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6——追忆恩师(4)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70期
审稿|王军红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导师之恩  山高水长」回忆舅父4
文/郑立让
舅父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为了培育我成材而殚精竭虑的导师,他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远见,对我进行言传身教,不仅要求我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要具有高尚品德,成为以天下为己任,能吃苦耐劳的人。
幼年时我就很爱听舅父讲爱国主义英雄的故事,每当晚饭后我和姐姐围坐在小圆桌旁,舅父一边抽烟喝茶,一边给我们讲,其中多是一些民族英雄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兀术,北宋杨家将抗番,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并教我背诵岳飞诗词《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他常教导我人格是磨炼出来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知识是学出来的。在他磨炼人格指导思想的引导下,我从小养成了上进好学、勤俭、坚忍的性格。古代诸子百家的精神经过舅父汲取、消化和更新,变成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像阳光、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我生性顽劣,自小不喜读书,家中两个姐姐又都比我大好多岁,父母只有我一个男娃,因而自小娇生惯养。舅父回来后循循善诱,给我讲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因为我不努力学习,舅父即用三字经里的一段话批评我“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段话是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里劝学的一段话,就是说:狗生下来就是守夜的,公鸡生下来它总归会叫鸣的。蚕是吐丝的,蜜蜂辛勤的在酿蜜,这些小动物都在尽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本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人呢?假如不努力学习的话真不如那些动物。言简意赅,很朴素的一番话,唤醒了梦中的我,一块顽石化开了。因为舅父的熏陶我和二姐都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
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初期,我因为古汉语知识基础差,畏难情绪很大,舅父给我指出学习中医的方法就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今天的收获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这就要靠自己的韧性。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并且弯下腰学好每天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步入中医学科这个深奥的殿堂。他要求我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认真读、重点读、细读、精读,一些经典条文必须背诵,再在临床上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同时又指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熟能生巧,别出心裁。舅父常以朱熹语:“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来引导我。在舅父的教导下,我将《伤寒论》和《内经》条文写在牛皮纸做成的卡片上,每天背诵一段,不管在田间地头劳动,还是拉架子车、步行走路我都在背诵。三年下来,我将《内经知要》重点条文和《伤寒论》原文所有条文倒背如流,从而为学习中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革”期间,我因家庭蒙受了不白之冤,成为黑五类子弟,政治上的种种残酷迫害,使得我家破人亡,舅父多次设法解救在逆境中的我,他在信中写到:“艰难和困苦正好是磨练你自己人格的最好机会,意志是磨练出来的。只有吃得苦中苦,经得起磨练,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有所作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舅父的鼓励和教导如同漆黑夜里的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受伤的心扉,也救了我一条命,各种炼狱般的磨难,将我锤炼成了烈火真金,给我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我年幼的心灵已经饱尝了人生的甘苦,在学习上虽有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但身心疲惫,觉得前途渺茫,征途漫漫。极度压抑下,向舅父述说了自己心情的沉郁和凝重。舅父深思良久,将已经成人的我抱在怀中,眼中饱含着泪水说:“娃呀,做人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之气,这种倔强之气也就是一种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倔强需要有一种精神。你一定要在自强自立中站起来,要有完善的道德修养,不可因为胆怯而气馁,也不可因为艰难而自暴自弃。成事要有信心,要有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任何事要么不做,但看准了决定做而且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医事业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我重新获得了新生,如鱼得水,奋战在救死扶伤的医疗岗位上。日常事务繁忙,在这个关键时刻,舅父教导我说:“工作再忙,学习也丝毫不能放松,中医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基础知识书籍仍须勤读牢记,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干好工作。”并亲书一条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我。
按照舅父教导,我给自己订了几条守则:第一,工作之余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不看戏。第二,不打麻将,不跳舞,不喝酒,把一切业余时间用在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舅父的教诲我遵循了一生。
我生性孤傲,在单位和社会上有时和同志相处得不融洽,舅父常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教导我。生活中他刻意培养我形成一种平和恬淡的性格。常教导“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养成光明磊落的人生观。舅父培养我的良苦用心,决不次于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他在渭南和三原工作期间常与我书信不断,信中内容多谈及学习、工作。可以说舅父是我最重要的思想导师,我的专业学习与舅父的正确引导不无关系。1988年县委拟推选我为民主副县长候选人,组织部长代表组织来和我谈话。在大事面前,我征求了舅父意见,舅父即说:我不赞成你步入官场,你不是当官的料,并立即写信告诫:“望甥儿以学问为目的,人生之道路宜从‘平淡’二字用功,把学习必须看重一点,功名利禄,要看得淡些。要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苟子之道自克,要把世俗之功名看得平淡些。”并告诫我“你是搞自然科学的个性,当官对你不适宜。”舅父的一番教导启迪了我,打消了我弃医从政的念头,虽然我当时政治热情很高,但后来还是在中医学术道路上坚持下来,同时,决定告别官场终身致力于中医事业,现在我已是耳顺之年,实践证明,舅父为我选择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紫阳县一位偏瘫患者从陕南来找我看病,患者偏瘫治愈后,从紫阳县捎来几斤陕青毛尖茶叶感谢我,我没舍得喝,中秋节我把这几斤陕青毛尖送给了舅父,并以此为荣而炫耀自己:“我给紫阳县高桥镇的人治好了偏瘫,人家为感谢我捎来几斤紫阳毛尖,我来孝敬您吧!”舅父当时就变了脸,虽然没批评我,但不高兴。几天后来信说:“人生活在世俗社会中,不得不受到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但社会的风气对于个人的影响并不完全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人在世上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且要有很强的人生观,你应该心有定力,不应该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培养成自强自力的精神,特别是在医疗活动中,不能以受人恩惠为荣。在生活中不要因私欲而困扰于心,要把钱财物资看得平淡些,不要为私欲所惑,要不受物欲之累,才能处于光明无欲的心境。”
为中医事业奋斗终生是舅父的夙愿,我是在舅父的循循善诱,含辛茹苦的汗水中泡大的,舅父如良师慈母,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的事业,回首往事,深感肩头重任的分量,愿和中医同道一起,继承先师的治学精神。更要向舅父那样生活、那样工作,走他没有走完的路。
舅父的一生是老实厚道的一生,是拼搏奋进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留在世上的只有美名,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忠实笃厚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关于作者
郑立让:1948年 7月出生于陕 西省蓝田县,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中 医学院。副主任医师职称。曾任蓝田县康复医院院长,蓝田县医 药科学研究所所长,蓝田县医院业务院 长、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蓝田县圣 邦医院业务院长、蓝田县友谊医院名誉 院长、蓝田县老年科技教育卫生工作者 协会常务理事,蓝田县政协六、七届政 协委员、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会常委, 西安市科协理事、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会员,《中华医学临床研究》主编、中华 医学临床研究编辑委员会常委、蓝田县 老年医药卫生科技协会副会长兼秘书 长,陕西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陕西省 医学专家库专家。曾荣获西安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称 号;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西安军分区 授予“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个人称 号”;西安市优秀科技成果奖获得者。被县人民政府授予“九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被西 安市科协授予防治非典优秀科技工作 者;还曾多次被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 作者、蓝田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 产党员、先进学科带头人。联系电话:15829670185。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1——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2——踏上中医征途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3——坎坷的中医之路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4——医  途  求  索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5——追忆恩师(1)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6——追忆恩师(2)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6——追忆恩师(3)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