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守住我们的“灵根”
守住我们的“灵根”
--------《铃铛》的写作初衷缘于我的“祖先”情结
作者/于同
郭德纲的相声里有一句话:我希望你过的好,但你不能比我好!这句话放在社会上可谓直指人心,很有普遍性。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爹对儿子永远不会说这样的话,也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管说出口的,还是没说出口的,爹对儿子只有一个执念,那就是,你一定要过的比我好!一个人从当爹的第一天起,这个偏执的念头就开始左右他的余生,让他不惜流汗、流血、拼命,也可以让他忍受折磨、苦难、屈辱。直到临死时,躺在病床上念念的还是:我要是死了,你们的日子可咋过?
于是,这个执念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指导了他的一生。于是,这个执念穿越了古今,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正是前辈为了后辈的美好生活,而不计得失,甚至做出重大牺牲也再所不惜的民族理念,使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一种浸入骨子里的“祖先”情结。在历史上,无论是大忠大善,还是大奸大恶,衣锦还乡的,第一荣耀是光宗耀祖;落魄江湖的,第一汗颜是愧对列祖列宗。所以,中国人在父辈的期许和压力下,都会不停的努力,有了儿子以后,又重复着他父亲对他所做的一切。共性的个体理念的汇聚,终究铸造出高贵的民族之魂!
“在呼兰、绥化和巴彦三县交界处,有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子,叫达户井……”这是我在小说《铃铛》中对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的描述。现如今的名字是呼兰区莲花镇永安村,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中国人大都有故乡情结,我亦然之。多年未回去,梦中时有顾盼。老宅南塘的水涨了去捞鱼,东大坝的柳条通里藏猫猫,顶着冒烟雪在大路边玩马掌钉。园子里的大窝瓜,奶奶养了十多年的老母鸡,甚至柴垛缝里的大老鼠,这些刻在记忆中近四十年的碎碎念,或在某个清晨,或在某个午夜就那样突兀的扯一下心,撕一下肺,清析的演绎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感谢现在的高科技,打开高德地图,输入家乡的名字,一颗红星在闪烁,也仿佛向我招手。拉开看,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东北与巴彦接壤,东石阳、西石阳,淹死牛沟、半拉房。西北与绥化隔泥河相望,三不管、陈大猪圈、顾路板花。谁知道这些有趣的名字?我知道呀!它们都挨着我的家乡,我骄傲!
去年,我终于回了一次家乡,早已是物非人亦非,沿着儿时的轨跡细细的寻觅,再也不复从前,就似偶遇了多年前的恋人,心里欢喜着,却无法去拥抱。在物质的世界里,不知还有几多东西可以慰藉人的心灵,“乡愁”应该算一个。虽然故乡变了,但我清楚的感知,我的“乡愁”没变。家乡的现在与当年似隔着万古时空,是什么让我还如此依恋,我也疑惑着,直到在逡巡的终点,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因为我看到我们的根一一祖坟。我再次疑惑,为什么看到祖坟,空寂的心就变得踏实?经过思索,得出结论(姑且不管荒谬与否),我的故乡情结应该是祖先情结的一部分。
四十年前,在这个北方贫困的小村庄,落日衔山,炊烟漫布,秋叶红黄,茅屋生暖。童年时的我在炕沿边手拄双腮,聆听奶奶讲述八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从衣食住行到家长里短。从好奇到喜欢再到仔细的品味,然后连同童年生活的点滴,共同谱写出一曲悠远绵长的乡音深深的融入血液中,在躯体里流淌,时而舒缓,时而奔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人们经历了什么?生活的困苦,环境的恶劣,敌人的侵略,何曾使他们屈服。他们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生存,繁衍生息。他们性格坚忍,百折不挠,我的先人们,正是这种优秀的品格铸造了我们高尚宝贵的民族之魂。有了这种高贵的灵魂,有蒙昧必然走向觉醒,有贫困必然走向富足,有福泽必然绵延万代。百感郁结,岁月经年。终有一天,按捺不住,有了想把这一切写出来的冲动。
当仰望已满足不了我对高贵灵魂的崇拜,于是,我提起了笔,用拙劣的文字在心的祠堂虔诚的叩首。
一一一一于同
我的故乡情结升华成了祖先情结。两者多年的纠缠形成了小说《铃铛》的写作动力。祖先情结是什么?是母亲在困难日子里对儿女的拉址,是父亲在看到后辈过上好日子后舒展开的笑脸,是小说中高家坟茔里的那棵“灵根”!在家乡有一句老话: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我把它归结为两个字:传承!我不敢腆颜说写的东西承担了这么大的主题,也不敢称之为艺术性的创作,不过是编个故事给大家看。只要些许唤起对祖先的敬畏,只要认知我们民族灵魂深处的高贵而无须自卑,与愿足矣!小说从人物到情节皆为虚构。可是我又相信他们是真实的,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真实的生活过,并发生了各样的悲欢离合。如抢亲的陋俗,曾经询问多位老人,确实是存在,并且有的人亲身经历过。又如大户人家的规矩,重男轻女,男人患病给治,女人患病凭天由命,这样的事情是真实的。我本人就听奶奶讲述过当年的经历,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可能因偶感风寒都会失去生命,也许是这样的事对她产生的阴影太大,在她老年儿孙满堂时,谁有一点感冒发烧,她都会胆颤心惊。文字虽拙劣,感情一片赤诚。茶余饭后能博君一顾,已属褒奖。若求文字之精,章法之妙,思想之深,实责明于垢鉴耳。
在《铃铛》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省女作家王丽娟老师无私的帮助,更有幸得到我省著名作家,有东北赵树理之称的郑旭东老师的悉心指导,犹为感动。亦有著名作家、哈尔滨市作协副主席谢幕老师的热情鼓励。作品完成后又得到我省著名作家刘继祥老师的大力推介,并赐“青年老作家”之名,厚爱之情,深铭五内。后又承我省著名作家、畅销书作家、剧作家、原《北方文学》主编、我省著名自媒体平台《文化范儿》创始人齐光瑞老师垂青,在其《文化范儿》平台连载劣作,并提出诸多宝贵建议。再此对诸位老师表示真诚感谢!另在作品连载过程中,也得到了作家圈内的老师和一些普通读者的连续关注,跟踪阅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欢迎多提批评意见。
【作者简介】
于同,哈尔滨市作协会员,冰城布衣,理工男混迹于文学圈,噬诗成癖,略工七律,亦作小说。诗左书右,堪慰蹉跎。 随缘聚散,若得二三清水知己,风雅同流,诚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