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一:老公出轨,感谢你终于给了我离开的理由|故事
文/润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夜里住在海棠湾。海棠湾还没有完全开发,人工斧凿的痕迹还不那么浓重,密密的椰林基本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情,这样的海湾看日出不错。盛夏,海边的黎明来得格外早,五点左右起来,到阳台上看日出。风带着咸腥味,从海上吹过来,好爽快。借着风力,散开的头发向后飞起来,晾在阳台的衣裙,也如旗帜招展,但吹了一晚上,还是潮乎乎的,没法穿。越过满院子黑樾樾的椰树顶,远处的正前方,一条宽宽长长、红黄相间的云带,布在海天之间,周边的天却是暗暗的灰蓝色,海也是深深的灰蓝色,太阳要出来了……
周围很安静,除了岸边沙滩上潮水哗、哗地涌动声,再没有其他任何声响。我目不转睛地望着海平线,手里拿着相机,预备要随时拍照。天际间红黄的光晕扩展开来,灰蓝色渐渐退去,红黄光晕的范围越来越大,周围的天明亮起来,太阳露出了小半个头。咦,我目光并未移开,太阳是如何出来的?我说不上来。天色越发亮了,太阳大半个脸浮在海平线上,一道橘红色云霞把海天连在一起,太阳正前方的海面上闪着浅橘色波光,周边的海面却泛着深蓝色丝缎般的光泽。
一转眼,太阳完全出来了,圆圆大大,悬在海面上,通红的霞光绚烂无比,但外围的天色反而显得暗了,深蓝的天上布着一片片淡紫灰色的云朵,冷暖色调层次分明。视野中,云霞、大海、天空,右前方一座隐隐约约的小岛,没有多余的景物,画面辽阔壮美。太阳升起来了,但实际上,肉眼完全捕捉不到太阳是如何运动上升的。古人云“日月冉冉”,是对时光流逝地感受,是一种情绪的流动。“冉冉”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节奏,韵律,诗意,哲思,四美俱全。今人再也想不出比“日月冉冉”更好的词句,于是,便生出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冉冉”描述地就是“升起”的一种动态,复加“升起”,重复累赘,意境尽失。
也有人想出新意,或者要显得活泼有力量,便有了简单粗暴的太阳“一纵一纵,跳出海面”,或“蹦出海面”,太阳是兔子?遇着有山,太阳就变成老妪笨拙地“爬上山头”。特别是写给孩子看的更得如此这般的拟人化,仿佛这样才能激发出孩子的想象力。有一个孩子就课文中“阳光跳到我的桌面上”,在课堂上发出疑问:“太阳没有脚,怎么跳?写得就不对。”事实上,我们的肉眼常常无法扑捉到事物细微地变化,科学家要借助精密仪器、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作家往往要靠敏感的神经去感知,辅之于想象,借助文字之力加以描述,使之形象而生动,但这又有个度和方法的问题。“海上生明月”,明白如画,五个字写完了;而类似“刹那火轮乘浪起,风翻揉碎满怀金。”“乍出轻烧天一半,旋行怒射热千芒。”这种写海上日出的句子,看着大气磅礴,实际是缺乏底气的撒鸡血。所以,当我们无法找到恰当的词句,不如说老实话,给读者留出天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光顾了看,生怕漏了一个细节,一个光景,完全忘了拍照,真是顾此失彼。索性等太阳高起来,挂在东天上,这时候暗色的云完全退去,镜头里,火红的太阳,湛蓝的海,碧蓝的天,安宁平静,一切都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