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拥有完美的婚姻,请先成为完整的自己

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01.婚姻从不是唯一的避风港

这是一个结了三次婚,又离了三次婚的女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作家特雷西·麦克米伦,她在TED的演讲舞台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三次婚姻。
她的失败婚姻,其实跟童年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麦克米伦很小的时候,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母亲嗜酒成性,父亲又进了监狱。
9岁前,她在24个不同的家庭里“寄宿”过。
经历了那样不幸的童年,她长大后,对自己定下的唯一目标:再也不要被撇下了。
她选择的方式就是“嫁人”,因为她一直觉得:她并不是完整的,除非有人能够爱她!
所以谈恋爱也好,结婚也罢,似乎都成为了她消除那种感觉的一种方式。
第一次结婚时,她嫁给17岁遇到的那个男孩,两年后他们就结了婚。
当时她就觉得“我有家了” “我有归属了”。
可她没想到,第一段婚姻在第五年结束了。
十年后,她跟另一个男人结了婚,但是这段婚姻也仅仅持续了四年。
又过去了八年,在她40岁的时候,她又结婚了。
当时她坚信自己:“这次的感觉,对了!”
但很快她就发现,跟自己结婚的那个男人背着她出轨了。
“婚姻”不仅没有消除她童年时的缺失感,反而让她开始怀疑了自己。
但也就是在第三段婚姻结束后,她终于清醒了:
完美的婚姻,前提是要有完整的自己。
正如她在演讲中说得那样:
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别人,实际上这样永远也不能感觉完整,直到学会爱自己。
而当你与自己结婚时,你会以这种全新的方式去爱,你会开始能够爱其他人,爱当下的他们,真实的他们,以你爱自己的方式去爱。

02.爱当下的自己

麦克米伦在演讲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爱当下的自己,才是达自己想要目的的唯一途径。
以前她总期待着自己能从别人身上获得安全感,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方的感受。
在第三次婚姻草草地结束后,她终于明白了:
只有爱当下的自己,才能收获最终的幸福。
明白这点后,当她再去跟别人约会,她关注的就不再是对方喜不喜欢她。
而是当对方在她身边的时候,她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
在约会的过程中,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努力让别人喜欢她,而是忠于她自己。
如今在她看来,另一个人的出现无非就是:
我和我自己的关系中,多了一个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用通过结婚来获得缺乏的安全感,也不是非要听到那句“能不能嫁给我?”
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当下的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活在别人的背影下。
活在当下,爱在当下,我们的人生才不会为逝去的过去而悲伤,为飘渺的未来而担忧。
没有人不喜欢那个在人前光鲜亮丽的自己,因为当我们向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时,那一刻的内心是无比满足的。
然而大多数人都只会在情况好的时候爱自己,当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但凡事都有AB两面,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黑暗的时候。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如果主人公莉斯跟其他社会的底层人一样破罐子破摔,最后也就不会有她迈着自信的脚步踏入哈佛学堂的故事。
人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好,即使在极其糟糕的情况下仍然拥抱自己。
“完整的自己”就是坦然接受自己有好有坏的两面,因为当你学会了在逆境中爱自己时,也就明白了拥抱这个世界的方式。

03. 原谅自己所有的错误

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非常严苛,纵使做成了一百件事情,却仍然只会盯着没有做好的那一件事情。
不肯原谅自己犯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缺陷”,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敢说自己一定不会犯错。
很多时候错误不是真正的失败,只要你从中得到了教训,学会了成长。
谈恋爱你被男朋友“甩了”,你伤心欲绝,觉得肯定是自己还不够好。
其实,分手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优秀。
相反,你能从这次失败的恋爱经历中认清,什么样的人更适合自己,这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成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哲人说过:成长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学会一件事——原谅自己,然后与自己和解。
人人都希望有一段完美的婚姻,但却忽略了:
婚姻不是两个独立的人,为了在一起而“牺牲”自己成全对方。
更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搭伙过日子。
好的婚姻的前提是,在遇到你之后,我仍然可以像个小公主一样保留自己的脾气和秉性;
而你也可以像个大男孩一样,在篮球场上尽情玩耍。
我们在一起了,但我们又都是完整的那个自己!
作者简介:陈小星,自由撰稿人,只写有营养的文章。左手写作,右手奶瓶的90后奶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