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也怕背后黑枪,警惕他汀的不良反应:伤肝、腿疼、高血糖

降脂药的王牌,他汀类当之无愧。

不论是阿托伐他汀还是瑞舒伐他汀,自打一上市,别的降脂药物就都成了配角。人家有那个底气,毕竟效果在那儿摆着呢。

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药物,再大牌,也不可避免会有不良反应。

“这转氨酶都快破百了,还能不能继续吃下去?”

“吃完了他汀,浑身酸疼酸疼的,不爽!”

“空腹血糖7.2,是不是吃他汀惹上了糖尿病?”

吃他汀,到底伤不伤肝?

吃了他汀类药物,出现转氨酶(主要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并不少见。

转氨酶升高,代表着肝功能受到了损伤?未必。

肝脏是一座大型化工厂,肝细胞是一间间小车间,转氨酶是打工人,通常情况下一直呆在车间里兢兢业业,不会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如果血液中转氨酶含量增加,较为常见的原因,是肝细胞被破坏,转氨酶从“车间”里释放了出来,成了无业游民。因此,很多情况下,转氨酶的数值与肝细胞的健康联系在了一起。

但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通常不是因为肝细胞损伤造成的转氨酶释放。人家肝细胞就不兴放个假,给转氨酶们一个出门看世界的机会吗?

换句话说,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后,出现单一的某项转氨酶升高,并不具备临床意义。

在欧美国家,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后,并不要求常规复查肝功能。

由于不少患者同时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因此在中国,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一个月之后,复查一次肝功能。

如果转氨酶指标没有超过正常数值的3倍,同时其他肝功能指标,包括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直接胆红素等数值未见明显异常,可以置之不理。再往后,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复查即可。

不过,对于患有活动性肝病、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来说,禁止服用他汀类药物。

总体来说,吃他汀伤肝的可能性很小,不必担心。

吃他汀后肉疼,应该怎么办?

相比对肝功能的影响,他汀的肌肉安全性,更加值得关注。

有约5%的人在服用了他汀类药物之后,会出现肌肉疼痛和肌无力等现象,尤其是年纪较大、体型瘦小虚弱的女性患者。

这类不良反应因人而异、因药而异、剂量越大出现的可能性也越大。

历史上曾经有过与之相关的死亡病例。例如1997年上市的西立伐他汀,上市后全球陆续曝出由于横纹肌溶解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报告,截止2001年该药退市,共造成了52例死亡,大多发生在大剂量使用,或与吉非替尼等药物合并使用之后。

现在主流使用的他汀类药物出现致死性的横纹肌溶解不良反应十分罕见,鉴于潜在的危险性,患者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如果在服用了他汀类药物后,有肌肉无力、触痛、压痛等,小便可呈现出褐色。如果做了肌酸激酶的监测,数值升高,则高度怀疑肌炎,此时应该立即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对症治疗。

出现了肌炎还能不能吃他汀类药物呢?毕竟血脂降不下来也不行。此时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案,包括有更换成另外一种他汀类药物、减少服药剂量、间断给药、联合用药(联用依折麦布等)、补充辅酶Q10 等方法,医生应该会给出合理的调整建议。

平衡利弊,在吃他汀肉疼与血脂达标之间,做出最优选择。

吃他汀会惹上糖尿病?吃,还是不吃?

在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中,会提一句类似“有报道糖尿病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的话。

就这么一句话,让很多人心里打起了鼓:为了降血脂,惹上了糖尿病,值不值?

把相关的研究数据综合起来看,在服用了他汀类药物4年后,新发糖尿病风险大约增加9%。

现在的问题是,为了躲开这并不是十分明显的糖尿病风险而拒绝服用他汀类药物,致使血脂不能控制达标,而造成了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增加,是否划得来?

于是又有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把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益处拿出来,与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比较,前者是后者的9倍,也就是说,相对于升高的那一点点血糖,在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面前,没有竞争力。

即便是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或是在服药过程中确诊为糖尿病,都不是停用他汀类药物的借口。

血糖偏高时,不必停用他汀。至于糖尿病,该怎么治怎么治,锅不能都扣到他汀的身上。

回过头来,回答一下开头的那三个问题。

转氨酶即将破百——还没有超过3倍正常值吧?其他肝功能指标没问题吧?那就不用管。

吃完了他汀肉疼——应当引起重视,医院找医生测个肌酸激酶,调整一下用药方案。

空腹血糖7.2——血糖值的确需要关注,同时,他汀不要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