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玉柄器(引发的猜想)
收藏要读懂藏品文化符号所含藏的文化内涵,才不失玩味意义,若偶尔有缘遇见精品才能避免失之交臂,才能在粗粝仿品充斥的地摊市场上发现可能混杂其中的极少珍品,不枉也曾算玩过一回。
所以,读识馆藏精品的文化符号,是一种需要磨练和预备的“功夫”,收藏之前先要修养。
一件约长18mm宽3mm宽厚0.6mm的小小古玉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窃以为堪称国宝级藏品“重器”,如果混迹在地摊古玩玉器海洋中,虽然“八千万”收藏大军但能慧眼识宝的,估计寥寥无几。
国宝藏品隆重登场——
为何堪称国宝级藏品“重器”,承载了哪些文化信息?
文化符号,是一种需要磨练和预备的“功夫”,收藏之前先要修养。
先看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结果——
此类玉器最早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商代和西周时期最常见的玉器之一。
长期以来各界专家对这类器物(玉柄形器)的定名与功能性质分析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有的说是用来弹琴的,因此称之为“琴拨”;
有的说是用来束发的头饰,因此称为“簪形器”;
也有的认为是作为兵器的铜剑的剑柄;
还有的认为是人身上的佩饰;
日本著名学者林巳奈夫教授则认为应是一种礼器瓒的把柄,文献中称为“大圭”,因属贵重之器,给有资格参加仪式者佩戴;与此相近的说法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石主”,相当于后世的牌位。
从考古发现柄形器的出土情况及其质地和形制特征看,后两种观点可能较为接近实际。因此,目前学界多认为其属于礼器,但其具体的功用与象征意义,则仍是待解之谜。
结果,尚无形成定论和共识。
那么,此两件藏品为何堪称国宝,究竟含藏何种重大的文化信息?
神人顶凤鸟抱神龙、或者头顶凤鸟(图1),加之赋予神圣的玉,在商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王玉时代,这是顶级王权的象征,只有最高统治者或者最高统治集团成员才有资格佩戴和享用的物件。
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易·系辞下》“谦,德之柄也”;《国语·齐语》“治国家不失其柄”。另外,《仪礼·少牢礼》“覆之南柄”,《仪礼·大射礼》中也有“有柄”的记述。
从商周时期玉器的普遍意义上观察,其祭祀功能应当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柄形玉器与商周礼仪密切相关。
可见,仅仅长约18mm宽3mm宽厚0.6mm的小小古玉片,却是顶级权力的象征,是奴隶制时代的“权柄”(图2)。
虽然考古发掘此类“柄形器”的数量不在少数,但唯有此神人顶凤鸟抱神龙、或者头顶凤鸟的,神人与神兽合二为一的“柄形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柄”。
从玉“权柄”的形制看,其一侧直缝;从纹饰看,有“另一半”缺失,说明整器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图3)。窃以为:这个“权柄”符号是后中国史上出现的兵符——“虎符”的滥觞、“符合”的鼻祖(仅为私意,未得共识)。
那么,不妨猜想:
此符的另一半在何方?
是否多数玉器皆是成对?
是躺在千秋坟墓里?
还是已经流落到民间?
你能有缘遇到吗?
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