汤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所以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要注意,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白朮,在腿部要重芍药和炙甘草,此方不是用在痛风,是脚冰冷的,血液循环不是很好,妇人病,平常女孩脚冰冷的很多,月经来的时候肚子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下去,重用芍药不但止她的腹痛,还让她血从脚底下热超来,再加附子更好。

「案例」:心脏动脉血管堵塞,作心导管,就是气球扩张术,扎三次针好了,气球扩张术,比开刀受伤的程度来的大。两人扎第一次针后,眼翳就都退掉了,所以要靠针。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年龄大的人血管容易破裂,如果破在心脏上方,血会被心脏外面的网膜包住,这很危险的,西医碰到的时侯要病人不要动,五十岁以下的人,遇到血管破裂大多在腹腔里面,防己就可以把血管的膜加固起来,用芍药把血导回去。

七十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30.茯苓四逆汤方(发汗,若攻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附子、炙甘草、干姜是四逆汤,加茯苓、人参就是茯苓四逆汤,会用在发汗或汗下,有使其阴虚的、使其阴虚的,或阴阳两虚者。阴虚可任其自复,阳虚的用干姜附子汤,阴阳两虚者,用人参四逆汤。就是发汗以后,表阳很足而里面津液不足的时候,就等他慢慢恢复,经方很少用补阴的药,就是阴虚阳足,肠胃功能很好,慢慢恢复就会好。如果是阳虚了,用甘草附子汤,如果是阴阳两虚,就人参四逆汤。发汗以后手脚冰冷脉微弱就用四逆汤。如果有烦躁,水气往冲上,身体虚了,虚热在上,津液干了,下焦水往上冒,身体不受,用人参四逆汤加茯苓,把水往下消导,排小便。经方常用补泻兼施,只有阳在,就不会有事,阳足就是肠胃功能还好,吃一吃就补回来了,阳虚就很危险,脏腑吸收就不好,要用药去控制。

本草:茯苓可以利水除烦健脾,常吃茯苓寿过百岁,用到茯苓四逆汤时,一定是手脚冰冷的,手到肘脚到膝,脉都快断掉,吐出的气是冷的,叫四逆,嘴巴津液还很足或很干,四逆汤就会好。很烦躁才是茯苓四逆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茯苓」为君药,以烦躁为目的也,「本草」云「茯苓主治烦躁」,可谓古义。四逆汤证,汗出而烦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如果没有烦躁,就是「人参四逆汤证」。

七十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寒者,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汉发多了,身体虚掉了,是表的恶寒,怕冷,是虚证,用温药桂枝附子汤。发汗以后,不寒很热,就是实证,进入阳明证,但热不寒,阳气很旺,有东西堵到,发汗后胃的津液没了,堵在胃里,就当和胃气,就是调胃承气汤。

只热不恶寒者,产热机能亢进也。见烦躁者,为白虎汤;见腹满者,为小承气汤证;见腹满而谵语者,为大承气汤证;只见热而不烦,为本方证。以病虽在阳明、尚不为重,故不曰下而曰和。阳明指肠胃: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人的胃,平常都有囤积食物在里面,在胃和十二指肠之间,在下脘穴与建里穴有压痛,这就是所谓的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阳明证里面最轻的一种,如果食物堵在小肠里面的时候,会少腹满,压压小肠募穴「关元」会很痛,平常大便很少,屁放得很多,就是堵在小肠里面,就是「小承气汤证」小肠是经九转后出来,大肠很宽的,从升结肠到横结肠到降结肠到直肠,如果堵在大肠,就不会放屁了,天枢穴会有压痛,这时候就用「大承气汤」。

临床上看到所谓的艾滋病,在西药治疗之前,都是阳明证,阳明无死证,是很好治疗的,西药治疗了之后,就会出现厥阴证,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病人是死在西药的副作用上,不是死在HIV 病毒上。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的来源是肠胃的津液,胃中比较干燥,并没有结实大便,喝水就会好转,少少与饮之,过量灌下去就成水饮了,肠胃功能很衰弱热力不够把水汽化掉,会梗在中间变成水饮,变成苓桂术甘汤证,头会晕眩。

针灸治疗便秘,下支沟、照海是通便的,奇穴用肠关,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如没有下利,用葛根汤;如有下利用葛根连汤。葛根汤证没有治好,化热转到里面,就变成葛根连汤。下利在肚脐上隔盐灸。如果是寒实,肠胃没有蠕动,舌头里面津液很多,舌苔是白的,可以灸天枢,大肠的募穴。如果舌苔干燥,舌苔很黄,就是热实,不可灸,支沟、照海、肠关、天枢,下针后三到四个小时,就会大便。

当用了桂枝、麻黄、葛根汤发汗后,汗发到表面,就是白血球、免疫系统把病毒排到表面,废水就是病邪,正的、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这是正常。如果发汗后,病邪发掉,感冒也好了,本身体虚之人,肠胃虚弱的人,感觉肠胃元气还没有恢复,会感到口渴,喝很多水并不能止渴,胃的化水力量不够,肠胃津液并没有回头,水停在中焦,,水喝太多,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小便量自然减少;当胃不够热时,发汗的药把热带到皮肤表面,胃热跑到皮肤表面,会感觉微热,所以开了发汗药后,发汗到表,水回头的力量没有,就是五苓散证,用粉剂,如果是汤剂速度太快,皮肤的水会来不及带走。

小便不利,五苓散会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从小便排掉,上半身水肿,早上醒来手脚都肿,脉弱,就是五苓散证会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掉;还有一种情况,脉很强很足,把水肿排掉用汗法,肚脐以上用发汗;体虚、津液不够就不可以发汗,此时要把津液带回到胃里,然后气化出来,由小便出来,五苓散也是利尿剂。

泽泻苦寒,全身上下的水都可以用泽泻去利水利尿,入肝经,通利的力量很强,能把脂肪肝情利出去,处理肝病、肝积水用泽泻把小便里出去,消炎的药,肝炎用泽泻,小便很黄很稠就可以用泽泻,清肝、清病毒以外,同时把脏的排掉新的留在里面;茯苓利中焦,与茯苓并用可以健脾整胃,让肠胃功能回来;猪苓利下焦的水,下焦的用猪苓汤,多是膀胱结石、肾结石;桂枝不要太多,不是用来发表的,是靠桂枝的力量把泽泻带到皮肤表面上去,泽泻把表水往里带,带回中焦肠胃后,靠茯苓把它利到下焦,再靠猪苓把它从小便排出去。

剂量,猪苓三钱、泽泻六钱、茯苓三钱、桂枝二钱、白术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剂量一样,重用泽泻,能把皮肤表面最高的水清出来,平时脾脏是虚的且湿很重的人,如果是桂枝汤症,没有加茯苓白术发表后,一发就是五苓散证。有糖尿病、虚胖、有水肿的病人,五苓散都可以解决掉;泽泻苦寒、生津止渴利小便,猪苓利下焦的水,茯苓除烦利中焦的水,桂枝把泽泻带到表面收湿,口渴、不能止渴,就是五苓散证。

「成无己」曰: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润则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和表里。

「五苓散」证的消渴还算不严重,如果口很渴,并没有小便不利,皮肤上并没有肿,「五苓散」就去不掉了,大部份是白虎汤或承气汤,「五苓散」没那么强。

五苓散在过去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用来预防疫病,也就是瘟疫;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证,但是又不能用发汗来解的时候,病人已经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了,这种不能发汗的情况,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从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31.五苓散方(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汗出口渴,治湿证)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半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合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为末就是打成粉,一次吃一平汤匙,白饮是很稀的米汤,一天吃三次,吃完多喝温热水,汗出则愈。

小孩脑积水也是五苓散来利水,西医讲的视网膜有停水,水在上焦,湿疹,都是五苓散来利水。晕车横膈膜的积水,用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不同,五苓散没有炙甘草,而且是散剂。

「伤寒百问经络图」曰:「五苓散」又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者;所以过去「五苓散」用在瘟疟,水土不服就是因为脾脏太湿了,所以身体运化系统受到影响。如果吃当地产的东西,就不会水土不服。

「三因方」曰:巳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它,温疫也。

又:「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饮不散,吐出一二升许。

「直指」曰:「五苓散」治湿证小便不利,经曰:治湿之法,不利小便,则非其治。所以湿在中焦以下小便解,中焦以上用吐的,吐了还没有口渴,就表示还有湿在里面,吐了口渴就表示不再用吐法了。

七十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口渴,脉浮数,水停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会烦躁,就是五苓散证。

七十九、「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口渴且脉浮,五苓散。如果口渴且壮热,午后潮热是白虎汤证,平常看到口渴很容易误解为阳明证。不渴而心下悸,中焦有饮会动悸,动悸就要用茯苓,治悸,把水利掉,桂枝降逆,降冲脉的逆,通利冲脉,增加心脏血下行的力量,桂苓化水,生姜温胃,甘草缓中,把津液补回来。

本来不口渴,用来汗吐下三法后,变的口渴,表示病邪已去,给水少少饮之就好。如果津液已经伤到,或体虚发汗后导致部分的水停在皮肤表面,有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时,要想到五苓散。

32.茯苓甘草汤方(汗出不渴而心下悸者)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八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里的水,发表到表面以后,阳往上冲,阳被发到皮肤上去,下面的水就会往上吸,下焦的水没有排掉,在这个时候,有表里证,喝水就吐出来,下面的水往上走,胃没办法及时蒸发掉,喝进去的水不能受,猪苓散的猪苓、茯苓、泽泻会把水利掉,又健脾整胃,恢复胃的功能。临床上会经常看到喝水太快太多,水停在中隔,变成五苓散证。少量桂枝有温阳化水的功能,温胃。

八十一、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平常食物中的水,被胃吸收后,进入脾脏,水一部分进入上焦,一部分进入肾脏的下焦黏膜,一部分进入脑,一部分再进入肺到全身四肢上去,发汗太多了,津液会伤到,脑部津液会伤到,没有收到营养,会耳聋,肾脏虚掉了,肾主脑,脑主髓海,所以重发汗,虚,故也。

津虚即阴虚,阴虚则为脑转耳鸣或耳聋也。阴虚就要把津液补回来,常常用到人参、红枣、茯苓、炙甘草、生姜,临床上做加减。轻补用生姜、炙甘草、大枣;中补用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重补用人参、白芍、黄耆、党参。

内经谓精脱者耳聋,盖即此理,总观此条,叉手自冒心。为阳虚水停在心下作悸,与六十九条同,可以桂枝甘草汤主之。耳聋无闻为重汗阴虚,宜附子汤或苓桂术甘汤治之。加附子把肾阳壮起来,把肾的功能恢复,年纪大的人,耳背就是肾阳不足,就是附子汤。

八十二、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太过了,喝水要少少与之;喝太多,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停在中焦,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津液无法到五脏六腑,堵在中焦水气下不去,就会喘,五苓散来解。

「柯韵伯」曰:未发汗因风寒而喘,是「麻黄证」。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证」。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证」,此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是「五苓散」。平常感冒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剂量如果开得很好,刚好把病毒赶出去,没有进入身体,然后让好的津液留着,如果开的剂量不足,汗一发出去,四分之三的病毒发出去了,发汗之后津液还会回胃中,四分之一的病毒随着津液进入肠胃,结果变成肠胃发炎下利,用「葛芩连汤」下去解利,津液不足,用葛根把津液补足。

八十三、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以后,肠胃津液发光了,胃阳不足,煮发汗的药汤不受,会吐。发汗的药开过了,整个胃会干掉,会黏在一起,一吃药就会吐掉。

八十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专门去上焦心、肺的热,石膏去的是实热,栀子去虚热,实热、虚热都会烦躁,虚热舌苔淡黄,实热舌苔黄而干燥,脉的力量比较无力,重按都不见了,就是虚热。临床上发黄疸,是虚热,急性肝炎就用栀子,豆豉发汗,但没有麻黄桂枝那么强,介于补药与发表中间的药。

有表症发汗吐下就是水已经去掉,伤到津液身体很虚弱,半夜津液回来,胃口就开,吃东西就好了,如果变成虚烦不得眠,更严重时,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很懊侬,很烦躁,胃里不舒服,就是栀子豉汤,是病后调理的药。少气就是四肢无力,加甘草健脾胃,解百毒,去除胃中坏死的食物。若呕者,加生姜除烦止呕,胃中没有停水,就不需加半夏。临床上栀子豉汤一个礼拜,急性肝炎指数就退掉了,这是初证用的药。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小便黄黄的、吃东西吃不下去、手脚没有力、恶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症状,所以一般身体虚的时候,一发表。发完后才会有这种现象,就用这方,所以这方是病后调理的汤剂。

血虚、虚烦晚上睡不着,灸灸三毛穴,三毛穴在肝经脾经交会的地方,脾生血,肝藏血,灸的时候血马上进入肝,魂归肝,自然就睡着了。

栀子豆豉两者皆是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烦,寒可消炎退热,栀子能降血压,使脑神宁静,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阴,两者合用清心宁神。虚烦不得眠,大多起于热病后,余热未清,正气未复时,栀子豉汤有特效。

凡温病最容易耗散阴液,虽汗吐下后病邪虽解,残余的热毒热毒未解,成为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失眠、心烦等证;此证服用发表的药以后。如果吃肉类食物所产生的虚热,也会出现这种症状。

33.栀子豉汤方(发汗下吐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于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一般五钱,豆豉也是五钱,不要把豆豉煮烂掉了,所以先煮栀子。

34.栀子甘草豉汤方(若少气者,食物吃坏肚子,只吐不下利)

栀子十四枚 甘草二两 香豉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用五钱,甘草用二钱,豆豉用五钱。用在食物中毒,吃坏肚子以后,造成肠胃不适,造成吐,没有下利,就用栀子甘草豉汤。如果有下利,用葛芩连汤。一般来说上吐下泻,一定是热症,也就是发炎了。

「千金方」本方条曰:「栀子甘草豉汤方」,治食宿饭、陈羹、臭肉、宿菜而发者。

八十五、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被攻下以后,感觉烦热,胸中窒息呼吸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八十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余热未去,攻下之后造成的,胃中结痛。病后调理用的,不是用来治病的。

八十七、「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此条与七十一条比较,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宽肠,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是健脾整胃,吃了会一直放屁,发汗后造成腹满,只是胀满,虚满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攻下后的心烦,与腹满不一样,还腹满、卧起不安,心中烦躁,上焦心肺烦躁,用栀子来除烦,去虚烦产生的虚热,腹胀满时用厚朴,把脾脏的湿移到肠间,可以排气;枳实去结实,有东西堵到,可以把肠子打开来,宽一下肠,让肠壁的黏液增加,燥屎与肠子分开,把肠、胸腔的结毒去掉,也可以把血管、胆管扩张起来,打开通道、去除管子里的脏东西,本草枳实去结毒,结就是有东西,胸闷、胸痛、胸满的时候一律去白芍用枳实,枳实长得像心脏,能把心脏通到小肠的血管打开。用大黄是有部分一点点大便结到,大便会排出来,不会拉肚子。

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若呕者,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着)

栀子十四枚劈 厚朴四两炙 枳实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厚朴枳实剂量一样都四钱,栀子用五、六钱。主证是虚烦腹满,卧起不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承气汤是表里,一个是虚满,一个是实满。

八十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病后虚烦的处方,看到有承气汤证,或午后潮热或大便不通,攻下以后,把大便清掉了,身热并没有完全去掉,造成微烦,里面虚,身热还没有去,代表里寒还很盛,再用寒药去攻,虚寒会更严重,寒在肠子里,病后恢复加干姜温中,恢复肠胃热度、蠕动功能,生姜散寒,温的力量要靠干姜。舌苔薄白,脉微弱,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代表胃寒很盛,加干姜下去。上焦、中焦虚寒会用到干姜,下焦虚寒,会用到附子。

36.栀子干姜豉汤方(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栀子十四枚劈 干姜二两 香豉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八十九、凡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溏者,下可与服之。

本就有肠胃虚寒,大便微溏者,不可以服栀子豉汤。平时大便很稀寒湿的人,栀子寒凉,遇到寒湿的人,寒湿就会下陷,跑到更深的地方,越来越虚,大部分这种症状时,加干姜,或加白术去里湿,加茯苓把湿小便出去。

九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本身寒湿很盛的人,汗发掉以后,病证没有解,成为寒湿兼有发热,虚热,发汗后脏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里面空了,还有一部分水在底下,没有完全发掉,便会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寒在里面胃的功能没了,水无法气化就产生动悸;水停在中隔,会像苓桂术甘汤证一样昏眩;身体虚就会津液不足,就会润动跳动;人身上有阴有阳,一发汗,阳会上冲,中医称为浮阳,头会很重,阳气在上面下不来,这个症状大多是少阴证,就是肾虚,发了表后就会头重脚轻,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是真武汤证。

37.真武汤方(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头重脚轻)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汤喝下去,能够壮脾阳,加上白术能够健脾去湿,收敛让血跑回血管里面;炮附能够壮阳还能收浮在表面的阳,让阳归根,有脑中风、头部、脑出血的时候,常常用到此药,能把血降下来;发脓疡在皮表上,把脓挤掉就好了;脓疮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结下方很深的地方,不及时去掉会扩散或烂上来,白术附子这两味药,能把很深的脓发到表面上来,治疗初期癌症、硬块,加白术附子在里面,附子力量把体能加强,把不干净的往皮肤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脓发炎,用白术把湿去掉,露出来的只是一个头,不会扩散,伤口黏黏稠稠的会化脓。

身润动时,肌肉组织四肢上面血的力量已经不够,循环力量不够,没办法完全滋润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脏,要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脉打通,白芍能通血痹,血液循环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强,妇人的腹痛、月经痛会用白芍。所以当归芍药散治痔疮,子宫瘀血(西医称内膜异位)有血瘀积到的地方,芍药破瘀。

玄武就是真武,是镇水的名称,真武汤镇水,平时用在老年利尿,西医说摄护腺肥大,老人夜尿多,肾脏功能不足时,可用此方。茯苓用的比白术多,才能把水排掉,炮附子温阳化水,增加水的温度,芍药生姜来补虚,因为要排水不用甘草。治疗水肿病时尽量不用甘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所谓「发汗则动经,身振振而摇」是也,治疗中焦胸膈间的水饮。此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以行其水也。这是上下表里通通虚掉了,所以真武汤证在人很虚弱的,年纪大的人可以看到。

仲师心法,阳虚者必先救阳。故以「附子」回阳,则振振欲擗地者可已;以「茯苓」化水,则心下悸、头眩可已;以「白朮」助吸收水饮,协同「茯苓」化水气,协同「附子」以温中达四肢,以「芍药」、「生姜」温通血痹,则身润可已。

脑中风瘀血的时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药用到六,因为血离开了血脉,加重芍药的量让血马上回到心脏;所谓附子能收阳,就是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

「伤寒绪论」曰:凡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忌温药,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平常不得眠都不用热药,用寒凉的药,有的人是津液虚掉了,才可以用真武汤。

「易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为当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

如果露营的时候,晚上吹山风,又喝冷的,一下子剧冷,出来就是真武汤证,体能好的不会得到真武汤证,体虚的人早上起来,头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汤证,这时候阳虚掉了,真武汤本身很热,所以开真武汤吃。大部份的年轻人得到真武汤证,都是行房事太多,行完房事之后冷浴,又喝冷的,又吹冷气,第二天就变成真武汤证,桂枝汤都来不及,马上变成少阴证,平常看到的多是老年人,男女都可以用。

体质素为中湿之人,常自汗出,常晕眩,此时用苓桂朮甘汤无法利水出去的,这时候也要用真武汤;肌肉常润动也是用真武汤。遇到晕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朮甘汤;遇到寒寒湿的人,就是用真武汤。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湿,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为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我们由黄帝外经的骨阴论可知,膝盖骨、囱骨、耳后完骨都属于阴气所生,所以当湿伤于下的时候,下方的阴骨也就是膝盖骨会被伤到。

九十一、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内经说,咽喉部位是三阴所会,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三条阴经都会在咽喉的地方,咽喉平时很干燥的人,就是阴虚,一发汗就变成真武汤了;需要补足阴虚,可常喝麦门冬汤,喉咙是三阴所会,肺的上口,要开润肺的药,麦门冬汤专门是润肺的,单纯润肺,常吃麦门冬汤,肺液足、功能很好。阳明证的大烦渴,用白虎汤。感冒时若喉咙痛属于太阳温病,是葛根汤。咽喉干燥不是葛根汤证。

九十二、「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中医讲淋病,包括西医的淋病、性病在内,小便有石淋,下焦的膀胱结石或肾脏结石,还有高淋,小便浓浓的,浓浊白白的,可能里面发炎,会把精液小便出来,还有血淋,小便带血,小便有问题的人,大部分平常血就素虚了,这时不可以发汗,一发汗就会便血,汗水没了只剩下血,单纯只有血的时候,体温会升高、温度一升高,血管就破裂,血就会出来,这种病常常用猪苓汤。

九十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窒。

疮家一个是未化脓,现在讲第二个,已化脓的不可发,未化脓的疮家,必须用解表,就是疮家反而要用表药来让他好。化脓是脓疮已经破掉,脓水流出来了,这时就不要发汗。例:皮肤表面,一块一块的脓疮,未化脓,用桂枝汤发表的药到皮肤表面上,用白术附子令皮肤表面上消炎的力量很强,把脓逼出来,反而是最好的药。内经说疮家要发汗,指的是还没化成脓。即使虽身疼痛,疮家有表证时,也不可以发汗。

疮家有二说:一为受金疮流血过多之贫血证,一为久患溃疡脓血过多之血虚或淋巴外漏之液亏症;总之,属于血虚、液虚,发汗则阴愈亏,致组织干燥,成血不养筋之窒病,故不可发汗。要用小建中汤来温补取微汗,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之。

九十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头上陷脉急紧直视不眴不得眠。

经常容易流鼻血的人称为衄家。三阳经聚会于额上,此处易出血,表面三阳经俱虚,汗血同源,已经失血,再用发汗的药,药性会向上向外发散,会加重亡阴,额上天苍会下陷,就气血两虚。阳气受到发汗的药物的激发而产生阳亢的现象,发汗亡阴所导致的阳虚而阳亢,造成脉紧急。眼睛受血的滋润,原本阳虚而血少,误发汗血更伤,血下贯目,造成双目无法合住,使卫气不行于阴,阴阳不相合作,于是失眠不寐。

一般如果时常流鼻血的人得到表证需要发汗时,开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葱豉汗之,利用黄连苦寒降虚热,使热血不升,阿胶鸡子黄滋阴补血,柔和血管,令血不外溢,葱豉稍微汗,就可以解之,或小柴胡汤亦可。

九十五、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脱血之人,咳血、贫血,或内出血之人就是亡血家,是不用发汗的药物,如贫血脸色苍白,嘴唇血色不足,误服发汗的药,会出现怕冷而全身战栗,症状就是阴虚,此时唯人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可以救,如果亡血家遇到表证时又非用发汗的药,可以小建中汤加葱豉,或小柴胡汤来和解表证,避免使用辛温发汗药。

九十六、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38.禹余粮丸方(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必乱,小便已阴痛)

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平时多汗、有阳明证之人,使用发汗药物,汗上加汗,重发汗后,血中水不足,心神无所依,就出现恍惚心乱,更且胃中津液必竭,燥气上升,大肠传热与膀胱,造成小便短赤,因而阴痛。此方已失传,后有王日休补曰:用禹余粮、赤石脂各三两,赤小豆半升,为末,制丸。实际临床上用人参、甘草、生姜、红枣把津液补回来就可以。

此条就是遇到很容易出汗的人,又必须使用发汗的药时,可以仿照桂枝汤法,在服用汤药后,喝点稀饭以助发汗,不需要使用大剂的发汗药,以伤津液。

九十七、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身上有虫的人,大多胃里面是寒冷的,虫才会生,很冷时虫卵开始发,体温很热时,不会发,虫会随人的温度而动,肠胃素有虚寒、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时,生姜要改为干姜,结果没换,一发掉汗以后,胃的津液更少了,里寒会更盛,过一段时间虫就会出来;感冒一段时间,肠胃有东西会坏掉,变成虫跑出来,甘草解百毒,把肠胃里不好的东西清掉。巴椒就是蜀椒,也可以杀虫。

「张隐庵」曰:夫阴阳气血皆生于胃府水谷。病人有寒,胃气虚矣;若复发汗,更虚其中焦之气,则胃中冷,必吐蛔。

九十八、本先发汗,反而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九十九、本先下之,反而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此条辩基本是误诊导致的,或自己吃坏了肚子。所以医者必知何时汗吐下。

一百:「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本来麻黄汤证,结果攻下,伤寒陷下去,没有下利就是寒宝结胸,如果下利不止,清谷不止。肠胃虚寒没有蠕动,没有吸收功能,吃什么就拉什么,吃了攻下寒凉的药,寒就更盛,一吃就拉,比较危险,身体疼痛,急当救里,食物营养不被吸收,救里时就是四逆汤。里证好了,身会疼痛是有表证,清便自理者代表小便正常了, 里阴回来,津液也回来,就给桂枝汤,症状是伤寒就麻黄汤。

伤寒应先解外,而误下成为下利清谷不止者有之,阳邪下陷,邪热下利者一为虚寒,一为肠热。虚寒者宜温里用四逆汤,肠热者宜清里,葛根连汤主之,大便很臭是肠热,症状就是津液不足,葛根连汤也有预防病传到阳明的作用。肠胃消化机能不强之人,秉赋素薄,每为虚寒下利;平时喜膏梁厚味者,素有湿热,每成肠热下利。

一百零一、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而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表证看起来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解表后没有好,脉反沉,表证好了,身体虚掉了,免疫系统不行了,肠胃功能虚弱掉了,脉会细沉,救里时用四逆汤,四逆汤主症就是手脚冰凉,有时里面寒到吐出来的气都是冷的。

一百零二、「太阳病」,其人冒,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因冒症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就是头昏眩或是头上冒汗,如果发汗或攻下,顺序弄错了,应该先发汗开成攻下,攻下后马上再发汗,次序弄反了,结果头昏还有点流汗,头上流汗就是肠胃的津液而来,阳明经的热证,如果里面还有,再去攻下,所以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一百零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表证还没有解,太阳症脉都是比较浮数,现在寸尺脉俱微,都慢了下来,稍微等等,让它慢慢恢复就好了。寸脉指胸阳,是微脉,先出汗而解,胸阳比较热,会流汗出来;阴脉微者,就是肚子堵到东西,没有办法消化掉,并不是很虚,若气血不足,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攻下药里最初浅的方子;大黄酒洗后药性比较缓,而且有升提作用,刚好可以清洗十二指肠的积滞,大多发表药下去后,没有完全好,过一阵子慢慢会好起来。

一百零四、「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血如果很弱,汗就流不出来,血不够了,汗的来源就是血,血是从肠胃吸收的能量来的;气比较弱的时候,表汗会洞泄,看到一个人一直流汗,就是气不足,卫气是人的免疫力,固表力,要固表就用炮附子。营弱卫强,血比较弱,气比较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可以调营卫。

一百零五、「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症与少阳证都有,起因是表证没有好。伤寒了五六日,过了几日没好,变成少阳证,主证有四个,其余是副证参考。①.往来寒热;②.胸胁苦满;③.默默不欲食;④.心烦喜呕。病在太阳与少阳中间就是小柴胡汤;如果太阳进入阳明,阳明多些是承气汤;如果在少阳与阳明之间,就是大柴胡汤。

进入少阳就进入半阳半里,就是淋巴系统,人的防卫系统,第一表现是往来寒热;第二胸胁苦满,纵隔膜、横膈膜、胸腔里都是淋巴系统,有水声,很胀满,肋骨会痛;第三默默不欲食,五脏六腑的淋巴和神经,肠胃蠕动受影响不喜食;第四心烦喜呕,食物没有消化,淋巴系统有很多水份,病邪进入后,水就隔在中间,这水不在胃里,在淋巴系统里,就是半表半里,没有进入内脏,就是少阳。

柴胡一半在上面,一半在下面,柴胡的根和身体一样高,所以半表半里的药,甲状腺亢进,内分泌系统问题,都会用到柴胡,内分泌系统包括脑部、淋巴结、大脖子都算在内,只要没入脏,柴胡是主药。大柴胡汤是病邪在少阳与阳明之间,太阳证刚刚进入少阳就是小柴胡汤。少阴证主证是呕,一定开半夏,止呕,渴就是阳明证,往来寒热是病邪进入淋巴系统不在表了,人的免疫系统出来对抗病邪,打赢了就是热,打输了就是冷,一来一往近距离交战,一天好几次,有热加黄芩,去热,默默不欲食加人参、甘草、大枣,进入身体肠胃一吸收,免疫系统增强,所以小柴胡汤也会有流汗的现象,汗出病解。

如果是小柴胡汤证,错开太阳证的发表的药,就进入纯少阳了,阳被发掉后,少阳转阳明,津液伤到却没有把病毒清掉,就会有肠胃发炎下利的现象。

如果三阳并病,项强、头痛、中风、恶心、胃口不开、口渴等证,和解少阳,中医叫担法,有口渴去掉半夏,半夏利水止呕,越吃越渴,柴胡苦辛,专疏泄淋巴管,解三焦之郁,开胸膈之塞,退寒热,解烦渴,小柴胡汤以之为君,黄芩苦寒,清火郁,姜夏辛温,降水逆,参草枣补助津液,以为佐耳。

39.小柴胡汤方(伤寒5、6日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胖子五六钱,平常人三钱,小孩一钱半二钱,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剂量一样,半夏少于柴胡,平常六碗水煮出两碗,空腹喝。

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胃里没有停水),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去胃中、胃的下方的结实,胃里有坏食物,会心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瓜蒌根生津止渴,可以降血糖,痉病、角弓反张、脑膜炎)四两。若腹中痛者(寒跑到下焦),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鞭(中焦肝脾地方,肝气不足,无法舒松),去大枣,加牡蛎(平肝气,咸能软坚,去除硬块,喉咙硬块、腋下淋巴肿块)四两。若心下悸(水在中焦,才会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湿热很盛),去人参、大枣(会增腻)、生姜,加五味子(没有寒热,生津,针对咳嗽,润肺)半升,干姜三两。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西医说的肝炎,有湿热,小便黄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等,西医只知道肝肿起来,顶到了胃。没有胃口,加茯苓、白术,茯苓比白术多,去湿来改善胃口,然后加上郁金来行肝气,如全身黄疸,精神还好,用茵陈蒿;虚烦不得眠,加栀子。晚上一到三点能睡、一觉到天亮、胃口好、小便颜色正常,体力恢复,双脚温热起来,代表肝病好了。肝木喜疏达,用种果木的技巧来领悟治肝的方法。郁金疏散郁气,半夏去多余的水,都与肝木喜疏达的特性有关。小柴胡汤可以预防肝病的第一方。

淋巴结、淋巴肿块,结实在三焦,用黄色去实的药,用小柴胡汤加石硫磺;脑部有积水,用小柴胡汤加重半夏去志高之积水;乳癌药方也是小柴胡汤加减,遇到经期时,需加桂枝,降冲逆,把奶水导入子宫;妇人经期得到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和解;经期腹痛用小柴胡汤加重白芍。临床主证是小柴胡汤,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古今医统」曰:「小柴胡汤」治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之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不思饮食。小柴胡汤进入三焦,所有的淋巴系统、腺体、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肝,是人身上最主要最大的腺体。

「正体类要」曰:小柴胡汤治一切扑伤等证。打架,身体表面很好,可是心口很痛,皮肤表面又没有瘀血,所以他是伤在半表半里中间,大便如果是黑色的,就是内有内出血,小便不通了,代表血堵在膀胱了,一般性伤科是小柴胡汤证,但是小柴胡汤下去只能清热消炎,并不能把瘀清出来,所以用桃仁,不一定是桃子的仁,杏子的仁也可以,桃仁这药专门攻瘀破血,打架内伤在胃的位置,这血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淋巴系统里面去了,在三焦油网中间,经过十几年后,西医打开来看胃没有问题,但是胃壁和淋巴结成一块,纠缠得拿不掉,所以西医叫淋巴癌,如果刚开始有伤的时候,就用小柴胡汤加桃仁,如何查有瘀血,看舌头,舌头上有一块青一块黑的,旁边有齿痕,他可能没有感觉,这时候用小柴胡汤加桃仁,桃仁加

一钱半,胖子用五六钱都可以。包括女孩子的妇科也可以用,子宫在半里半表中间,子宫是腺体,所以子宫拿掉,内分泌会不平衡,内分泌系统全部属于半表半里。

脑受伤瘀血,在脚上「然谷」放血,下针「涌泉」「人中」「百会」,处方「小柴胡汤」的加减,加些破瘀的桃仁、红花。三焦、血脉、神经、脑细胞都属于少阳,所以眼睛、鼻子、耳朵、头部都是属于少阳。

「保命集」曰:产后日久,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二元汤],即本方合「四物汤」(又名柴胡四物汤)。就是小柴胡汤里面加四物汤。

40.四物汤方(补血调血,补到脊椎骨)

当归15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而且大剂的用,瘦人当归用五钱,生地用一两,当归和生地专门补血的,补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会很强,熟地是炒过炮过比较熟,虚热的人补药下去会更热,用熟地嘴会破,用生地不会;月经肚子疼,白芍专门止腹痛,能破瘀,产后或流产过,肚子会痛用芍药甘草汤,重用芍药到一两,平时二三钱就很强了,让血流回心脏会加强,如是静脉瘤那二三钱就不够了,如果要让怀孕很好的话,一定加重川芎,可以把月经时子宫瘀血排干净,西医说的子宫内膜异位,一定要加重川芎,如眼睛黑黑的,舌头胖胖的,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两都可以。

乳房硬块,小柴胡汤可以去胸胁苦满,硬块比较严重,做加减,要把胸部的满去掉,桃仁破瘀,牡蛎攻坚,有腹膜炎的时候才用附子去攻坚,附子平时是补阳之药。要让胸阳旺起来,重用炙甘草,平时一二钱针对肠胃的,加重到五钱一两,很热,土会生金,上焦胸阳会热起来,血才会在上焦,乳房开始运作生奶,西医打退奶针,奶没有喂完,造成乳房硬块,治疗就是让它再生化一次,小柴胡汤里面加重炙甘草。让胸阳热起来,会充奶,怕会太热,可多加黄芩,把热导出来,变成月经排出去,要让上焦的血进入冲脉达到子宫就要靠桂枝,能通利冲脉,通血脉,壮心阳。

治疗乳癌经验方:

第一方是治乳癌或是乳中有硬块,尚未溃烂破出时使用: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瓦楞子五钱 川芎三钱 丹皮三钱 三七三钱 续断三钱 炮附子五钱 阳起石三钱 白芍五钱 枳实三钱 乳香三钱 炒麦芽五钱 郁金五钱 当归二钱 牡蛎一两 龙胆草三钱

体力差足冷,加熟地三钱;经期加桂枝三钱。九碗水煮出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第二方是治疗乳癌已经溃决破口,有恶臭,出黑臭水时使用:

柴胡三钱 紫根五钱 龙骨五钱 牡蛎一两 白术五钱 炮附子五钱 黄芩三钱 黄连三钱 九碗水煮成三碗水,早晚餐前各一碗。

以上方为主力处方来做加减,当进入乳癌末期气血两虚时,可以用八珍汤来做加减,主要观念在行气,破瘀,用咸味攻坚,开气去郁,令三焦气流畅。同时必须以强固胃气,增加命门火维持生命的延伸为主。

「汤本氏」曰:「小柴胡汤」应用之主目的为胸胁苦满。所谓胸胁苦满者,令病人仰卧,医用指头,自肋骨弓下始,沿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轻压而上,触之有一种抵抗物、同时觉压痛者是也。治以「小柴胡汤」,则之随脑、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肋膜、心脏、胃、肠、肝、脾、膵(胰脏)、肾、子宫等病证之治愈,而此抵抗物亦渐次缩消。是故余谓胸胁苦满之腹证,概不外前胸壁里面所有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也。师之创立「小柴胡汤」,即欲治此续发的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与原发的病变耳。又以此淋巴腺之肿胀硬结为其应用主目的者,夫亦以其续发的病变不仅易于触知,且常确定不变也。

一百零六、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正邪分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本来气血就不够,血弱气虚,或是遇到经期来,病毒进来就结在胸胁的下方淋巴结的地方,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进食,不想吃东西,邪在上焦淋巴系统里面,故名邪高。用小柴胡汤来增强人体免疫力,把病毒排出体外,中医把病毒成为邪。

一百零七、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治病的时候,病情刚好已经进入阳明,喝了柴胡汤后,少阳证好了,阳明证出来了,有口渴现象,阳明无死证,照理小柴胡汤有生津的大枣、人参、甘草,不会口渴,渴就进入阳明,主证就是口渴,如为渴而小便不利,则以五苓散主之;如为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烦热就是高热到三九、四十度;如烦渴而胃阴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胃阴虚津液不够了,心下痞,胃里很难受,闷闷不好,才会用到人参;如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则柴胡白虎汤主之;渴而少阳证仍在,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主之。

一百零八、一百零九、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

医生以为病在阳明而攻下,本来身体虚弱,攻下是寒凉之药,造成胃中更寒,不蠕动,食物吃不下去,造成胁下满痛,造成脸孔和身体都发黄,肝主青色,心主赤色,脾主黄色,肺主白色,肾主黑色,脾主运化,是造血的地方,食物进来消化后产生血的地方,脾主受伤面目身黄,气血两虚时造血功能失调,津液也不够,透过皮肤看血色,如胆有问题,是阳黄,光鲜的黄,汗也是黄的;脾的运化机制不够,小便就难,水从大便攻下来,再开柴胡汤,造成下重,寒凉加寒药,去水的药,津液干枯,下重就是脱肛,肛门不能收起来,下重喝水又吐出来,水到胃里无法气化,无法化为气进入肺滋润到四肢,有打嗝的时候,就代表胃气已绝,就要用茯苓四逆汤。

一百一、「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是太阳症,胁下满是少阳证,手足温而渴者是阳明证,,此条辩是三阳并病,必须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

一百一十一、「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的时候,脉应该是弦紧,结果是寸口脉濇就是虚,尺脉弦,代表有水,有痛的感觉,里寒就代表腹部寒痛,绷得很紧,抽筋状,先与小柴胡汤。

不摸脉如何知道寒,看小孩鼻子山根,鼻子尾巴,如果是青色代表里寒,不但寒而且痛,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叮咬皮肤就肿一大块;无病小孩不喜欢吃东西,就桂枝汤调节,白芍加倍,是桂枝的两倍,来健脾阳;小建中汤加饴糖(麦芽糖),小孩喜糖,脾脏主湿主热,饴糖很粘稠,药下去,脾阳马上壮起来,胃口大开,肚子疼痛就没了。

当有伤寒中风表证的时候,本身里虚之人,就给与小建中汤,变成表证时,再开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经方里有两个治虚的方子;人得到感冒表证时,要里实才能发表,如果是里虚,第一小建中汤,第二是炙甘草汤;一般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注重脉结代,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补足,如还有表证,再小柴胡汤;如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把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41.小建中汤(治疗里虚的方子,脉弦紧,阳脉濇,阴脉弦,里寒腹中急痛,绷得狠劲)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家不可用饴糖,太甜会增腻,桂枝汤本身有炙甘草就甜,再加饴糖更甜,平时喜呕、抽烟、喝酒之人,小建中汤不受,因为肠胃太虚寒,喝下去会吐。

「苏沉良方」本方条曰: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欲便痛,重按之却不甚痛,此为气痛;重按则欲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腹痛不可下,下之则愈甚,此虚寒证也。此方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治腹痛。如果是实证有东西堵到,绝不可用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是专门治虚寒的腹痛。

一百一十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太甜增腻,会加重呕吐。

一百一十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证,只要看见一个症状就可以开处方,表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有恶心就小柴胡汤,如不喜欢吃甜的,就把红枣拿掉,如人很胖,就把人参、红枣健胃整脾的药拿掉。

一百一十四、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是柴胡汤证,而误下,或刚好吃坏肚子,攻下后,柴胡汤证还在,照样给与柴胡汤。凡属三阳之证,其里气未虚,则抗拒外邪力量还有。柴胡汤为施转少阳之枢,使淋巴水道油膜等通畅,内外之交通无梗,本身之抗拒力量即可发展,故本方之运用甚广,功效亦倍于它方。统治一切外感证,于上条再叮咛只其一证,其重视本方也,可见一斑。

一百一十五、「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如是心中悸,虚烦不得眠,茯苓甘草汤就治好了,如果心中悸而烦者,就是里虚,里面虚燥,就是小建中汤,是阴虚时用的。本来正常桂枝汤,有汗、恶风、发热、头痛,再加上心中悸而烦,就是里虚,或伤寒二三日,表证仍在,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阴虚者,稍有劳倦身热,即心烦不安,纵有表邪,不可发汗,以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引血内行,以治其烦。所以阴虚的人,要等到里虚恢复,有表证再开发表的药,遇到里虚之人,在发表之前,一定要先治里虚。

一百一十六、「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汤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表证拖了十几天,本来已经进入别的经,但表证还在,没开发表的药,却攻下后,结果太阳病跑到里面去了,如果再过四五日后,柴胡证仍在,先给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胃里胀满难过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介于少阳和阳明之间,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就是肠胃里面被大便堵到,有宿食堵到,大柴胡汤主证有:腹满,肚子胀满而呕,呕属少阳,腹满为阳明。现代人气满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证;实满是承气汤证;腹满加恶心是大柴胡汤证;没有腹满光呕,是小柴胡汤证。

42.大柴胡汤方(伤寒未治愈,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如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胃里面胀满难过为未解也,腹满而呕是主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斤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钱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胖子用二钱,瘦人一钱就好了,小柴胡汤加芍药、枳实、大黄就是大柴胡汤,枳实比较重于宽大肠,厚朴偏重于滋润小肠,大肠和肺表里,大肠堵到用枳实,胸腔堵到、心脏积水也用枳实,专门去结毒,结到的毒、硬块把它排掉,枳实会把肠壁与大便分开,靠大黄推出去;心脏血管堵塞,用枳实把动脉血管里的堵塞东西与血管壁分开,桂枝让心脏动脉血管往外冲的力量加强,喷射力量加大;怕胃受不了加生姜,让胃热力散一下,不要集中在心脏,防止血管破裂;腹满会痛,加芍药;加大黄进入阳明,才叫大柴胡汤,但又不是纯阳明证,所以不加芒硝,用大黄把阳明热清出来就好了;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参、草加枳实、大黄、芍药而来。阳明证不适合人参。

人参胃中热结,则非枳实不能破其结,非大黄不能下其热,芍药则舒心下之急;但阳明虽结而少阳未罢,柴胡汤又不可不用,故在此方为双解少阳、阳明之剂。恶心少阳,恶心加腹满大柴胡汤;黄芩、芍药等量,枳实重用,大黄比枳实少,如果没有枳实只有大黄肚子会绞痛,有枳实会产生津液,会分开。

「王叔和」曰: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平日心思郁塞,胸满少食,大便二三日或四五日一行,心下时时作痛,吐宿水者,其心大多胸胁烦胀,肩项强急,脐旁大筋坚韧,上入胸肋上,下连小腹,或痛或否按则挛痛,或兼吞酸、嘈杂等症者,俗称「疝积留饮痛」,宜长服此方,隔五日或十日,常用「大陷胸汤」或「十枣汤」攻之:眼目云翳,或赤眼疼痛,胸胁苦满,所以眼睛是属于少阳证,开白内障的处方的时候,用大柴胡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是赤痛红肿,是太阳证,葛根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生翳就是靠柴胡来作加减。大便燥结者,加「芒硝」为佳,如果大便攻不出来,就要靠芒硝把它打散,大肠比较大,到直肠的时候比较小,大便到直肠如果硬会堵到,吃了大柴胡没有大便,就加点芒硝把硬的大便打散掉,一般会有这种现象的,大多是年龄大的人,身体虚弱的人会看到。遇到对证的时候,用到大黄芒硝来攻下,对病人来说大黄芒硝就是补药,应该攻坚的时候,不能手软,这就是「急下存阴」的概念。

「百疢一贯」曰:龟胸龟背,大多原由于毒,这毒就是浊痰,凡龟胸后必成龟背,用「大柴胡汤」治之。重者用「大陷胸汤」之类,随证不同。

「伤寒绪论」曰:潮热,而胁下汗出者为胆实,用「大柴胡汤」:手足心汗出者为胃实,

用「大承气汤」。这是分辨纯阳明证跟兼有少阳证的时候,腋下一直流汗流很多,就是三焦系统,也就是大柴胡汤证,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点」,背后的第五椎外开五分的地方「华佗夹脊」,直针下针可以止汗;如果病人是阳明热,大便正常,舌头伸出来苔是黄的,就是白虎汤,如果大便不通,就用承气汤攻。

一百一十七、「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已而微下利,日晡所发潮热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药丸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胸胁满而呕,病情已进入少阳证了,黄昏时发潮热,阳明证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会发热,潮热一阵一阵热上来东西堵在大肠里,大肠会移热到膀胱,热会从背后到脑里去,到了下午就会发热;胸胁苦满而呕是少阳,到了日晡发潮热,就是阳明证,是柴胡汤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柴胡汤没有下利,现在有利,可能是丸药攻下,水利的太快,水跑了大便还在里面,攻下的药大部分都在用汤剂,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原来是大柴胡汤证,已经被攻下了,变成小柴胡汤证,被攻下阳明证就没了,变成少阳证,然后小柴胡解外后,再柴胡加芒硝,,把燥屎打散攻出来。

「东洞翁」曰:「本方为小柴胡汤证而苦满难解者」,又曰「小柴胡汤证而有坚块者。」柴胡加芒硝就是本身是小柴胡汤证兼有坚块,中医是辨证论治,这硬块可能是大肠癌的出血硬块,不管是什么,芒硝可以散掉,「本草」里面没有提芒硝可以把「燥屎」打散,芒硝是攻坚的峻药,坚就代表肠里面的硬块。

43.柴胡加芒硝汤方(伤寒十三日不解,攻下水跑掉了,燥屎还累积在里面)

柴胡二两六铢 半夏二十铢 黄芩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 人参一两  大枣十二枚  芒硝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芒硝使用的时候,是生用,一次一钱就够了;汤药煮好了以后,芒硝冲服,不用再煮;严重的时候,一次用到两钱都可以。病人小便颜色有深黄变成淡黄色的时候,就不要再攻下了。

一百一十八、「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味承气汤」主之。

伤寒,两个星期,结果过了太阳症时,病已经进入阳明了,病没有解掉,胡言乱语,大便堵在肠里,进入阳明以后,变成纯热证,燥气会上冲脑部,大便细细长长,有的一粒一粒,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鞭,不应该有大便,反而下利,是医之过。若平常虚利,下利清谷,有点昏迷,脉很虚弱,手脚冰凉,是虚寒,如开承气汤,病人会死掉,应该是四逆汤。应该是很虚弱的,下利,结果精神很好,知道有东西堵到,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开轻剂。如发烧,脉虚,知道里面寒凉掉了,先用四逆汤救之;如是实热,也下利,拉的是水,实际上是大便堵在里面,清出来,津液自然回头,喝了承气汤后,会口渴,喝点水就好了;此条辩是:看到病人是下利,以为里面没有堵到,结果里面是堵到而下利,是堵的太实了。

热病,肠中干燥而大便不行,常以汤剂解之;以药物之刺激与推动,固可通便,而水液亦为推荡之一助,如多饮开水,其便亦通。若用丸剂,每多辛热之品所成,只有刺激肠蠕动之力,无清润肠壁之力,故所下者,多剩余之水分。所以西药或甘油锭没有办法让肠胃产生津液。

一百一十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仍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还有表证未解,病邪直接进入腑,从皮肤表面进入膀胱,正常小便经过气化出来的,气化的时候,一部分的水跑到胆里,水生木,变成胆汁,气化很热,当热进入膀胱,太热小便就会带血出来,这是外证没有好传到里面的现象;还有打架被踢到小便地方,结果小便堵到出不来,里面有瘀血,是外伤所致,用桃核承气汤;热结膀胱就是小便太热,小便带血,是治疗血症的第一方,很浅的方子,其人如狂,情绪烦躁不安,并没有发狂;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解外用小柴胡汤,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少腹就是在中级、关元一带绷得很紧,很痛小便不出来,确定血堵在膀胱里,血不下来。瘀血者,,死血在生理上不但已失作用,只能贻害全身,发生种种病变,如皮肤病、疡疮、潮热,以及攻冲性、游走性之疼痛诸疾病;凡属一切急慢性病证与奇病怪病,临床上看不好的病,一定是有瘀血在里面,桂枝茯苓丸专门治疗妇人子宫肌瘤、卵巢瘤,大黄蟅虫丸腹腔里面有瘀血的时候用,下瘀血汤胸腔里面有瘀血内伤的时候用。

临床上遇到少腹痛,要问下小便是否正常;如妇女月经期间腹痛,要问下小便,也许是膀胱结石引起的腹痛。

44.桃核承气汤方(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着愈;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解者,仍可攻之,攻瘀血)

桃仁五十个去皮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脉当为沉濇,或弦细;舌则红中带紫,苔或白或黄。脉以濇细,舌以紫青,为瘀血之侯。

判断瘀血的方法:

①.血会膈俞,会有压痛,督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穴。

②.舌有齿痕,舌头上有牙齿的痕迹,舌为心表,心主血,身上循环系统很好,舌头是光润的,循环不好舌头跟牙齿贴到,一拉开来,牙齿印还在上面,代表有瘀血,很多都是子宫的问题。

③.血海痛,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会痛。

④.三阴交有压痛点,大多是妇科少腹的问题。

⑤.严重的在肚子上看到一块一块的青紫。

⑥.口渴而不欲饮。

设计桃核承气汤时,考虑把瘀血攻出来,而不要把正常的体能伤到,把坏的攻下去,好的留下来,桃仁专门破血,行血化瘀;会利用桂枝强心、辛香发散的特点,加强心脏推动血液的力量,配合破瘀血的药,药性就会增强。临床上,遇到久病之人,想要开补血的药,先要去瘀血,所谓瘀不去,新不生,不能一味地开补药。

一百二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了八九日,可能已经传里了,不是少阳就是阳明,结果一攻下,胸满,惊烦等,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少阳,被攻下的太早,表邪陷在半表半里中间,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去,会胸满,惊烦,胸口处在淋巴系统里,小便不利,病邪堵在三焦系统里,谵语代表胃里有余热,肠里还有干的大便,没有完全排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攻下后,气血往下跑,身体就虚掉。因为半表半里,有胸满,靠柴胡加桂枝解表,柴胡本身和解,桂枝走肌肉皮肤表面去表,把三焦里面的东西清利出来;龙骨牡蛎加铅丹是治疗惊烦,镇惊止烦的;大肠浊气往上走,发生谵语,加大黄去实,把大便排出来;加半夏,去湿热,比较壮的人一般胸腔比较湿热;加生姜、人参、大枣,来把虚补足;此方表证里证一剂来清,同时攻下,同时解表,补足中气。这味药常用在体质素虚之人,误被攻下,阴虚而津液不能自回;如果体质强壮的人,误下之后津液自回,就不会用到此方。

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伤寒8、9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碁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除了大黄、半夏、红枣以外,其余都是等量,半表半里的,解表攻里同时并进,一剂药同时把几种病邪去掉。嘴巴燥苦,兼有少阳证会加黄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很好治疗失眠的汤剂,是虚的人吃;如果失眠到了晚上但头汗出,常常五六天不大便,舌头又干又燥,就是阳明燥屎,不可以用此方;所以阴虚的人是肠胃津液不足,兼有下利而引起;现在处方里没有铅丹,用茯苓替代。

龙骨牡蛎有潜阳的功能,如果手脚温热而且出汗,大便秘结,是阳气过盛,用承气汤攻下就好;如果是虚热体质,没有便秘,手脚常出汗,就用龙骨牡蛎。阳要潜在阴里面,皮表乃太阳寒水所主,把热包在里面,就是皮肤是凉的,里面是热的,不怕冷,是正常。当失津时,用龙骨;失精时,用牡蛎。夜尿多是失津,龙骨多放一些;反之遗精症状,牡蛎要加重一些。

一百二十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发谵语,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阳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旺,顶到胃;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木克土,肝里充血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当人血不足时,就会比较肥大,就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没有血能让脾脏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到土,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疏开来才行,除了扎期门,用脏会、脾募章门穴会更好。

一百二十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如果伤寒没有立即治好,传经的一种症状。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靠肺;大多渴欲饮水,肺虚掉不能行水,嘴巴很燥渴,就会肚子胀满,因为水不能气化,胃里的或不够,土不能生金,水就停在中焦;自己会流汗,小便也正常,代表脾胃的元气恢复回来,自己会好;如果没有好,这种症状中医称为横,刺期门。这种现象发生会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也肿起来,一是影响到脾胃,一是影响到水的排泄系统,张隐庵曰:大渴欲饮水者,肝主木火之气,肝是动病,甚则嗌干而渴也。其腹必满,这种肝癌都有的现象,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让腹水更大,这水并没有办法气化成津液上来,就是从舌头下方冒

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人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嘴巴里面的口水也是气化出来的,气化后的水才是能让身体受用的水。

一百二十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过去北方拿瓦烫协助发大汗,津液伤到,火烤的热跑到肠胃里面更干,大便堵在里面,食物在里面坏掉了。十几天以后,突然感觉发冷,按说谵语时大便没有了,结果大便来了,自下利者,就是津液自己调养到胃里,自己会好。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急着想小便又尿不出来,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胃气没有下去,堵住了,脚下冰冷,风吹的难过;如果胃的津液伤到,胃里干掉,就慢慢让他回来,或先吃些稀饭;这种情况先不要开处方,先观察,如大便鞭,小便量应该会增加,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没有回来,如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大肠与脑部连到,一下子浊气气往上走,头会突然痛一下,大便也出来了,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要观察病人,如果小便没有就赶快补津液的药。临床上会在火场逃出来会看到。

过去有些派系把一二三、一二四条拿掉,因为这两条上下条文比较不通。

一百二十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已有感冒的热在身体里,然后又有火气进来,用火熏它,两个阳热在互相熏灼,造成津液丧失过多,起身发黄,血中水的成分占60%,水丧失很多时候,看皮肤的血色是黄色的,是血液的原色,其实是液不足,多吃水梨;阳气就往上走,会流鼻血,热就会散出去,就会好;如阴虚小便难,津液不够,身体枯燥,阴阳两虚,就更枯燥,瘦干,身上没有汗,但是满头出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浮阳,肠胃的热气、阳热能本来停在中焦,现在被火烤,津液一少,就冲到头上去,头就流汗,要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牡蛎会收浮阳。腹满,里面大便都干了,微喘,口干,咽烂,喉咙都快烂掉了,或不大便,久则谵语,严重到打嗝的时候更虚,胃气快绝了,很危险,再进手足燥扰,捻衣摸床,沿着床边摸过去,大便干在肠子里;小便利者,,代表元阳还在,津液还有,其人可治。

案例:小孩感冒,麻黄汤证,一剂下去小孩发汗太过,烧退了就转白虎汤证了,结果误诊,看他还发烧给大青龙汤,小孩一直在发汗,原来是太阳表证,立刻转成阳明燥证,就捻衣摸床,这代表津竭了,而阳明燥热证,对小孩摸脉不准,因为小孩的脉,正常时都跳得很快,摸肚子拒按,表示大便堵在里面,阳明证应该考虑大承气汤或白虎汤?结果因拒按而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一下去,烧就退了,还有,这小孩从小就黄疸,大便不好,常常阳明燥热,常常口渴,常常便秘,脑子反应慢,大承气汤一攻都好了。

「孙斋氏」曰:本条宜对证用药:「黄疸病」用茵陈蒿汤;腹满而喘、谵语、下大便用「承气汤」。独躁扰循摸一症为神经濒绝之现象,法在不治。这现象用「大承气汤」,如果白虎汤证造成的壮热,用犀角地黄汤可能会好,大便不通的,就不会好。

一百二十五、「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这是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可以在火灾现场煮来救人,烧伤时,皮肤一块一块的,有时会翻裂起来,很大的水泡很痛,会惊狂,是被火吓到,水都跑到皮肤表面上去,痛又没有办法睡觉,会惊扰烦躁;张仲景写了救逆、急救的方子;脉浮,病在表,火烧起来水就往皮肤表面上跑,并没有变成汗,造成大量的水在皮肤上,药剂喝下去,大约一个小时,药就发散到皮肤表面上,疼痛大减,救逆就很快,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芍药酸收,药力不能迅速到达,加蜀漆,又称常山苗,去痰,遇到火一部分津液跑到皮肤表面,一部分就堵在中焦,离开管道堵在横膈膜下方,马上化成痰,所以烫伤后常常痰都很多;龙骨牡蛎收敛的药,同时利水壮肾阳,病人惊狂,起卧不安,阳气气往上冲,牡蛎能收浮阳,把阳往下降,龙骨牡蛎从内赖收皮肤水泡,不需要芍药来收敛,会让桂枝速度变慢;桂枝汤健脾阳,让脾正常运转。

安眠药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焦虑、失眠,也可以用到此方,只有惊狂、起卧不安,严重焦虑就想到此方。西医开抗忧郁的药,结果就是很开心的去自杀。

外敷:过去牡蛎打粉,磨得很细,加麻油,外敷去火毒。更好的用硫磺、大黄,硫磺外用时非常寒凉,中医把硫磺、大黄、麻油陪在一起用于皮肤红肿;起水泡加菖蒲,菖蒲是皮肤表面利水的大剂,就是灌木类的水草,把草晒干烧成灰,这灰敷在皮肤表面上,一敷上去,就开始去水,病人就会小便;如果化脓了,就变成湿,就加白术;如果发炎了,就加黄芩,就是做加减;西医的硫磺膏只能去热,不能去水去湿。水绷久了,皮肤就会起皱,会有疤痕难看,所以赶快去水。

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烫伤内服第一方,主火邪,烫火伤,脉浮,必惊狂,起卧不安者。火烧起来,水就往皮肤表面跑,喝下药约一小时药会散到皮肤表面,痛会大减)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劈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蜀漆用常山苗代替,市面上买不到蜀漆,长在四川的漆树其皮的内层,蜀漆在白铁板上烧,烟有毒,把烟去掉才能入药。蜀漆去痰的力量很强,受惊吓时,容易有痰涎拥塞,用蜀漆把痰去掉。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火邪,故烫火伤之疼痛烦闷者及灸疮发热者有

效。以「牡蛎」一味,「麻油」调涂烫火伤,则火毒忽去,其效可推之矣。一般只是热可以,

有湿化脓发炎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一百二十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脉很弱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营养不足,免疫系统不够强,一定口渴,再被火烤,一定发谵语;如脉浮起来就代表津液回来,免疫系统出来到皮肤表面上去,病在表时,脉浮,就代表病在表,皮肤被火烫伤,并没有病,所以脉一定是浮的。

一百二十七、「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应该是汗解,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拿不到药时用火烤来得汗,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跑,其人必燥,就是表。邪进入阳明系统,肠胃里面也干掉了,时间到了病没有解,大便里面带血,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就称火邪。内经讲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就会吐血;如果是阴伤,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大便带血。

一百二十八、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很浮,热又很盛,反灸之,灸不要用在这时候,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是治疗虚证时的,脉浮且热,就是实,实证以虚治,如果用灸来治,结果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就是伤到阳,两阳相抗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时身体虚寒的人适合艾灸。内经说伤到阳会吐血,伤到阴会下血,吐血与下血有差异。

一百二十九、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代表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是热,虚热之人。阳明经热时白虎汤;阳明腑热是承气汤,都是实热,脉是数而洪大,不会细微。实热要攻实,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虚热要把去热和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肉桂和附子很很热,虚热会更热,会嘴巴干裂,是补虚的,所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热在血里,口渴,阳明热,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之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才可灸,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虚热而生烦躁。本来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够,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血里更热,津液更少,这时已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结果更虚,骨头、筋就会变得比较枯燥。

一百三、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脉浮,病在表,要用汗解,表热要靠肺的阳攻表解表,火太盛,再一灸,阳就离开了,水还在下面,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都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就叫火逆。如果体能好,自己会好,好之前会烦躁,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胃的津液出来才会有汗,脉浮起来会流汗。

一百三十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皮肤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过去把针烧红刺进皮肤里直接刺到脓头里面,来发脓疡,北派中医用术附汤,就是白术和附子,金匮里用阳和汤,都是让内部的脓疡发表出来,不管是癌症、骨头烂掉,都是让里面的浊物清出来,浮到皮肤表面上。

用烧针来烫,让其发汗,原本有伤寒,用药从里面发出来比较好,比如用温针,艾在上面烧,热一遇到寒,寒就往里跑,而不是往外走,必发奔豚;临床奔豚,右边天枢开始发,奔豚就是大肠里有燥屎,担心艾草掉下来烫到,惊发,奔豚气从腹部一直上来,像手一样粗,看起来像心脏病,痛的受不了,肠子必会痉挛起来,燥气进入三焦油网渗到血管里面;如果大便浊气进入脑部,会捻衣摸床、谵语、发狂奔走;如果透过血管跑到肝脏,就回流到心脏,就会有发奔豚的现象,因为血里不受气,大肠燥气流到心脏,就发奔豚。桂枝汤加桂,和解营卫,肠子浊气从静脉血管跑到心脏里,加桂肉让心脏喷射力量加强,把浊气喷走,逼回肠子里,让肠胃蠕动很好,同时把表证解了。奔豚第一方就是桂枝加桂汤。

另一种奔豚症状,本来就有宿便,受到惊吓,沼气透过肝脏与大肠血管进入肝脏,再进入心脏,心脏就想把沼气往外推,引发动悸,就发奔豚。

「方中行」曰:「奔豚」肾之积名也。「肾从少腹上冲心」,「奔豚」证发作之状也;盖人之素有肾积者,因针穴处寒得入之,其积逐发,则气自少腹上逆而冲心,状若惊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实际上就是大肠里面的燥屎,其浊气进入肠壁里面,进入血管冲到心脏里面,才会有这种现象。还有一种乃针孔发生炎肿或成「破伤风症」也;看起来像奔豚,实际上是破伤风症,病毒侵入身体里面去了,这时候要加强心脏力量,把免疫系统带出来的时候。也是靠桂枝加桂汤,然后可以配合针灸课程中提过的灸法,用隔姜灸;临床上桂枝加桂汤,如果用桂枝,就是桂枝汤里面原本桂枝是三钱,白芍三钱,现在桂枝用六钱,这样力量不好,所以要同样用桂枝汤,桂枝白芍等量,但是加桂是加肉桂,桂枝肉桂是同样的东西,肉桂是桂树的心,桂枝是桂树的皮:肉桂很油很香很浓,肉桂喷发的力量才够,有时候重用桂枝三四剂下去,病人还是奔豚,加肉桂下去一剂就去掉了,二者差很多。

47.桂枝加桂汤方(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一状)

桂枝汤加桂枝二两(临床上用肉桂五分)

这个汤剂争议很多,有的赞成桂枝,有的赞成肉桂,但临床上看,肉桂及其有效,用桂枝汤加肉桂,肉桂用五分,严重用八分,不需要用到一钱,因为太辣了。

一百三十二、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过来牡蛎救逆汤是非常紧急时大剂救逆用的,针对烫伤、鹭狂不得卧;而桂芩甘草龙骨牡蛎是一般性的,只是烦躁,火逆烧针,还有流汗。

桂芩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二三一条桂枝甘草汤变证而来的,主证也是发汗过多,用到龙骨牡蛎,一定有浮阳在上,头部一直流汗,身体不流汗,整个胃的阳气都跑到头上,肠胃蠕动减缓。像烧针造成的烦躁,都是水的系统不是很好,造成气化系统改变了,使水停在中焦,就加茯苓把水排掉,可以引新的水进来到心脏,可以生津除烦;临床上用在甲状腺亢进最多,西医用放射性碘来治疗,就是甲状腺大脖子一直在抖、心颤、盗汗、心悸、很紧张,放射性碘下去。甲状腺就干掉,但是子宫同时也干掉,会终身不能怀孕,此病中医叫蟹眼证,眼睛像螃蟹一样突出来,第一症状心悸,心脏跳的非常快;第二手抖;第三嘴巴口燥,燥渴;第四盗汗非常严重,牡蛎常常用在攻坚,有肿块时会用到一两三两。牡蛎是蚵的壳,身体里有脑瘤、淋巴瘤都可以用,攻硬块时比龙骨重用。平常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就可以,桂枝汤和解营卫,气血都会旺,免疫系统会很好,肠胃也好,固表能力很强,再加龙骨牡蛎,精子的生化过程就会变好,精太淡时,不容易怀孕,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让精子成熟的非常好,所以多用在男人身上。

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心悸、手抖、燥渴、盗汗严重)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一两 龙骨二两 茯苓四两

右五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发烦、心悸、手抖心颤、盗汗、帕金森氏病都会用到此方,是腺体问题,但不要和小柴胡汤证弄错了,小柴胡汤有恶心、呕、上吐,往来寒热,晚上燥热厉害,血比较旺,血里的热太高,造成津液没了,血里的水会减少。大脖子的人,晚上睡觉不盖被子都会很热,身上体能一直在消耗。临床上增加津液的技巧重要。

一百三十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皮肤表面有一点温度,有一层水气在上面,叫太阳表水,还有一个叫太阳表热,两个不一样,混在一起就是体温;当热没有了,只剩下水就会感觉冷,如果水没了,流虚汗时就会感觉到热;当伤到寒后,皮肤表面水会很多,加温针水就会逆流进去,水逆流回胸会动悸,受到惊吓一样,惊慌就是水逆流的现象,所以永远禁用温针取汗,或禁用三温暖去取汗。

(0)

相关推荐

  • 白发伤寒论|第三十二讲(148)

    第三十二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 ...

  • 【每天学伤寒】半夏泻心汤

    倪海厦&张仲景 修田哥哥资料库 今天 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 ...

  •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上篇 伤寒论的第一篇,太阳篇占整个伤寒论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五运六气,十二个时辰分六个气,病情恶化会传经,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 ...

  • 《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下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来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 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张仲景的学说就是 ...

  • 《伤寒论》前言学习摘要

    伤寒来自难经的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个病,第一中风,中于风,伤寒,伤于风,温病,湿热.冬天主收藏,气候是冷的,是正气,冬伤于寒,冬行春令,瘟疫会流行.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第三十一篇热论,归纳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伤寒论》少阳病篇学习摘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少阳指"神经.血脉",凡是不列为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证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少阳篇要介绍 ...

  •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 ...

  • 《伤寒论》少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到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要靠中间的脾胃,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没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 ...

  • 《伤寒论》厥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厥阴主要谈论的是肝脏,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时,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少阴没有好,病毒就会进入厥阴 ...

  • 太阳病篇学习札记

    太阳为六经之首,人身之藩篱,主一身之表,故而<伤寒论>首言太阳病.学习太阳病要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何为太阳.太阳之为病与太阳病的关系.太阳的标本从化.太阳病本病及坏病.太阳病标化脉证并治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