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二)3:华夏母姓和华夏姓族时代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二部.由姓氏到邦国

第三章  华夏母姓和华夏姓族时代

核心提示:

一、认识华夏历史上的“姓”

1、“姓”的造字

2、远古时代“姓”的内涵

3、“姓”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4、“姓” 是华夏先民经历的第一个“人”的有系时代

(1)“姓”来自无系人群

(2)初步的人伦观念的形成使华夏先民从无系人群阶段步入母系姓族阶段

(3)人伦观念产生的条件

二、姓的形成和姓的历史作用的探讨

三、姓族时代或姓族社会

1、 姓族社会的进步

2、姓族的组织结构

主题词 姓 有系时代 人伦 

一、认识华夏历史上的“姓

1、“姓”的造字

“姓”的造字,属会意,由“女”“生”组成,意思就是“女生为姓”,表明人的姓的来源,是他的血缘母亲。

用“女”和“生”组成“姓”,最早见于秦国刻石《诅楚文》,表示的意思就是“女生为姓”,女生是姓的本源,人之所以有姓,是因为母亲给了他姓,人是生而有姓。

但“姓”的古形体字,却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生为姓”,姓可以来自母亲,也可以来自父亲。

我们知道,人类经历了母系姓族时期和父系氏族时期,女生为姓反映了姓的本源,人生为姓则反映了姓的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个特定阶段就是母系姓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姓可以来自母亲,也可以来自父亲。

从语言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先有语言词语,后才有表现这一词语的文字,也就是说,反映某一事物的词语在大家都理解的前提下先固定下来,然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才创造出一个文字来表现这一词语。从“姓”的表意来看,“姓”作为词语,在华夏先民以母系血缘为纽带来构建自己的组织时,就已经产生。以女生为姓还是以人生为姓,只是人们创造出反映“姓”的内涵和实质的文字时,受到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界定,所以姓的造字,可能是在母系和父系共存、母系向父系过渡的阶段;人们最终把“姓”的文字固定为“女生为姓”,是在“姓”失去了社会组织作用后,又回归到了“姓”的本源,而抛弃了赋予在姓上的其它已经消失的社会内涵。

2、远古时代“姓”的内涵

“姓”,就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由一定数量的有共同血缘源头的人群组成的较长时间内固定的生产、生活的集体组织。这些有同源母系血缘、生活在一起的人群,就是“姓族”,这群人对外的表明自己与别的人群不同的特有的语言称号,就是“姓号”,各姓拥有的不同于别姓的图案标志,就是“姓徽”,各姓的“姓”的造字,跟其姓徽有直接的联系,很可能直接来源于姓徽。姓徽,是姓族的图腾。

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不同的姓族,组成姓族社会。所以华夏先民的第一个有系社会组织,就是姓族;第一个有系社会,就是姓族社会。

华夏先民语言中的“姓”,是姓族,是姓号,也是姓徽,是指同源母系血缘的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

我们现在的“姓”,只是“姓号”,家族的标志。

3、“姓”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第一,“姓”代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在性上,人在很长的时间内,和其它灵长类一样,人群内的强者拥有性的主动权,而这一强者就是男性中的霸者。先民们之所以以姓来划分人群,是因为女性掌握了性的主动权和自决权,人类开始脱离性的无系状态,以女性为中心组织自己的生活。“性”自决是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结果,女性的交配的自决让人类的先祖们的社会形态由灵长类共同的社会形态进入到了人类特有的社会形态。

第二,“姓”代表了同源母系血缘的认同。血缘认同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社会凝聚力,“性”是因为繁衍的需要,在后来才进入到人类的最小单位——“家”内部。具有共同血缘的人,在认识到血缘的共同性后,就会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共同的组织。

第三,“姓”表示了母亲至尊地位。母亲的地位是至高和绝对的,因为所有成员的生命都来自母亲,靠母亲哺育成长,母亲也就成了以她为中心结成的组织的核心,是至尊的领袖和家长。

第四,“姓”表示这个组织有相对独立的生活领地。这些有共同母亲血缘的人群必定要生活在一个固有的区域内,享有对这一区域内的土地、森林、山川、河流、动植物资源的使用权。

第五,“姓”表示了这一群体有一定的人口。

第六,“姓”表示了人类的母子母女关系明确,兄弟姐妹关系也明确。

第七、“姓”表明了人的繁衍初步有序。姓内部的性行为被禁止,性行为只能在甲姓和乙姓间进行,即同姓不能进行性行为,异姓则可以进行性行为。但此时父亲血缘还没被认同,无法禁止与父系血缘人群的性行为。

第八、“姓”代表了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由蛮力主导型社会迈进到智力主导型社会,人类开始以自己特有的人脑推进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华夏先民由野蛮时代跨入到了文明时代。

4、“姓” 是华夏先民经历的第一个“人”的有系时代

“姓”是人类为解决自身的繁衍问题而产生的,“姓”的基本社会作用是“是否能发生性行为的社会标识”,是人类为了杜绝同一母系血缘的人之间的性行为,并随着同一母系血缘的人口的增加而发展和壮大的, 最后形成了“姓族”。所以说,“姓”是华夏先民有初步人伦观念后的自我划分和主动组织,是华夏先民走向人伦的第一步,也是华夏先民的第一个有系时代,从有“姓”开始,华夏先民就从组织和心理上步入了文明时代。

1)“姓”来自无系人群

结合人类的进化历史,用中国伦理观点看,无系人群时期可以分成猿人群阶段和无伦人群阶段。无伦人阶段是智人的早期,即从人智开启时到人类有初步的人伦观念时止。

无系人群时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在中国,也许是从距今300万年前开始,到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为止,在这段时间里,猿人实际上一直处于动物的生活状态,猿人可能有简单的语言(距今40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就已经有简单的语言,尽管这种语言再简单不过了),但这时的北京猿人不可能有伦理关系,有的只是自然选择、无系交配、弱肉强食、强者为霸,跟现在的猩猩社会差不多,这些群居在一起的穴居人或是巢居人,都是无系人群,它们只是生物学上的人。在无系人群阶段,由于男性体力上的优势,男性中体力最强者,是群体中的主导者,是群体中的霸王,拥有对群体所有成员的控制权,并拥有绝对的交配权,所有的女性成员的交配,都被霸王控制。

在华夏历史上,应该有多个互无联系的无系人群存在。

随着人伦观念的形成,无系人群裂变成多个母系姓族。

2)初步的人伦观念的形成使华夏先民从无系人群阶段步入母系姓族阶段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自己的伦理观念,并按照人伦来组织自己。《礼记.礼曲上第一》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伦,虽能言,亦不离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鹿,是故圣人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说的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在语言,而在人伦(古人谓之“礼”),能说人话的不一定是人,没有“礼”即人伦,人与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

具有初步人伦的认识后,华夏先民开始以母亲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姓族”。

3)人伦观念产生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人脑

人伦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是人脑,没有人脑,人不可能认识到人伦的存在,也就没有所谓的人伦,更不会有“姓”。

人脑的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华夏先民以“鸿蒙”和“混沌”来描述之,“鸿蒙”实际指的是漫长的猿脑向人脑进化的痛苦的过程,而“混沌”是猿脑就要质变成人脑的进化过程的前一刻“人”所感觉到的一种对外界似有感知又无感知的、似明非明、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其实,在猿脑向人脑进化的最后阶段,要发生质的飞跃的前一刻,人脑和猿脑的区别就是象间隔一张“纸”,这“纸”就是古人所说的“蒙”,但这张“纸”,“人”在较长的时间里难以挣脱,但要变成“人”,猿人又不得不挣脱,冲破“鸿蒙”,猿脑就进化成了人脑,在这个挣破的阶段里,人就处于“混沌”的状态中。

这个过程应该是很漫长而痛苦的历练,所以给华夏先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据此看来,《盘古开天地》的神话的实质,反映的应该是猿脑变化成人脑的过程,只有猿脑变成了人脑,华夏先民才发现了眼前已经存在的世界,天地在“混沌”中如同有一把巨斧砍开一样展现在华夏先民的面前!

有了人脑,人类才开始有了审视自己的智慧基础,才有了认识人伦的思想意识。

但是,有了人脑,华夏先民们并没有一步走到“姓族”时代,因为人脑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且认识到后,还要克服无系人群时代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即克服由猿人时代继承下来的延续到无伦人群时代的自然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也是猿人直接从它们的先祖古猿继承来的,所以,在猿人进入了智人的门槛后,华夏先民保持了相当长的无伦人时代,华夏的人伦关系的产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二个条件:人类要形成自别于禽兽的普遍的心理认识

自别于禽兽的心理认识,只有在人脑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猿人阶段,由于猿人没有足够的智力,母子之间的关系只在哺乳期内存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子关系就结束了,在生存中母子之间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交配不被禁止。群中的首领(霸者为首领)拥有与所有雌性成员的交配权,其它的雄性,在霸者不注意的情况下,也有机会进行交配,这其中没有伦理的存在。在无伦人群时代,“群婚制”下,交配也是没有伦理限制的,只有迅速提高人口数量的目的。因为有了人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有别于禽兽的社会心理就会慢慢形成,比如,人们逐渐有了害羞心理,知道用树叶或兽皮来遮盖性器官,知道“我生了谁,谁生了我”,“我生的人我要爱护,生我的人我要敬爱”,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生命来自母亲,自己的成长了得益于母亲的哺乳和关爱,母亲是自己应该尊重和回报的对象,母亲也知道了自己的位置在群体中的重要性,生命的孕育和哺乳是自己的天职,爱护和关照是自己的职责,以母亲为中心组织生活就会成为自然。

这种心理形成后,母亲的地位才能获得承认,人类的有序时代,以母亲为尊的姓族时代,就不可避免的要来临了。

第三个条件: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完善

在无伦人阶段,女性自身的优势让女性的地位逐步上升,并逐渐在群体中占居主导。

一是女性智力早熟的优势:在人类的进化上,从体力上讲,男性一般优于女性;从智力上讲,女性开智的时间比男性要早,男性明白事理的时间一般比女性要晚,女性成熟一般比男性早。在人智未开前,男性以体力的优势主导着群体,用强力来维系自己天然的群体,所以猿人实际也是处于其它灵长类相似的生活生存状态;人智开启后,智力成为了人类抵御灾难和开创生活的主导,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认识来维系自己的组织,体力会服从于智力。在人类的远古时代,由于人类普遍寿命很短,女性在智力上的早熟优势就让女性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所以在无伦人阶段的中后期,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女性在群体中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只是由于人伦观念还没有产生,所以在人类的繁殖上,还处于自然状态。

二是女性在人口繁衍和后代抚育上的优势:在无伦人群阶段早中期,由于人类有了智力,逐渐明白了人在自然界内是弱者,克服弱势,就必须保持人群在数量上的优势,为了扩大人群数量,猿人时代的“强者为霸,霸者拥有绝对的交配权”的繁衍方式被逐渐淘汰,“人人拥有交配权”的无伦人群内部的“群婚”制度出现并被确立起来了,人人拥有交配权后,极大地促进了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女性的生育能力越强,群体的人口就越多,群体的力量就越大,群体就越兴旺发达,所以能够生育的女性,在群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这也就让女性获得了性交的自由,让女性掌握了性交的主动权,所以为了确保受孕成功,女性往往主动寻找男性进行交配。

我们知道,人类的成长期是很长的,在人未成年前,幼体一直跟其母亲生活在一起,在长达几年的共同生活中,母亲成为这些幼体的生活的安排者、技能的培训者、安全的保卫者,所以母亲的权威,逐渐的建立起来了,让人类最终以母亲为中心组织起来,成为可能。

我们也知道,这种群体内部的群婚制,对人口的质量显然是不利的,这种群体内部的群婚制,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逐渐的要被打破,新的制度,就要确立。人类解决自身的繁衍上的混乱状态,成为必然。

但是,由于风俗和习惯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惯性,华夏先民要克服从猿人阶段沿袭下来的动物的生活方式,没有一定的时间,难以做到,这需要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社会思维,新的社会力量必须克服强力的控制,新的社会思维必须克服旧的生活习惯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这个新的力量,就是一直屈从于男性强力的女性。

所谓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完善,就是指女性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组织和人类繁衍上的地位,在生产、生活、繁衍上,克服男性的野蛮,确立人类的伦理,并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最终成为伦理姓族的主导力量。

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完善,首先表现在性害羞意识上,比如先人的第一块“遮羞物”,恐怕就是女性弄在自己身上的,“将性器官隐遮起来”在人类的进化上是件大事情,代表了人类认识到人跟动物的不同、人跟人的不同,归根是代表了人类的性意识的成熟,对女性随意的或强暴的性行为,为女性所不齿,更为女性所拒绝。新的有系交配的人伦风尚在女性的要求下确立起来。

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完善,还表现在女性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一是主动承担繁衍责任。自主选择交配对象,为确保受孕和人口质量,主动拒绝血缘关系较近的男性的交配,最后发展到拒绝同群男性的交配,将交配的对象确立在异群男性,导致了姓族的形成。二是主动承担幼体的抚养任务。母亲明白了生育、哺乳、呵护自己的子女是自己的天职,养育、教导、管理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责任。母亲的权威在子女中明确起来,以母亲为中心的人伦观念就确立起来。

在女性自我意识苏醒并完善后,女性的优势就会转化成权力,女性就会主动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无伦人群就会以女性为中心进行分化组合,姓族成为了基本的社会单位。

二、姓的形成和姓的历史作用的演变的探讨

姓的称号和姓徽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原始人群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太阳、熊、蛇、尼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族人群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人群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姓形成于先祖由无伦人进化到有伦人时期,跟人类的繁衍有关。在先祖们没有人伦观念时期,人类的性行为在群内进行,人类的繁衍依靠的是群内繁殖。这种群内繁殖,最终会导致人的质量和人口数量下降,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先祖们终于认识到“同姓不蕃”的道理,即血缘关系越近,越不利于人口的繁殖,这种认识进一步促进了人伦观念的产生。在人伦观念产生后,人类建立了母系姓族制度,母系近亲关系之间的性行为被排除并被社会加以禁止。由于母系亲属关系的建立,原始人群根据母系血缘,重新分化形成为姓族人群。为了区别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各个姓族人群分别为自己的族群命名,并建立独特的族徽,这些姓族名号和姓族族徽当然跟各自的图腾有关。

人类的分化,实际上从原始群时期,就开始了。同一个原始群,在人口数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产生多个首领对立的局面,原始人群会分化成多个新的原始人群,他们会重新划分领地或迁徙出去形成新的领地,原始人群会逐渐向外扩散开来,形成华夏大地上的多个原始人群。

那么,在形成姓族人群的时候,会有2种状况:一种是一个原始人群统一直接形成一个姓族,一种是同一个原始人群以母系血缘为根据分化成多个姓族。在姓族形成以后,经过若干代后,同一个姓族,也可能会进一步分化成多个新的姓族。

可以推论,一般情况下,如果原始人群本身人口很少,在这个原始人群周围还存在其他的原始人群,这个原始人群就可能不会分化,她可能会直接形成一个姓族,内部的性关系被彻底禁止,她直接可以与外部人群建立性关系以确保人口的优质繁育。她周围的其他原始人群,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过渡到姓族社会。这样形成的诸多姓族,姓徽可能没有共同点存在。

在周围没有其他原始人群存在时,原始人群可能会分化成诸多姓族。这样形成的诸多姓族,在姓徽上一定有共同性,这跟她们的原始信仰有关。比方说在原始人群时期,她们信仰蛇,在分化成诸多姓族时,蛇会成为她们族徽上的共同点——她们族徽上,都会有蛇形。红山文化区域中有代表性的玉器,头部各不相同,尾部却都统一于蛇形,原因就在这里。她们不同的族群,都是由信仰蛇的原始人群分化而来。

姓的原始作用,就是为了规范人类的性行为以解决人类的繁殖问题。促使人类规范性行为的动力,跟群内繁殖带来的人口问题有关,人类群内繁殖带来的人口问题,促使人类去思考去认识去寻找原因,导致人的意识苏醒,以女性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建立,女性成为了人的组织的核心,以女性为系的亲人之间的性行为被社会所禁止,人类进入到母系姓族社会。

为了严格禁止同姓族男女之间的性行为,人不仅有姓称号,还有姓徽,而且姓徽要刻在男女身体之上,这可能就是纹身的历史原因。对于同姓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处罚是十分残酷的。

在人类进入婚姻时代后,同姓禁止结婚也是一条铁的社会规范。

由于在原始人群时期,人类的繁衍靠的是群内繁殖,所以各原始人群之间,是一种互相封闭和敌视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各原始人群之间不可避免地有战争发生。

进入到姓族社会后,人类自身的繁衍依靠的是群外繁殖,人群之间的两性关系是和谐的和紧密联系的,姓族人群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的关系,可以形成关系紧密的姓族群。

人类最大的征伐和杀戮是在氏族时代,以男性为主体的氏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的繁衍问题。男性为主体,打破了母系时期人口的分群状态,因为孩子是女性生产的,当然归女性所在的姓族,而在男性为主体时,男性本身不能生产人口,人口的生产还是要依靠女性,这就需要女性迁移到男性族群,男性要挑战和废除的就是母系传统。打破女性传统的是婚姻制度。男人们要建立婚姻制度,依靠的是男性的暴力,一是强迫自己的姐妹嫁给对方的男性以换取对方的女性,即所谓换亲。二是依靠武力抢夺外族的女性,即所谓抢亲。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氏,包含氏族和氏国(氏族国家)的双重含义。氏国是由氏族演化而来。而氏族是在姓族内部完成了男女权力转换之后,在确立了男性的主体地位之后,形成的父系组织。

在氏族社会,人们不仅有姓,还有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可见,在氏族社会,姓依然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所以,在氏族社会,姓族不是基本的社会组织,但姓代表的是血缘认同,是处于氏族组织之上的更大的社会认同单元,即所有的同姓都是一个种族。

氏族作为社会组织存在,是男权的代表,却不能起到规范婚姻的作用。氏族组织的缺陷,和姓族组织一样,人类的繁殖必须依靠别姓人来帮助完成,不同的是,姓族依靠其她姓族的男性来帮助,氏族依靠其他族的女性来完成。氏族在完成自身的繁衍上比姓族更难。由于男性的崛起,男性的暴力本性无节制地发挥,为争夺女人和生活领地及生活资料的战争,随时在发生,所以氏族社会的形成历史,充满血腥。为了抵御战争,同姓氏族之间因相同的血缘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消除战争和解决繁殖问题,异姓氏族之间也会形成婚姻联盟,组成氏族联邦(所谓父母之邦),加速了氏族组织向氏族国家的演变。在氏族社会,氏有强弱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分,即没有社会地位的分化。

在种姓氏族国家时期(即古国林立,大约在黄帝时代以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即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贵族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贵贱之分,就是有阶级分化。在氏族国家,姓依然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但姓有同姓、异姓和庶姓的区别,它反映的是在氏族国家内部,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以国王的血缘(姓)为参照来划分的,跟国王同姓的氏族,是国家的一级贵族;异姓氏族,是国家的二级贵族;庶姓则是国家的贱民,他们有姓无氏,是国家的奴隶。可见,氏族国家实行的是氏族制度,氏族制度的实质,就是种姓制度。氏族国家是种姓奴隶制的国家。与西方奴隶制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远古氏族国家,没有平民存在。因为在氏族国家和封建氏族国家,有氏有姓的人,即是贵族,担负着氏族国家的各项职能的管理任务。其他的就是贱民,为奴隶,没有自由民存在。这是由土地的贵族国家所有制决定的。在种姓氏族国家时期,所有的氏族国家,都是自立,即自然建立,姓氏也是继承而来——即有种而来,继承而来的姓就是种姓。

在封建氏族国家联邦时期(即封国联邦,大约在黄帝时代开始到夏商周时期),姓氏成为了最高统治者“封建”的工具:“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说在氏族封建国家联邦,联邦国家的最高帝王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根据封地命名氏,建立封国。这些有德的人,要么是功臣,要么是亲族,帝王用封姓赐氏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奖赏,尽管姓氏的基本作用和氏族国家时期没有变化,但由于封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姓氏的高低贵贱必须由分封来重新确定。

在封建氏族国家联邦,国家基本单位是氏族国家,但此时的氏族国家,老的氏族国家必须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并加封才能存在,新的氏族国家必须由最高统治者分封才能建立,即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封国。

封建可以建立封国,也可以封官:“王公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所以封姓同时封氏的人,是封国的君王;封姓、不封氏的人,是事务官,“百姓”即“百官”。

封赏而来的姓,是封姓,封姓的根据也是血统。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都用来“别婚姻”,姓氏都为姓,无贵贱之分,区分人的贵贱的,是人的出身、职业、家庭和个人财富。

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

相传黄帝轩辕氏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功德卓著,黄帝给了他们12个姓,这12个姓,就是封姓。

有人根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佐证了姓的产生在母系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59个古姓,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尽管这些可能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上“百姓”的提法,应该是实指。

华夏源头上的姓族,可能在100个左右。(黄饮冰2012年7月19日)

有人以刚果河两边的猩猩为例,证明人类并不一定经历母系社会。的确,对于一直处于野蛮时代的一些族群来讲,他们可能没有经历母系社会;但是对于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的另一些族群来讲,就一定会经历母系社会。经历了母系时代的族群,一定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男人一定会保卫自己的母亲和姐妹,把自己的母亲和姐妹受到他人的侮辱视作最大的耻辱,为此不惜拼命。体现在生活中,如果你拿他的老婆开玩笑,他不一定反感;但是你拿他母亲和姐妹开玩笑,就会翻脸。具备这种民族秉性的族群,就是经历过母系的族群,也一定是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的族群。汉族就是如此。(黄饮冰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补充。)

三、姓族时代或姓族社会

1 姓族社会的进步

一是在姓族时代,人类有了自身调节“性激素”的能力,人类的交配是自主的、经常性的,性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交配摆脱了“性激素”的控制,不受季节和温度的控制,完全成为了人类自身必须的行为。在猿人时代,猿人的繁殖跟其他动物一样,交配受“性激素”和“性周期”的限制。

二是在姓族时代,性行为受强大的社会约束力约束。绝对禁止同姓族内部的性行为,性行为只能在异姓族的人之间进行。在猿人时代和无伦人时代,性行为主要在同群体内进行。

三是在姓族时代,人类的性行为超越了自然界的普遍模式,产生了人类特有的两性和谐的“性生活”,让两性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姓族时代的晚期,导致人类的“爱情”产生,单性家庭发展成为两性家庭,婚姻制度代替了交配习俗。

四是在姓族时代,多姓族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女性在交配上的自主性,让男性强霸女性、男性争夺女性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异姓男女之间性关系十分和谐。在交配由女性自主的社会风尚下,男性要获得交配的机会,只有获得女性的青睐才有可能,同时,女性为了获得更多的受孕机会,也会主动把交配的机会留给多个男性,在性上的强霸行为自然会被淘汰。由于交配的对象都在异姓族,此姓族的女人要找彼姓族的男人进行交配,彼姓族的女人也要找此姓族的男人进行交配,大家都是“白天不见晚上要见”的关系,所以姓族和姓族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开放的,各姓族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传统生产生活领地,姓族时代是一个不设防的时代。无系人群时代,各群之间是互相隔绝、互不来往、互相戒备、相互驱逐的关系。

2、姓族的组织结构

姓族是由于无系人群的崩溃而来。无系人群崩溃后,形成了多个母系家庭,由母系家庭发展成母系家族,进而形成母系姓族。各姓族的第一个女性源头,都来自无系群,在子女以血缘母亲为单位紧密地固定地生活在一起时,姓族时代就开始了,无系群就崩溃了。

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姓族,一般是来自同一无系人群。比如在红山文化时期,在红山文化区域内,有玉猪龙、玉鸟龙、玉鹿龙等不同的龙,但这些龙尽管头部造型不同,但都保留了尾部的蛇形造型,如果说这些不同的龙是不同的族群的图腾,那么,蛇形的共同造型就说明了这些不同的族群裂变于同一群体,这个共同起源就是以蛇为图腾的无系人群,由这个以蛇为图腾的无系群分化出了若干个姓族,这分成的若干个姓族,必须有自己的不同于其她姓族的图腾,他们就选择各自崇拜的猪、鸟、鹿等作为自己的图腾,但正是由于这些姓族均裂变于有龙的观念的无系群,所以他们的图腾均以龙为基本造型。

随着时间的发展,由母系家庭、母系家族发展成姓族。第一代母亲下,会有若干个和若干代母亲,这就使母系家庭向母系家族进而向姓族不断扩大,进入到“一系多元”的时期。姓族内部就会产生层化,组织的权力,在第一代母亲活着时,自然由第一代母亲掌握,在第一代母亲死亡后,组织的权力往往掌握在辈份最高、年纪最长的女性手中,这些女性被称作“姥姥”,“姥姥”中的主事者,就是“长姥”。

姓族的基本单位,是母系家庭,即一个最低辈份的母亲和她的未成年子女就是一个家庭,这种家庭的主要任务是生育和抚养未成年子女,所以母亲家庭,只是一个生育和生活单位,而不是一个生产单位。在这个母亲的女儿成年后,族人就会为了方便这个成熟的女儿的生育而专门为她做一间房子,建立一个新的家庭,而她的兄弟们就依然跟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所以,一个单一的母亲家庭,同时又是母亲的母亲的家庭的分支,这些有更近一些的母系血缘的家庭,以最高级别的在世母亲为中心,组成了姓族内部的中级单位家族,家庭到家族内部,实行的是家长制,权力在各母亲的手中,最高权力在最高级别的母亲手中。新的家庭因为女儿的成年而产生,所以一个小房子就是一个家庭,而家族会因为最高辈份的共同母亲的去世而分裂成若干个家族,姓族内的男性,跟他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姓族有习惯的或传统的生活领地,也有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人口,居住地应该位于领地的中心位置。在丛林时期,人类生活动于山林之中,住居在洞穴里,一个姓族的人口,也就是十几人到几十人。由于姓族来源于无系人群,所以产生于同一无系人群的若干姓族,开始时可能是几个姓族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人们依靠采集和渔猎生活,但却是以姓族为单位进行采集和渔猎,以姓族为单位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经过若干代的发展后,洞穴和山林不足以养活人类,生活在一起的若干姓族就会向外迁移,寻找新的生活领地,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导致人类最终走出大山,进入平原河川地带生活,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姓族的人口可能发展到几十人到几百人,有的可能到了上千人,人们依然以姓族为单位住居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姓族村落。一般的,生活于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姓族,应该是源于同一无系人群,当然,也不排除外来姓族的迁入,但这种迁入应该是姓族时代后期的事情,是在人口大量增加、各本不相连系的无系群所裂变的姓族向外扩张后才有的事情。在华夏历史的源头,应该有多个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无系人群所裂变来的姓族群存在。在距今1.6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进入到姓族时代,山顶洞中,就生活着多个起源于同一无系人群的姓族,到距今7000年---6000年前的时期,华夏大地上,进入到百姓繁荣的时期,南方的河姆渡人,北方的半坡人就是姓族繁荣的代表。

由于姓族内部禁止交配,人类的繁衍,要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姓族间进行,所以,有一个姓族生活于某地,那里的周围就一定有一个到多个异姓族存在,这些异姓族尽管各自有不同的生活领地,但姓族之间因为交配关系的存在,男女之间的交往紧密和频繁。男女之间的交配,最原始的是在野外交配,俗称“野合”,这种野合的习惯,到春秋战国时还在盛行,孔子就是野合的产物,其实到现在,非正常的男女关系,也大都发生在野外,当是这种原始习惯的遗迹,但男女间的交配,在姓族时代,还是以男到女家完成为主,当然,这种男到女家的交配方式,主动权就在女人手中,这就导致了男性在人类自身的生产上处于被动的地位,男性的交配对象在对方姓族内,后代也在对方姓族内,配与不配在对方的女性手中,男性间为性的战斗就被避免了,所以在这种制度下,男性不会为占有女人而争斗、不会为扩大生存空间而争斗、也不会去侵略对方,为了自己姓族的女人的生育,自己一方也不会给对方设置障碍,所以,姓族社会,是一个不设防的社会,异姓族的男性来到己姓族,会被视作上宾。

姓族内部,实行的是姓族集体所有制,姓族的生活领地、房屋等,属集体所有,在姓族内部,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差别,但在组织中有社会地位的高低,在生产中有生产分工和职业的不同,所以姓族社会,是一个在组织上相当层化和在生产上相当职业化的社会。

没有通行于姓族之间的普遍的公有制的存在,即此姓族成员不可能长期占有彼姓族的生产生活资料,男性是自己母亲家庭和姓族的成员,而不是交配对偶家庭和姓族的成员,交配对偶姓族的东西,自己不享有支配权。

姓族还不是国家。姓族作为第一个有系社会组织,她包涵了这一姓族所有的人口、生活领地、生产生活的管理和组织机构等,也包括各姓族所拥有的语言文字等,但姓族没有以征战和防卫为职业的人存在,人们也没有侵害和妨碍他人生活的心理,也没有性犯罪和抢夺他人财物的意识,所以监狱等机器也不存在,姓族的凝聚力是母系血缘的认同、母亲天然权威和男性在繁衍上的从属性,在姓族时代,除强制禁止同姓通婚外,没有其他强制力和暴力存在。(黄饮冰2009年3月21日)

(0)

相关推荐

  • 上古八大姓,怎么都是女字旁

    在原始社会前期,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女性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母系社会.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 ...

  •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尤其是注重谱牒的沧州人,此俗更甚于别地.我的姓氏因何而来?我的祖先迁自何方?这是茶余饭后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我将近年来我对沧州姓氏文化的研究粗略整理了一下,就教于各位方家 ...

  • 古代的父子同姓有何历史依据?当今社会能接受随母姓吗?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姓名是人生在世的第一个符号,饱含着父母对于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盼.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短短的一个姓其实包含着悠久的历史.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当中,孩子出生之 ...

  • 第七百八十一篇  图腾崇拜与原始岩画中的生命意识1

    X 摘要:本文从图腾崇拜与原始岩画艺术关系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动物图像.半人半兽图像.女阴图像.脚印.蹄印图像.人兽交媾图像,并且指出,原始先民创作出大量图腾题材的岩画作品,目的就是通过沟通.协调.联 ...

  • 《皇皇者华.姓氏和邦国》:华夏母姓和华夏姓族时代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流源史谈 第三部  姓氏和邦国 第一章  华夏母姓和华夏姓族时代 文|黄饮冰 一.认识华夏历史上的"姓" 1."姓"的造字 "姓&q ...

  • 皇皇者华(二)4: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二部.由姓氏到邦国 第四章  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 核心提示 一.氏的造字 二.氏的起源 1.早期的"氏"是用于对姓族时代杰出男性成员的尊称 2.在 ...

  • 谷姓,华夏民族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支氏族——作者:冯志亮

    谷 谷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五十八位,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当代谷姓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总人口大约有99万. 得姓始祖伯益.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 ...

  • 华夏探源(十三)解开“嬴”姓与蚩尤的奥秘

    华夏探源(十三)解开"嬴"姓与蚩尤的奥秘 (2020-12-08 21:36:01) 转载▼ 近日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我国和埃及的联合考古队在其古都卢克索附近发掘孟图(Mentu)神 ...

  • 皇皇者华(三)8:华夏四维——华夏润玉、华夏祥龙、华夏文字和华夏思维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三部  华夏脉络 第八章 华夏四维--华夏润玉.华夏祥龙.华夏文字和华夏思维 文|黄饮冰 第一节  华夏润玉 伴华夏文明而生,到现在还深受华夏子民喜爱的器物,就是石中精华 ...

  • 《皇皇者华.黄帝王朝》:颛顼再造华夏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史谈第六部 黄帝王朝 第七章  颛顼再造华夏 文|黄饮冰 1.黄帝余威 黄帝的武力,从天鼋黄帝对两昊用兵开始,到有熊黄帝建立有熊氏族国家,轩辕黄帝战胜炎帝.诛杀蚩尤,代神农为天子,共 ...

  • 《皇皇者华.姓氏和邦国》: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三部  姓氏和邦国 第二章 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 文|黄饮冰 一.氏的造字 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据研究,甲骨文中就有"氏"字,解释为"木之本& ...

  • 明·洪武通宝背穿下豫折二型铸母

    明·洪武通宝背穿下豫折二型铸母.直径30毫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铸币. 明·洪武通宝背穿下豫折二型铸母.直径30毫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铸币. 明·洪武通宝背穿下豫折二型铸 ...

  • 明·大中通宝背二福折二型铸母

    明·大中通宝背二福折二型铸母.直径28毫米,明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铸造. 明·大中通宝背二福折二型铸母.直径28毫米,明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铸造. 明·大中通宝背二福折二型铸母.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