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陂镇党溪村(李光耀祖居)
接着就到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祖居地--高陂镇党溪村看一看,这也是国家级传统村落。
高陂镇在大埔县属于南端,韩江穿镇而过,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党溪村则位于韩江上游西岸。高陂镇自古以来也是一个传统陶瓷产地,与临近的饶平北部山区、福建平和县相似,也是闻名遐迩的明清时期外销瓷“克拉克瓷”产地之一(主产地为平和县南胜、五寨镇),彼时的瓷器主要通过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出口西欧、日本。
书归正传。先上一张卫星图片,可以看见党溪村位于山谷间的一条狭长盆地内,呈东西走向;村居基本依山而建,背山面田,环境清幽。图中老牛以红线所圈出的,是考试重点:从左到右,依次为磐石楼、璧合楼和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下面,我们就走进党溪。
停车场对面,也就是村子中部南侧山边,有新建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纪念馆。平面布局来说,也还是一个四合院;妙就妙在形式上的些许变化,前半部为一层,后半部变成了两层,高低错落,感觉又不同了...
纪念馆中间庭院。
中厅有李光耀与邓小平同志握手塑像。这是1988年9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光耀时的情形,也是两人之间的第四次会面。李光耀对总设计师评价甚高,他说: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
前面围墙仅两米多高,感觉防御意愿不强,不知是否原貌?围墙于偏右侧位置开有一门,花岗岩石质门框,稍显简单。
围墙左侧角有凸出部分,类似碉楼,下面设石质斗形窗,又感觉有点防御的样子,十分矛盾。这也是老牛之所以十分怀疑这并不是原貌的重要原因。
入内场景,同样是比较少见的:院子里,土楼大门前有一个风水池。
大门重修过,为三楼牌坊式,中间门额石匾阴刻“磐石楼”三个楷体大字。新贴的瓷砖与琉璃瓦,感觉总是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门槛石凿有凹槽,可以加装木栅门或者铁枝。
土楼内部。右侧的土楼损毁严重。
左侧保存得较好。
沿着中轴线,底层正对着大门的这间,明显做祠堂用途。这倒是符合惯例的做法。
堂上悬有黑底金漆“孝友传家”木匾一方,立于康熙戊辰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容是衍白公的兄弟族亲们为其另立门户、光耀祖先所贺。如此说来,磐石楼大约就是竣工于此时了,该祠堂也称“孝友堂”。据《李氏族谱》记载,唐溪李氏是福建上杭县稔田乡李火德的后裔李淳笃移居广东程乡(今梅县)后传至第13代的李衍白定居唐溪传下的,李光耀乃李衍白传下第9世孙。这里的唐溪,就是党溪村的一个自然村,李光耀祖居地。
这样看就比较明晰了,土楼前半部分保存较好外,就剩下东角还有部分存留。
二层走马廊。可以看到内面墙壁采用的是青砖砌筑。
仅剩下一截的土楼。
往外,走到前伸部分,前院的景致相当优美。
参观完毕,出来一窥磐石楼全貌。
继续往西,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民居仍然以两堂两横式为主。
这栋老屋名为“柱史流徽”,字额两侧有彩绘。此处的“柱史”,特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曾经出任周朝柱下史(掌管皇家藏书的官),故称“柱史”。
中间是一个四合院式,打扫得很干净,感觉没住人了。
门厅的抬梁架构。
托盘雕刻成螃蟹,典型的潮汕做派,隐隐就能闻到海风的气息...
木雕不多,但有必是精品。梁下有透雕夔龙纹骑马雀替,上面柱托雕刻花卉凤羽纹;脊瓜柱两侧的角背是潮汕建筑惯用的象鼻形状。当然,这在中国古建筑的木雕上也是比较常见的,象取谐音寓意“祥”。
廊前两侧券门可通往两侧护厝(横屋),门额分别书“桂馥”、“兰馨”,寓意美好。
另一排村居,正在修缮之中。
咩...
老牛开始沿着西南侧山脚上行,略带点俯视视角地观看到西北侧民居全景,风光秀丽啊...
西南侧山边民居。这栋“承祖居”是“下山虎”样式,也就是三合院。
这家人看起来经济略差,但也没妨碍其在脊角上做出木式山墙的决心。
往西,又是一家两堂两横的大屋。
旁边的“积善居”,是一个标准三合院式--大门开在侧面,主厅前有照墙。
这家老宅名为“礼学传芳”。
大门前廊柱为两段式,下为花岗岩石,上部为木构架。
精美的彩绘木雕。
这次,憨态可掬的狮子成为了坐斗的造型;梁上也有人物彩绘。主人家还是有着相当的实力啊。
内部天井以石板铺就。
大家好,我就是小鸡模拟器的本尊了..
多疑的猫...
丁头拱采用龙吐水造型,上部梁托有精美雕花。
璧合楼为方形围楼,坐西北向东南,楼高前二层后三层,砖石混合结构,总进深12.7米,总面宽15.7米,占地面积199.4平方米,由李立群建于清代。
大门是典型的大埔民居样式,石条门框内凹式。
看来以前是开铺子的。
这个红色花窗,按理是红色砂岩雕刻。
内部构造为中轴对称,前后堂以天井连接,两侧有回廊。
正堂楼高三层,二层有走马廊。
正屋一楼上堂兼具客厅和祝奉祖先之用,屏风左右分别设“义路”、“礼门”,后有木梯上楼。
廊前两侧屋门门额分别书“慈孝”和“友恭”,时刻提醒主人家为人处世之道。
璧合楼前的小湖。
村子的东北部山脚,同样是一排整齐排列的民居建筑。
这其中,就包括了今天的主角--李光耀祖居中翰第。
中翰第东侧的房屋。
名为“棣萼楼”。棣萼,指兄弟友爱。这个楼名在大埔很常见,下面我们还会碰到。
眼前这座“下山虎”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中翰第了,感觉是不是有点简朴?
中翰第,为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在新加坡经商发迹后,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回乡所建造,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衣锦还乡”观念所致。李沐文16岁就从大埔孑身出海,远渡重洋到新加坡谋生。当他在新加坡经商发达、事业有成后,回到中国,捐纳于清廷,获授中书,官拜七品,就在家乡修建了这座宅第。中翰第坐西北朝东南,面宽16.3米,总进深11.2米,占地面积22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3平方米。该建筑属于典型的“下山虎”(三合院)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平房。也有介绍认为其属于四合院,我觉得问题不大,其实介于三合院与四合院之间吧(个人偏向于四合院)。
地图上或者简介里,都把中翰第标注为“李光耀故居”,其实是很不准确的。严格来说,应该叫“李光耀祖居”。而且事实上,李光耀终其一生,从来没有回到其祖居地。曾经有人问其理由,他的意思就是说一切以新加坡的国家利益为上,大约就是有避嫌之疑。毕竟一个弹丸小国,整天要夹在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之间求得一线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殊不容易。
木式山墙,开有铜钱形石漏窗。
大门门额书“中翰第”,两侧及山墙顶端绘有人物墨画、山水花鸟彩画。
中翰第内部,中间天井。其实大门后开有门厅,而且两侧皆有房间,符合四合院的基本定义。
左右厢房门额分别书“桂荣”、“桐茂”,跟桂馥兰馨寓意大同小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