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随笔】吴笑蕾: 从《知否》里看"打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05期︱
  审稿|谭长征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从《知否》里看"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文|吴笑蕾
"打"在中国文化里可谓源远流长。"不打不相识"是交友;"打抱不平"是行侠仗义;去官府告状叫"打官司"。教育子女时最著名的莫过于"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一个"打"字却将"打"的作用描写的至关重要。寒假期间的热播剧《知否》更是在前几集就"打"不断。
 “打死你”
《知否》第一集里盛家三公子在投壶时眼看要把大姑娘的嫁妆输了个精光,这是他爹爹风风火火敢来,充满爱意的举起儿子准备投射的手,原以为就算他不能捏着儿子的手投射,之少也会说些鼓励安慰之类的话,谁知他来了句“你要是输了,看我不打死你”幸亏有六姑娘明兰出来救场,否则三公子还不被他亲爱的爹爹打得领了盒饭?本来盛家三公子就处于下风,要想扭转乾坤,除了精湛的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可他那亲爹爹的一句“打死你”使他的神态已接近游离状态。再看看他母亲林小娘的反应也是只有"打"方解其主君之气,方显自己不是包庇而是教育孩子!曾读到一件事例,印象颇深。说的是一个司机走错了路线,这时我们是责备司机的不认真还是赶紧问路?很明显大家都会选择后者。可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往往很糊涂。孩子犯错,父母打;孩子不听话,父母打……诸如此类简直举不胜举。
“你就打呗!”
盛家的亲爹要打死亲儿子,顾家二公子也就是这部电视的男主更是几次三番的主动让父亲打,竟然直接给父亲说“你就打呗”可见他对顾父的“打”早已司空见惯。一个“呗”字又透露了多少无可奈何与无计可施!“要知世上理,先拿戏来比”在剧中顾父的一次次打换来的是什么呢?他的“打”没能出孝子,却出了“逆子”
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断不可以“打”为策略。讲道理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在讲道理时一定要平等对话,绝不可以一幅我就是老子,你必须听我的方式来引导。前不久的杀母事件,起因就是儿子抽烟,母亲用皮带抽打,于是儿子杀死母亲。在此我绝不是为那个儿子开脱,只是想让大家想想这个母亲的“打”换来的是一家其乐融融吗?“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的成长绝不是父母打出来的。
其实在教育孩子时,我最欣赏的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说父母这个榜样的力量最为重要。倘若我们整日对孩子讲其道理来是头头有道但是夫妻之间却整日打骂,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一益!中国古代用“琴瑟和鸣”描写夫妻,可如今“粗俗”之人一抓一大把。看见酗酒而归的丈夫,妻子破口大骂,于是二人大打出手,孩子们哭声一片。更有甚者夫妻二动辄就以孩子为出气筒,指桑骂槐者不为少数。曾有一朋友说她家亲戚每次吵架都会牵连到孩子,甚至有一次夫妇二人吵架竟然把孩子胳膊打骨折了。只能说这样的父母真当不了父母!
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也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一个因素。同事曾说他家附近的两家街坊因一小事闹矛盾,结果一家男主人将另外一家男主人用棍棒当场击毙,结果这个打人的男子坐牢几十年,两家成为世仇,两家孩子都没了父亲。多么痛的教训啊!
如果我们能少一些打骂,多一些沟通,那么冰封之河终会汩汩流水!
关于作者
 吴笑蕾,高中教师。从小喜欢文学,爱读书爱手工喜烹饪。喜欢尝试并学习新鲜事物 。 
往期作者作品回顾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喜欢就点个赞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