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 如何控制成本结构,创造稳定现金流? | TGO 鲲鹏说

业务模式、商业思维、财务思维,这些名词可以被归纳为一种特殊的能力:生意头脑。对传统企业决策者来说,这是必备能力;对许多现代互联网技术管理者来说,则有点陌生。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无法在该类知识领域取得突破,技术管理者将永远受此瓶颈限制,进而影响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5 月 8 日,路孚特全球移动开发副总裁、路孚特科技董事总经理、前汤森路透亚洲区 CTO、TGO 鲲鹏会会员 吴震操来到了「鲲鹏说」的直播现场,他毫无保留的介绍了有关现金流、成本结构、投资回报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期望能与广大技术管理者朋友进一步交流思考。以下为直播整理稿,Enjoy~

口述 | 吴震操
编辑 | 王一鹏

大家好,我叫吴震操,英文名是 James,感谢大家在这个周五的夜晚,来到我的「鲲鹏说」直播间,听我分享一个与众不同的话题。我现在居住在北京,家里有两个小朋友,所以大家可能会听到小朋友的打闹声。他们年纪都还小,所以我提前替他们说声抱歉。

前一阵,TGO 鲲鹏会的同学和我聊天,说五月的直播主题是「技术领导者的个人成长」并邀请我来分享。从大学毕业开始,我已在 IT 行业工作了二十几年,做过不同的技术、管理岗位,也担任过业务管理的职位。

回顾过去的职业生涯,我认为一个技术管理者想要真正成长为一个 C-level,业务思维、财务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从业以来,我管理过 14 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研发或服务团队,可以算的上相当多元化了。这样的管理经历与我从事的行业密不可分,它叫做金融信息和解决方案行业,是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已经有超过 100 年的历史了。今天,金融信息和解决方案行业的体量大概是 5000 亿人民币,每年大概有 10% 的复合增长率。

金融信息和解决方案行业,顾名思义,是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以及解决方案。大家都能理解,金融行业本质是两点:

  • 最根本的,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投资、融资的市场,也就是提供流动性

  • 另外一点,则是控制风险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机构,无论是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券商、基金还是私人银行的经理(传统叫做买方 / 卖方),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投资决策,做好风险管理。所以在这个行业里,数据的生产者往往也是数据的消费者,且高度专业化。

以往我们做 To B 业务,最熟悉的莫过于传统的软件许可证模式,甚至是一些外包服务。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有收取交易服务费的业务模式,或者让人相对陌生的订阅模式。

为什么我要说这些?因为要培养业务思维,首要工作便是看懂业务模式

软件许可证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意,包含了很多边际效益。它的缺点在于,当新财年到来的时候,去年的业务成绩会全部清零,比如去年销售额是 1 亿元,今年销售目标是 1.1 亿,那么所有人又要从零开始,冲击新的销售目标。

而订阅模式则不同,它类似于买杂志,在新财年开始时,销售人员不是从零开始再次冲击 1.1 亿目标的,他可能是从 8000 万或者 9000 万的基准开始,冲击销售目标,这对整个销售成本、运营成本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解放。

以上体现的对于业务的思考,放在技术管理者身上,就是思维的转变:从技术思维到商业思维,从技术战略到商业战略。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我一直思考的是说如何用技术思维来解决问题。但当我成为 CTO 时,这种思维开始体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对我和业务团队、销售团队,甚至和客户的交流都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这让我开始谋求自身思维的三个转变:

  • 从技术导向转为商业模式导向

  • 从技术规划到商业规划

  • 从流程再造到文化再造

在我个人的成长与转变中,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

如何创造持续稳定、
高收益的现金流?

人人都知道企业的现金流很重要,但现金流和企业战略息息相关,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要创造持续稳定、高收益的现金流,我们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

一谈到战略,许多人就会陷入思维的陷阱。无论是技术战略、商业战略还是部门战略,想法基本都是:“我有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制定计划,按计划执行,最终达成目标。”

但战略的最佳制定方法可能没有这么简单。这么多年来,我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战略,最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几十年来,软件行业就在一条产品研发模式的演进道路上行走:

1、最早是技术外包式开发;
2、然后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做定制化开发;
3、再前进一个阶段时,开始从定制化开发中总结通用的需求,研发标准软件产品;
4、当下,软件产品开始 SaaS 化,成为一种服务。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这 4 类商业模式,它们的商业价值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一类的商业价值会高一些,哪一类最讨客户喜欢,哪一类的客户价值会相对低一些?给我们带来的成本管理的灵活性有多少?

边际贡献(边际贡献 = 营收 - 变动成本)有多高?这类商业模式会对现金流产生何种影响?它们的资本回报率如何?

当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并一一解答,你会发现,这些业务类型背后的商业模式差别是很大的,而不同的商业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技术决策。

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总结:我们要的是一个能够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做产品,取决于我们如何做生意。

在探索商业模式的时候,我们第一考虑的应该是 “客户群体是谁?谁不是我们的客户?”

首先,请大家记住,前面我们讲了,做战略的第一要点是“不做什么”,那么要选择客户,首先也应该确定谁不是我们的客户。

举个例子,在金融行业我们面向的都是来自银行的客户,可能我的客户是商业银行,可能是知名大型银行,也可能只是农商行或城市信用社。不同的客户类型会对公司在技术上的投入造成影响,对于大客户来说,资金足够支持购买更好的产品,相应的技术投入也会加大,也要求团队对业务有更好地理解。

其次,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要为客户带来价值,我们在做的 To B 产品,会给客户的营收、业务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如何做技术选型,如何保证服务的高可用?在这些问题上,服务大客户与服务小客户,要求也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客户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资源整合?在现在的社会,没有一家公司是能够包打天下的。

如果我们为这样的客户群投入服务的话,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设定技术路线?如何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支撑系统做的怎么样?

我们自己的业务里也有许多二次开发工作。因为客户是大银行、大客户,他们往往议价能力很强,需要无缝对接式服务。同时,市场竞争又很激烈。做过的同学都知道,定制化开发的成本特别高,比方说我给自己的定的目标是 40% 的 margin,但通常来说,40% 的人最终都会被各种客户的需求变更以及各类风险吃掉。在大部分情况下能挣到一点钱或者能打平就不错了。

接下来,我的思考是对于大客户来说,痛点在哪里?通常,他们最看重可靠性,最害怕出问题,尤其是在甲方 IT 人员对我们产品不熟悉的情况下。

我们借此设计了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在和客户讨论产品销售和定制化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提供一个维保和服务条款,简单来说就是每年按百分比收取维保服务费用。

最终,这种商业模式受到很多大客户的欢迎,因为他们节省了在 IT 方面的开支,增强了他们购买服务的信心。而这种业务模式的 margin 是极其高的,不仅弥补了了定制化开发的成本,跟成长为一块更大的业务。

总结一下,当我们做这个业务的时候,虽然是在用技术解决问题。但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优势,创造持续稳定的收入。在卖标准化的产品和定制化开发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市场、对产品技术的理解,用维保和服务创造一个持续稳定、高收益的现金流。

CTO 必学的财务管理知识

CTO 学习财务管理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要像 CFO 一样高深。但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财务知识,对于管理技术团队的绩效,以及帮助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是大有帮助的。

作为 CTO ,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都会进行很多技术规划。一个新产品,会经历立项、初期投入等各个阶段,每年该产品都会产生收益。

如果我们将这种流程化作一类简单模型来看,那么企业的经营就像一系列商业项目的集合。 每一个项目的初期都处于高投入阶段,后期都会有自己的连续性回报。整个企业的经营就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商业或技术项目,从而保证它们持续带来收益,也能更好的优化我们的成本。

同理,在 To B 行业,CTO、CIO 的 KPI 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等,这是投入再生产、再融资的基础。

一个 CTO 应该了解企业财务的核心 KPI 是什么,了解一个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投资是多少,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整个商业计划的。当我们对财务报表的认识足够清晰,理解投融资的运作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做技术资源的配置,更好地跟 CEO、CFO 对话。

我常常说,CTO 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技术销售,将技术理念销售给 CEO 或 CFO。

要将技术理念销售出去,我们就要学会讲对方的语言,也就是该技术能给财务带来什么帮助。有两个概念对 CTO 的帮助比较大,分别是:投资回报率成本结构

1、如何理解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利润 ➗ 投入的资本,也可以理解为利润率和资本效率的叠加。要提升资本回报率,就要提升利润率和资本效率。对于产品研发来说,技术投入如何转化成销售数字?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实体是否起到了转换作用,这个实体名叫“客户价值”。

如何定义客户价值?这不仅是产品团队的工作,也是技术团队的工作。我们不仅应当了解产品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还应该深入了解客户的工作流是什么,客户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 feature?

第二,如何提升资本效率呢?对于技术人来说,应该不断的压榨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数据中心、服务器资源、办公空间,都是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周转率就越高。另外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我个人的观点是要 “多欠帐、少坏账”

“欠账”就是我们欠着给供应商的应付账款,拉长账期;“坏账”是要从客户那边收回来的钱,希望客户能够给出预付款。这样的话,现金流就会更加健康,资本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这里给大家提一个思考题:为什么要聘请外包团队完成部分开发工作?

早期我对外包很不感冒,觉得价钱不便宜,外包团队研发能力又不够。但现在,我们用财务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它可以极大提升资本的效率。因为工资是月付的,但外包是按项目周期付款的,账期被拉长了;在人力成本方面,控制力度也更大了,随时弹性伸缩。

刚才我们讲到外包团队时,其实引入了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成本结构”,所有的技术团队其实都是成本中心,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清成本结构这个概念本身是很重要的。

2、玩转成本结构

成本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成本,就是服务器、数据中心等;一类是可变成本,就是为了销售产品,在市场宣传上的花销等事项。

那么如何优化成本结构呢?理想的情况下,就是尽可能降低固定成本,提升利润率,扩大营收和可变成本间的差异。

现在你理解了吗?为何我们要不断优化现有架构,尽可能实现模块重用,其实都是为了减少固定成本的投入。而且,我们最好可以将固定资产化作客户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比如说,数据中心的资源在闲置,我们可以拿给客户做部分托管,这也是 AWS 起家时的想法之一。

可变成本如何优化呢?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于创造更多的产品溢价,用更优秀的团队,生产更优秀的产品,配合外包团队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增强对可变成本的管控。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其实苹果公司就是优化成本结构的典型标杆。

如果要为这一节做个总结,我认为应当是:CTO 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商业计划和计划的执行上,认识到技术是实现可持续盈利和发展的手段;我们应当合理分配成本,提高资本效率,更应该做一名技术领域的销售,与 CFO 做朋友;和 CEO、CFO 讲技术,更要讲业务、讲财务。

讲了这么多,这里再给大家布置一道思考题:

一个价值 100 的产品,有 40% 的边际贡献(60% 的可变成本),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如果要保证公司的有同样的边际贡献来维持正常运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A. 薄利多销:打折 10%B. 坐地起价:涨价 5%

文化会吞噬你的战略

最后一部分我想谈谈 CTO 要学习的文化建设,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英文谚语是这么说的:

Culture Eat Strategy For Breakfast.(编者译:文化吞噬战略,就像吃豆腐脑。)

我看很多同学都讨论过组织文化这一命题,不同部门之间出现争端,最终往往归结为政治斗争。其实在更深的层面来看,这其实是文化和价值观的问题。

因为不同部门有不同的 KPI、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利害关系,部门 Leader 也可能有很独特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我们中国人常说“屁股决定脑袋”。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所谓的内耗或政治斗争呢?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在招人、用人和育人方面下功夫。 招人时,我的原则是 CTO 必须参与面谈,即便和我在职级上相差 2-3 个层级,只要是关键岗位,都要去面试。虽然这么做,会显得效率有点低,但我可以通过面试评定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适合团队。

另外我会经常采用轮岗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选定的未来领导者、准备提拔的中层,更喜欢给他们不同的挑战。对一个团队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当然是交付能力,但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持续变革的能力,这能帮助公司业务持续成长,在变革中不断前进。

对于东方的管理文化来说,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家长式管理”,我建议大家控制一下做家长的倾向,将每一位员工当作成年人看待,给他们赋能,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并为之负责。将重复的流程变成敏捷和纪律,将不同部门的利益通通变成客户的价值。

上期鲲鹏说,微软的 CTO 徐明强博士也分享了同样的观点,没有人能知道所有的事,团队需要共同进步、共同学习,从 know it all 到 learn it all 。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观点:我会选择什么样的中层?

有五条:

1、正直,我可以将事情托付给他,后背露给他,不做任何的防范;
2、有胸怀,能够成就他人、帮助他人,不断的培养手下;
3、有大局观,能够将公司的利益置于部门的小利益之上;
4、能扛事,可以在压力下交付工作,不一定是要 996;
5、技术与管理兼修,有能力做好团队建设,指引技术方向;

由于时间有限,今天简要地分享了三点,很多地方不够深入,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在线下继续讨论。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在技术与管理方向继续前进,带领团队更加得心应手,实现更美好的愿景,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