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旧疾易复发,腹痛千万别大意,三步“致癌”!5个高危因素一定要远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享受明媚春光的同时,也要小心旧疾复发,“老胃病”就是其中之一。我国一直是胃癌高发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此而丧生,如果经常出现腹痛、黑便、恶心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铸成大错。
可怕的并发症
不久前,郑培奋专家接诊了一位急诊胃病的患者,这位76岁高龄的老大爷黑便长达两周,还伴有呕血症状。做完急诊胃镜后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溃疡,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才引发了后续这么多问题……
1消化道出血
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溃疡,一枚硬币大小的溃疡,如果发生出血也会危及生命。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动脉血管出血。血液在镜下成喷射状,病人可能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内,进入休克状态。
静脉血管出血。在镜下是一点点往外渗血,如果出血时间太长,也会危及生命。
2消化道穿孔
溃疡不及时治疗,伤口会扩大变深,发展为消化道穿孔,常见部位为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会进入到腹腔,直接刺激腹腔黏膜造成疼痛,诱发腹腔的感染。
腹部剧烈疼痛是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症状,疼痛性质为烧灼样或刀割样;一半的消化道穿孔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
发生消化道穿孔发生以后,要暂停进食,避免更多的消化液进入到腹腔,如果病情严重还需及时手术。
3胃癌
人体具有修复功能,对于消化道溃疡也不例外,但消化道溃疡通常不会自愈,溃疡反复发作,在反复修复的过程中,溃疡变化的速度大于修复速度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恶性无限繁殖的细胞株,就是癌细胞,变成胃癌。
春季谨防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多见。秋季逐渐降温,脾胃娇弱些还易理解,为什么春季也易发作呢?
春季乍暖还寒,忽冷忽热,人体体代谢加快,胃液、胃酸分泌增加,南方在春季还有气候的变化,空气湿度增加,易引起脾胃失调,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可能承受不了这样的变化。
再加上情绪紧张、饮食失调、熬夜、药物、抽烟酗酒等原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最终爆发溃疡病。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幽门、胃窦等部位的胃粘膜上,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毒素,破坏胃黏膜。久而久之,就可以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有数据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70%会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胃炎,10%表现为消化不良,15%~20%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
世界癌症组织曾明确提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风险增加了2.7-12倍。
胃酸会将胃粘膜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活化成胃蛋白酶,继而对食物蛋白进行分解消化。
但胃部本身也有蛋白质,胃粘膜就像一层保护罩一样,能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破坏胃部结构。
但当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时,就可能会“消化”胃粘膜,导致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的黏膜组织缺损,从而形成胃溃疡。
某些食物会对胃粘膜造成物理或化学损伤,比如酒精不仅会损害肝脏,而且还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饭,长期不进食,胃酸分泌增多,胃液的消化作用加强,从而诱发胃溃疡。
此外,食用辛辣、过咸食物,烫食、冷饮等,都会对胃、十二指肠粘膜产生刺激。
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胃液失调、胃粘膜供血障碍,诱发溃疡病发生。
药物损伤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另一个重要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导致胃黏膜损伤,约10%~25%的患者可发生胃溃疡。
“十人九胃”,很多人都有被胃病纠缠的经历,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或随便吃点药,但胃肠不舒服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疾病,建议经常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及时查出病因。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
今日节目预告
《寻找“安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