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纽芬兰渔场的前世今生

海洋对于地球来说至关重要,地球表面有约71%被海洋占据,海洋的运动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洋流是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运动,洋流对于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很强,暖流能够增温增湿,寒流可以降温减湿。

洋流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较为直接影响地是渔业生产。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

世界上较大规模的渔场共有四个,分别是:

北海道渔场 (位于日本北海道岛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位于欧洲北海,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

秘鲁渔场    (海岸盛行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导致上升补偿流)

纽芬兰渔场(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位于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纽芬兰渔场是公认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教材上也是这样写的。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半岛和纽芬兰岛附近,从北极圈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沿海岸进入圣劳伦斯湾,在纽芬兰岛附近与强劲的墨西哥湾暖流(也称湾流)相遇,冷暖洋流之间的温差使表层和深层的海水发生交换,海底的养分被翻上来,浮游生物非常丰富,从这里入海的圣劳伦斯河也从陆地带来更多的养料,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来这片海域捕食、产卵和繁殖。

纽芬兰渔场是被航海家意外发现的,还留下了“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可以走上岸”的传说。不管传说是不是夸张,但这样的发现还是引来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的渔船,并且很快使得原本人烟稀少的纽芬兰岛成为了各国渔民的天堂。数百年间,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鳕鱼甚至一度供养了整个欧洲。

到了二战之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渔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而超大机动拖网渔船也出现了。当时的渔民兴奋不已,因为船上有一座很大的冷冻车间。鱼打上来以后不用上岸,上船就被冷冻,到了英国以后再一解冻就又成了鲜鱼。

先进的技术彻底改变了纽芬兰渔场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小船被卸下后,渔民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满载后便驶回主船卸货,每天往返两三次。数日后主船也装满驶回岸边。这种捕鱼方式捕获量适中,且有意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因此虽历经几百年的捕捞,纽芬兰丰富的鳕鱼资源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而配备了现代化技术的渔船可将鲜鱼速冻保鲜。这些“一条龙”作业的渔轮夜以继日地捕捞,一个小时的捕捞量便超过传统小渔船的数月所获。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除了鱼群在劫难逃,连海底生态也被破坏殆尽。

疯狂的捕捞不可持续,1975年近海产量已经减少了六成。可在近海已显疲态的同时,以外国捕鱼船为主角的深海捕捞量直线上升。为了争夺资源,1977年加拿大政府宣布了二百海里经济保护区法规,外国渔船被驱赶出核心地带。同时加拿大政府大力发展本国的现代化渔业。他们不仅使用大型拖网渔轮,而且用更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呐技术将船队武装起来,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

到20世纪80年代,捕获量虽然仍保持着高水平,纽芬兰鳕鱼的危机却已开始深化。1987年,纽芬兰渔场上演了一场真正的末日狂欢。这一年,纽芬兰近海鳕鱼的捕捞量达到了110万吨,创下了历史纪录。可就在第二年,这座世界级渔场的衰退已经无法遮掩——纽芬兰渔场的鳕鱼生物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在纽芬兰这个经济单一的渔业省,严格控制捕鱼就好似扼住了社会和经济的喉咙,会引发诸多问题。可如果不控制,纽芬兰渔场就无法支撑。在无休止的辩论、威胁性的抗议以及巨大的社会和就业压力下,加拿大渔业部未能悬崖勒马,而是怀着侥幸心理,采取了在数年内逐渐削减捕鱼量配额的温和做法。对于重病的纽芬兰渔场来说,这种象征性救治无法挽救它,在不停息的贪婪捕捞下,鳕鱼生物量继续快速下降。两年后,这片海域的鳕鱼数量已不及20年前的百分之一。

1992年,面对绝境,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名渔民失业。虽然加拿大政府被迫支付了40亿加元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可失去了祖祖辈辈的谋生手段,无数年轻人仍被迫远走他乡,纽芬兰岛的人口大量流失,许多家庭破裂,岛上许多村镇萎缩甚至被整体遗弃。

根据世界环境组织的调查报告,全球80%的海洋渔场面临危机。世界粮农组织则指出,全球200种主要海产品中,过度捕捞或者资源量明显下降的超过半数。今天,人类的海洋捕捞强度已远远超出海洋的承载能力,严重威胁着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8期 秦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