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思想之补坎益离法在心病中的应用

火神派理论的内经渊源

加入购物车收藏

作者:郭智晓,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郑钦安、祝味菊的生平小传

第二章、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的思想

第三章、祝味菊《伤寒质难》的思想

第四章、《黄帝内经》的阴阳思想观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火神派两位重要医家郑钦安和祝味菊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的著作,针对其极具特色的部分理论如乾坤坎离,君火相火,一气分六气,独重脾胃等学说展开讨论,在阐述其学术思想的同时,对阴阳学说的部分问题也逐步展开探讨,主要论述了阴阳,五行,六气的逻辑必然性。对祝味菊《伤寒质难》的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本体疗法;2、邪分有机无机;3、五段八纲,里气为本;4、理法方药。并从逻辑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的阴阳思想。得出:阴阳是古人的逻辑公理体系,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火神派的阴阳思想是根据内经逻辑体系发展而来的。

扶阳思想之补坎益离法在心病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研究扶阳派重视补坎中真阳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初步探讨扶思想之补坎益离法在心病中的运用。

方法:本文综合运用学术流派究、中医学术研究及病案分析等方法,综述部分进行扶阳思想的源流及代表医家学术思想的分析;正文部分

陈述①阳气对身体的作用②心、肾阳虚病因以及对心、肾的生理功能影响③心、肾阳虚的证候分析④现实中损伤阳气的因素⑤补坎益离法的起源与应用。

结果:通过综述部分的讨论,可以知道《易经》明阴阳之始,《黄帝内经》呈医学阴阳之要,《伤寒》顺重阳思想于临床,扶阳派由此而形成。历代有很多医家重视阳气在我们身体内的主导作用,真阳与心阳本同一气,真阳盛心阳必然能旺。 真阳上腾能载水上升与心相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为心阳虚之病与心血虚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扶阳学派的医家很多,比如有祝味菊、徐小圃、吴佩衡等,他们基本都是以伤寒六经辩证为主、擅用姜附桂补坎中真阳为特点,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结论:扶阳思想根源于《易经》,发展于《内经》,临床于《伤寒论》,在心病治疗过程中,从肾中真阳虚损论治,有很好的疗效。本文初步探讨了扶阳思想之补坎益离法在心病中的运用,而对于在其他疾病中的运用仍需进一步整理,有待今后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