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读
从类比思维转为逻辑思维。
第二单元语文要素: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四上第二单元关注的中心:把思考和提问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提问。四下第二单元中要注意的:不仅要会提问,还要会解决问题。针对多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的解答方式。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要素。一方面是复习巩固学到的提问方法。另一方面侧重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复习,有新的内容。三篇精读课文都编排了一道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课后题。(图片为国培版,正式版有改动)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总结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他人。我们看,提问单元,虽然也有借助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也有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环节,但他主要是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去解决。到这个地方,它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你不光要主动提出,还要主动的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课后编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然后老师再根据解决的情况进行指导。而不是一上来就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我带着你们去解决。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查找资料,需要请教他人,不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比如,交流平台里面举的这个例子,为什么通过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故事的详细情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读课文进行解决。所以这单元的教学要注意课内外结合。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课下试着解决,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再根据情况给予指导。当然,学生在这个单元,可能还是会提出一些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好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运用学到的解决方法去试着解决。
《琥珀》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词语、句子、问题等病做好标记。本文难理解的词语举例:松脂、拂拭、晌午、琥珀、一番、飒飒地响等。
以下图片参考:郭兰(重庆市南川区隆化一小)李云勇(重庆市忠县白石镇中心小学)教学课件。
《飞向蓝天的恐龙》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着重介绍了恐龙的演化过程,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篇章布局上,是以科学家的一个惊人发现引起读者思考,再以一个假说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接着导入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事实,为人们想象恐龙演化成鸟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最后畅谈了科学家关于重现历史进程的美好愿望。
课文始终围绕着“恐龙”和“鸟类”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展开。本课的教学重点聚焦在第四自然段——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如何读懂长句子,梳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是关键。
本单元的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后题第一题也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这是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表提取信息,梳理恐龙的“演化线图”:
学生借助图表的提示能迅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读懂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几个阶段。且学生在填写演化线图时,获得了如何从说明文字提取信息的能力。且在本文课后第二题中,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学生在如此梳理、填写之后,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讲清楚恐龙的演化过程。
这篇课文有个别词语也比较难理解,如“点睛之笔、茹毛饮血、脑颅膨大、繁衍、开辟”等。可以用联系课文、补充资料介绍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文用词十分精当、准确,在模糊的时间、数量、重量等词语前都加上了表示大概意思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如第一自然段中“说到、往往想到、谈起、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这类词语体现了作者用词不重复,“似乎、大量、漫长”等词语体现出说明文用词准确。在教学时也可以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
我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采用了“提问学习单”,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许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也可以继续采用“提问单”,并加以改进。本单元的重点除了提问,还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简单地制作了一个学习单,不知是否可行)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学生在通读课文后可以大致了解纳米技术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查找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在教学本课时,也可以运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提到的“提问学习单”,如下:
在教学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回顾整理、筛选的小组问题单,重点关注多次出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对“纳米技术”的介绍,作者运用了做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来向大家介绍纳米技术,更加形象直观。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来写的,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到能体现“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语句,并结合语句,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段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阐述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纳米技术。
教学例举:
本课第2、3、4自然段思维导图:
在教学时,也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更加直观形象地介绍纳米技术,学生在后续的讲解是也可以直接参考导图,更加清楚明了地理解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后题:
本文课后第二题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一说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纳米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在回答时,如果没有事前查资料,就可以直接根据课文3、4段来进行练说。还可以在学习课文和资料的基础上,点拨学生通过衣食住行来进行发散理解:比方说衣,经纳米技术处理过的各种纺织面料制成的衣服,防油、防水且透气,还有杀菌、防辐射、防霉等效果;关于食,纳米是不能吃的,但纳米技术跟吃有关系,比方说,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做绿色化肥、绿色农药……
课后选做题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纳米技术的特点来联系生活说一说,和课后第二题有一点点的相似。
《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从古至今人们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6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第三部分(第7段),简要描绘了我国“嫦娥工程”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关注导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图表来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 |
事件 |
影像或意义 |
中国明代 |
万户尝试乘火箭上天,失败 |
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被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
1970年4月24日 |
中国人造卫星上天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
2003年10月15日 |
“神舟五号”飞船飞上太空 |
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2003年10月16日 |
飞船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 |
|
2007年10月24日 |
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
2019年1月3日 |
“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月表形貌图;与“玉兔二号”互相拍摄。 |
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
其它图表参考:
思考:飞天梦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
参考:勇于实践、科学献身、坚持不懈、众志成城、敢于奇思妙想……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它是让学生写一个自己想发明的神奇的东西,非常神奇的东西。比如“会飞的木屋”,这是把几个东西的特点拼接在一块儿。“水上行走鞋”这是改变它原有的功能,“时空穿梭机”完全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完全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东西。还有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故事新编,选一个熟悉的故事。要完成这样几个习作都需要学生具备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