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之腐蚀疗法大全
(痈疽疮毒、甲癣、痔疮、肛瘘、骨髓炎、瘰疬)
腐蚀疗法是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得以早日排出,腐肉得以迅速脱落,或使异常组织腐蚀枯脱的方法,是肿疡后期、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外治法,属古代“追蚀法”范畴。
腐蚀疗法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用腐蚀药物除去坏死组织的记载,《周礼·天官》云:“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其中“杀”即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至宋代,药物腐蚀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元代齐德之总结前人经验,明确提出“追蚀法”,并阐述了其作用和适应证。他在《外科精义》卷上说:“盖疮疽脓溃烂之时,头小未破,疮口未开或毒气未出,疼痛难忍者,所以立追蚀之方法,使毒气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明清时期,追蚀法日臻成熟,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进一步阐述了追蚀脓法:“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药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药……”。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了提脓祛腐的主药升丹的配方、制法、作用及使用方法等。
《外科全生集》、《疡医大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著作收载了代刀散、小升丹、白降丹、红升丹等著名的提脓祛腐方药,至今仍为外科临床所常用。近40年来,医务工作者对此法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升丹等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逐步摸索出了腐蚀药疗法的临床使用规律,使之在临床运用中更加安全、可靠。
【操作方法】
1.提脓祛腐药可分为含汞和无汞两大类,含汞的主要药物是白降丹和红升丹。目前常用的是小升丹,又名三仙丹。使用时可将其直接掺于疮口上,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
2.若是纯粹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
3.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
【主治病症】
一、痈疽疮毒
1.白降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水银、火硝、白矾、食盐各30g,皂矾15g,硼砂12g,朱砂18g,雄黄3g。用氯化汞类白降丹药制法。所得纯品丹药,力强且猛,对皮肤有极大的刺激作用,用时,取极少丹药点于疮面上,不能把药物涂到正常皮肤上,以免损伤正常皮肤。
亦可用煅石膏9份配白降丹1份名九一丹,或配成八二丹、七三丹等,清洁疮面后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上,每日换药1次。或用纯品白降丹施于伴发高热头痛,疮疡有头未溃,局部焮红肿痛处,阳此以代替刀针切开引流。功能提毒拔脓。主治痈疽无论未溃已溃。
2.金龟下海丹(《中国炼丹术与丹药》) 水银、白矾、火硝、皂矾、食盐各45g,硇砂、月石各12g,胆矾、寒水石各9g,磁石、天生黄各15g,明雄黄、朱砂、铜绿各7.5g。用氯化汞类白降丹药制法,练成后加麝香3g、冰片3g。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或作药捻条插入疮口内,清洁疮口后即可使用,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祛腐。主治痈疽、乳癌、瘘管。
3.紫阳丹(《疡医大全》) 水银、银朱、生铅、百草霜各30g,轻粉、铅粉、雄黄各15g。丹药炼成后,加麝香3g,共研细末。用时清洗疮口后,取药少许掺于疮面,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拔毒。主治痈疽疮毒,局部溃后脓水不止,腐肉不去,疮口不敛者。
二、甲癣
鸦胆子油(《中药贴敷疗法》) 鸦胆子若干。先将病甲用温热盐水浸泡20~30分钟,待其发软,用小刀将指(趾)甲的萎缩松软部分刮去,并用另一手拇、食指隔以塑料薄膜捏去壳的鸦胆子仁,用力挤压,压出油来涂整个病甲,每甲用1~2粒,每日1次,外用胶布或伤湿膏固定。功能蚀肉去腐。主治甲癣,也可用于治疗鸡眼、寻常疣、扁平疣。
三、痔疮参见插药法。
四、肛瘘、骨髓炎、瘰疬等参见药捻法。
【注意事项】
l.提脓祛腐药多属刺激性腐蚀之品,应用时要谨慎。凡对升丹或汞、砒过敏者,禁用本法。
2.病变在眼部、唇附近的应慎用,以免损伤粘膜等组织。头部、指、趾等肌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也需加赋形药减其峻猛之性,以免损伤筋骨。对大面积疮面也宜慎用,以防发生汞中毒。
3.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并作尿汞测定,及时治疗。
4.掺布烈性的腐蚀药,以不伤及周围健康组织为原则,腐蚀目的一旦达到,即应改用其它提脓生肌药。
5.红升、白降丹以陈久者为佳,因久置可使药性缓和而减少疼痛。
6.升丹为汞制剂,宜用不透光瓶装置,以免氧化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