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 法藏 P.3401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第廿九
敦煌写经
法藏 P.3401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第廿九
尺寸:31×120厘米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约产生于南北朝后期或隋初。内容为佛向观世音叙述大地、须弥山之结构、大小;须弥山及向上直至三十三天的众生的寿命、身长、生活状况;四大部洲、铁围山之大小,日、月、星宿之状况及冬夏之形成;四大部洲各自众生的寿命、身长及生活状况。卷末以偈颂将上述内容重新复述一遍。经中内容大抵摘自有关佛典,亦有任意编造者。据研究,《道藏》中《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之《天地物像品第十五》颇类此经。本经被中国历代经录斥为“伪经”,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此为中国僧人撰写的经文,学术界称之为疑伪经。疑伪经是佛教思想中国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必然步骤。一部疑伪经典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佛教渐次中国化的历史,东晋至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相互交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疑伪经产生的数量达到高峰。同时代的释道安,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位修订佛教经录的高僧。他撰写经录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入藏经典的正统性。他在佛经目录中设“疑经录”以著录这些疑伪经,并最终将疑伪经从藏经中剔除。道安之后的历代经录相沿,对疑伪经采取 “禁断流行”、“不入藏”的处置方法。因此,历代官本大藏经中,疑伪经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大量的疑伪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亡佚。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一部分在中国中土撰写而从未入藏的佛经重见天日,藏经洞出土的《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即典例之一。日本学者曾根据S.1298将《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收入《大正藏》第85册。遗憾的是S.1298为残缺本,因此录文也不完整,收入《大正藏》第85册的文本仅为全文的十分之一。
敦煌写经的重新面世与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现代人们对中国佛教和中世纪中国社会的理解。大量的疑伪经源于中国本土,回答的是中国人所特别关心的问题。南齐末年江泌女子僧法尼诵出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冥授”“宿习”所出疑伪经的典例。僧法尼“宿习”出经一事,在当时社会上即有很大影响。与僧法尼处于同时代的僧祐,亲自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考察,并将僧法尼出经过程和所出经书名称、卷数以及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情况,详细地记载于《出三藏记集》中,其中记录的“《法华经》一卷”即本文所讨论的《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该经在敦煌文献中存有31件,反映的内容涉及佛教对自身信仰的整合,佛教在应对诘难时所做出的调适,是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以及佛道交涉问题的重要材料。对该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深化对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及佛道教交涉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一卷,又名《妙法莲华度量天地经》《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妙法莲华经第九》《妙法莲华经第八》《度量天地经》《法华度量》《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五》等。
据统计,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疑伪经,仅在斯坦因所掠的六千余件经卷中,就有一千多件,在伯希和、北京等其他敦煌经典收藏品中也有不少疑伪经。更为确切的,据方广锠先生2010年6月以数据库进行的最新统计,敦煌遗书中的佛教疑伪经超过了100部。这说明疑伪经曾经在古代敦煌社会中大量流行。从敦煌本《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抄写的时代看,有南北朝写本,也有7—9世纪唐代写本、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的写本以及9—10世纪归义军时期的写本。
编辑|谦斋
主编|谦斋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