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石 岭 散 记

    大石岭,与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熊峰山隔江相望。大石岭上的石板小道,奇形怪状的石头以及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十月深秋,几位文友相约去大石,去感受大石古道的厚重和底蕴,领略大石岭上独特的自然风光。
    从县城出发,上莲塘坳,过凤冈桥。凤冈桥是安仁最古老的石拱桥。《安仁县志·营建·津梁》载:“凤冈桥在县东南二里许。宋建。《隆庆志》明天顺年间(1457)知县施善修。宏治间知县贺俊重修。后圮。《万历志》知县谢之藩修,砌石墩七座,高丈余。”站在凤冈桥上,排山港从桥下流过,两岸长着些大树和小草,流水清澈滑亮,正午的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图为大石风景区天王殿)
  沿着排石公路往前走,穿过美丽的何古洞,进入宝塔坳。
  何古洞,由江水冲积而成,永乐江南来西绕,往北流去。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过的石器……阳春三月,冲积洲上油菜花开,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煞是壮观。秋天,稻谷成熟,满眼又是金灿灿的,一派丰收景象。据说这里将要打造一个满含神农元素的“稻田公园”呢。
  宝塔坳,南临永乐江,清溪书院遗址在宝塔坳山脚下。在向导尹师傅的带领下,穿过宝塔亭,路过青年歌手刘一祯的老家门口,钻进一片灌木后,来到一块菜地旁。尹师傅指着菜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清溪书院遗址,当地人也称周公祠。
  周公,即周文忠公周必大。“必大字子充,江西庐陵人。布衣时,游学安仁,读书于邑城南之清溪,东之玉峰,后举进士,孝宗朝入相,封益国公。建清溪玉峰两书院。因名玉峰之里曰益相。”(《安仁县志·外纪·游寓》) 。
  周公祠的前身为宝塔寺,据《安仁县志·外纪·寺覌》:“宝塔寺,元至元间建,明嘉靖十一年废为四忠祠(祀唐将南齐云、雷万春、宋丞相周必大、邑人陈亿孙),嘉靖二十二年改为清溪书院,教谕闵文振以南雷二将宜阳有庙厅,民自奉。又徙陈亿孙于乡贤祠。将四忠祠改为清溪书院,专祀周必大,今其祠犹存。后书院久废,改建为益公祠。”
  站在清溪书院遗址上久久不语,曾几何时,名噪一时、风光一时的教育圣地,如今是一片废墟。菜畦里菜苗儿生长茂盛,似乎还能证明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废墟前有一口七八亩大的水塘,当地人叫做“忠心”塘,也许这也在说明“四忠祠”曾经供奉过忠义之将相。
  唏嘘良久,在菜地里找寻了半天,总想在废墟里找到一点有价值的文物来。
  尹师傅象是猜到了我们的心思,赶忙说:“前几年在地里发现了一块汉白玉碑,校长说是宝贝,就安在中学的大门上了。”我们赶紧跑到中学门口察看,果然一块汉白玉镶嵌在校门的门柱上,上书“宋相国益国公周文忠公神位”十二大字,我们立即肃然起敬,对着神位鞠躬打拱作揖,顶礼膜拜起来。
  离开学校,到观景台。远远地看见水库大坝威武地将永乐江拦腰截住,江水直奔而来,在我们的脚下转了个九十度的弯,往西流去,形成月亮洲和月潭湖,这里就是古八景的“月潭夜色”。古人有诗云:“江静群峰影倒涵,山光水色白于蓝,问渠那得清如水,月满青山水满潭。”
  再往南走,经过大石林场,我们一直行走在熊峡之中。排石公路依山傍水,永乐江水一直陪伴着。越往里走,山势越高,山色也更秀。
  古枫树下,好客的阿姨端来了香喷喷的米酒,安男和丰清大哥是不肯放过的,非得饮它个三碗不过冈。我们则站在岸边,欣赏美丽景色。憨厚的大叔告诉我,这里叫金紫滩。江水变成了跑马水,欢快地淌过。深秋的阳光照射江面,波光闪闪,正是“满江欢唱满江红”,我们齐声惊叹:“熊峡红霞!”清代诗人吴万余赞曰:“踏遍层峦瑞气融,双尖古踞擬飞熊;谁将朱染千重碧,赢得峰街一带红。松影半穿泉石外,雁声惊过岭云中;丹霞片片晴空袅,满目余光断晚风。”
水库大坝旁。大石电站因检修而正在泄洪,水从闸口奔腾而下,发出巨大的声响,溅起的水花形成水雾,弥漫在峡谷中。
(图为大石风景区古驿道)
   在大坝口,我们离开排石公路,踏上了大石古道。
   大石岭,怪石嶙峋,或人或兽,或神奇或诡异,无不引人遐思。
   沿着古道往上爬,一群挑沙的民工正在道旁休息。我们一打听,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尽管是零零星星的,但那是来自民间百姓最直接的的声音和传说,因此更加显得真切和珍贵。
  “狮子探江”,我们顺着民工的指向,一块巨大的石头,静静地立在江边,既像是狮子探江,又像是猛狮回头。“传说神农在安仁尝遍百草,帮助百姓治百病,因误食断肠草而亡,八名随从赶忙寻求救治良药,扎起木筏,沿江寻找熊峰山的灵芝,九龙庵的冷茶,云秋山的仙草……当木筏行至大石岭时,狮子开口说话,请求将炎帝葬于大石岭上。放排公说:“哪有活龙活脉不葬却葬个死狮神?”。谁知道这竟是一道偈语,炎帝没有葬在大石,大石的狮子却再也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独守江边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你们看,那不是神农吗?。”我们转过身,抬起头,朝着民工手指的方向往望去,只见一块巨石挺立在峭壁上。“那头,那肩膀,那背篓,哪一点不像是神农在背着采药背篓!”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感谢上天赐给安仁的神像。神农虽葬于茶乡之尾,却始终不忘他终老之地。
  离神农石像不远,一块石头吸引了我们,那是母亲背着孩子朝着江水张望,是叫“望夫石”,还是叫“母子望呢?抑或是村妇因受到神农的恩赐,感激神农,挂念神农而跑到江边盼望神农康复归呢!
  在母子盼归的正前方,一堆巨石成褶皱-断层.状排列,好像拱门。那就是传说中的“九龙洞”,分上中下三洞。中洞出茶米盐油,各取所需;下洞通衡东草市,涝时排洪;上洞里面有九道门,可以借桌子凳子、金碗金筷,后来因有人贪心,借碗筷不还,洞门就永远关闭了。
民工们挑着沙子走了,把许多的想象留给我们。
(图为大石风景区一角)
  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着大石水库的美景,不知不觉来到天王殿。门柱有联“大千世界,不二袛园”。清代嘉庆年间,谢贞女谢新秀立志不嫁,建寺庙于此,皈依佛门,修行布道。
  在天王殿对岸,怪石嵯峨,望之如关帝侧面坐像,须眉手足逼真,人称“关帝圣像”。
  拐一个弯,登上几级石板小路,看见一堆巨石斜卧,古人称作“巨人迹石”。五指宛然,膝痕大如盆,现布衣纹,俗传有巨人自溪西跨溪东,跪石上而遗其迹。从对岸看,好像披着铠甲的将军,威武凛然,我们又叫它为将军石。将军石右侧临江,脚下是峭壁深潭,站在石上,江水和远山尽收眼底。
  转过将军石朝左走,我们开始下坡,路面上铺满了青石板。十字路口有古路碑,上刻“将军箭”,两边刻着“左走冲内,右通界首”小字。据说此处原是乱石岗,明成化年间甫阳何贤浤凿石开道。明万历志载:“何贤浤,好行善事。邑之大石岭,峭壁临江,行旅必募舟绕崖下乃能过。浤凿石开道,至今便之。其子克谟,赈饥济困不少吝。奉例授冠带,艰于嗣,行善益力,梦老人告曰:尔本无子,今以阴骘有子矣,果生子”。前巡抚刘秦祭炎陵经过其地,寻厥由来,心甚嘉之,凡巨细军务永免。乾隆年间郡守李拔过其地,嘉其行,题“仁者寿”镌诸石,字大尺五寸许。
  石板路依然是石板路,几百年来,青青的石板静静地铺在路面上,恪尽职守,默默无闻。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仁者寿”三大字。
  走下石板路,进入到村庄。村子里,我们见到了年逾古稀的谢丁山老师。谢老师精神矍铄,古文功底十分深厚,记忆力好得惊人。有关大石的故事传说是张口即来,了如指掌。
  谈起大石古道,谢老给我们背起了《大石古道石碑记》:“大石危岭,高耸云天,扼交通之要道,上通吴越,下逮衡湘。先贤辟羊肠为大道,转雁齿成康庄,吾等近居此地,见道之衰颓,心忧之久……”
  他还告诉我们,“圣帝有三兄弟,老大在南岳,老二在广东,老三在大石。”
  “大石岭下有钟鼓潭:钟鼓石,钟鼓潭,仙乐响,钟鼓鸣”。
  说到大石的风景,谢老像唱歌似的“前有将军捧玉印,后有钟鼓闹沉沉;左边将军骑烈马,右有美女晒牙床。“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如诉家珍。
  谢老师带我们找石碑,寻石刻,还把我们带到了娘娘石下。说:“娘娘石灵着呢。小孩记名,升学许愿,灵验神奇。”
  之后又给我们讲有关大石岭的稀奇古怪的事:什么“大石岭上骂老爷”啦;什么“定潭鱼,船谷长;鱼上滩,水汪汪”啦等等。
  大石岭,大石多,古树怪,传说也多。据《安仁县志·拾遗·物产》“大石岭距城十里,樵采者多,今其山已童。闻昔茂林阴翳,古木多不可名,曾有一树,自神毙于山中,土人竟取其枝叶作薪,尚余其干,召木工锯为板,先从中心分锯为两片,见木纹如绘,法冠袍笏,俨然世所塑三官形象者,锯者惧而止,土人亦不敢取用,一夕大雷雨焚之……”
不觉之间,夜幕降临,谢老师的故事还无穷无尽,谈兴也意欲未尽。
大石岭,怪石峥嵘,各具形态;古道弯弯,曲径通幽。永乐江,清波荡漾,犹如绿色丝带飘在熊峰山和大石岭的山脚,山衬着水,水映着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作者:李 琼 林

http://www.赶分社.cn/snwh/snwenhua/rzar/slzar/2017-10-12/64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