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八十四首《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古风泊客一席谈】

  绝句二首(其二)

     【中唐·杜甫·五言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拼音版:

jiāng bì niǎo yú bái,shān qīng huā yù rán。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jīn chūn kàn yòu guò,hé rì shì guī nián。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作品介绍]

《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注释]

⑴鸟:指江鸥。
⑵花欲燃:花红似火。

  [译文]

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壹/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文学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第二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名家点评

其二

唐·皎然《诗式》:因江碧而觉之逾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此十字中有多少层次,可悟炼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鸟,感物思归,一种神理,已跃然于纸上。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江山、花鸟、着眼易过,身在他乡,归莫有期,则所触皆成悲思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次章言春过可忧。杜诗如:“江碧鸟逾白······何日是归年。”此即双起单结体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此则对景出情。

清·杨伦《杜诗镜铨》:佳句(“江碧”句)。

佚名

赏析

贰/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一说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因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混乱及对朝政的失望而入蜀谋生,他的内心仍急切地期待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希望早日回到中原。宝应二年 (763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然而随即出现吐蕃大举入侵,于该年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的非常事变,社会混乱仍在继续。杜甫在担忧、焦虑、期待和失望中度日,心情是相当沉郁的。此诗因景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归回中原的情衷。
首两句状景,通过色彩互相衬托,充分突出景物光色的鲜丽,使描写对象十分醒目。江水“碧”,山色“青”,在诗里作为一种背景,构成景物摹绘的底色。翱翔的水鸟在江河碧波的反衬下,更显得羽毛洁白莹亮;怒放的山花得到青翠的峰峦映照,更显得红明艳丽,如火吐焰。“因江碧而觉鸟之愈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诗人正是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摹状景物的色彩效果,突出视觉倾向。
这种烘衬法在古诗创作中受到广泛地应用。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为烘衬法诉之于听觉的著名例子。诉之于视觉的例子似乎更多一些。王维《早朝》:“柳暗百花明。”此处“暗”、“明”,与杜甫《绝句》中的“燃”字一样,均状植物色彩。杜甫常利用律诗对偶的特点,来突出景物色彩的对比性。《花底》:“紫萼扶千蕊,莫须照万花。”每一句中有色彩对比,前后二句又形成色彩错杂,十字写出了花色的丰富性。《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借浓云的墨黑,衬灯火的明亮。《雨》:“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以 “黑”和“明”的对照,写出了西南地区此晴彼雨,乍阴乍晴秋霖季节的特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在色彩的烘衬中显出绘景的层次性,朱宝莹对此作了细入的解绎。近体诗由于体制短小,语言尤其讲究精炼。诗人往往注重炼句,使诗句于精严中见蕴义的丰富和构词创意的新巧。张谦宜《絸斋诗谈》说:炼句“必须文从理顺之中,有说旧翻新之巧。意不尽于句中,景已溢于兴外。刻苦却不扭捏,平易却不肤浅。初仍作意,久洊自然。务使五七字内,线穿铁铸,一字摇撼不动、增减不得为度。”赵翼:“抑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瓯北诗话》卷六)说明炼意是炼句的主轴,语言精炼、新巧、自然,皆应当围绕诗意的精深化来进行。增加诗意的层次性无疑是炼意的重要一环。朱宝莹提示人们从《绝句》首二句 “悟炼句之法”,即以为其诗意的层次性具有示范意义。在精炼简短的诗句中包蕴多重层次,这是杜诗艺术特色之一。《赠韦赞善别》:“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吴乔评析说:“病中送别,是两层不堪,而又不得归,其情何如?”(《围炉诗话》卷二)《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吴乔认为同前二语一样,“亦有三层苦境苦情。”(《围炉诗话》卷二)《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评道:“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偶又精确。” (《鹤林玉露》卷十一)都说明杜甫炼句而注重突出诗意层次的丰富性。《绝句》首二句虽为状景,而在含蕴的层次性上,与以上诸句并无二致。杜诗可供人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上述炼句的特点也是其中之一。
佚名

赏析

叁/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惟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佚名
赏析

肆/

这首诗是一首对起散结的即景生情之作。

前一联对句写景。诗句描摹的对象是江、鸟、山、花四种景物,而这四种景物是以碧、白、青、红四种颜色进入诗人的眼底、笔下的。任何景物都赖颜色而呈现。景物,或称景色,也称物色;如果就人的视觉来看色与景、与物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色,也就没有景、没有物。那么,当诗人“写气图貌”、“随物以宛转”(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语)之际,既然景物给他的印象首先是颜色,为忠实于视觉,写江自要写江之碧、写鸟自要写鸟之白、写山自要写山之青、写花自要写花之红了。

当然,这两句诗所写,既忠实于视觉,忠实于自然,又不是自然的简单翻版,而是其艺术再现,因而在选色、设色上又自有其艺术匠心。就诗艺而言,可以拈出的有两点:一是颜色的配合;二是颜色的衬托。在颜色的配合方面,首句诗中以碧、白两色相配,色调淡雅悦人,正与那一鸟飞江上、意象清远的境界相洽浃;次句以青、红两色组合,色调秾艳夺目,正与那一山花斗妍、春意盈溢的景象相表里。这里,全赖颜色的点染来显示景物的形象、增添诗句的美感,而不同颜色的配合,则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托出了不同的诗境。在颜色的衬托方面,首句是以江之碧来衬托鸟之白;次句是以山之青来衬托花之红。这两句摄取的本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画面:当俯视在碧绿的江面上飞翔的水鸟时,自会觉得它们白得特别醒目;当远望在青翠的山脚下盛开的花树时,自会觉得它们红得格外鲜明。许多诗人都从大自然观察到这一点,如杨万里《晴后再雪四首》之四“八盘岭上雪偏清,万斛琼尘一并倾,空里仰看都不见,碧山映得却分明”,又《郡圃上巳》诗“映出一川桃李好,只消外面矮青山”,以及郑谷《旅寓洛南村舍》诗“月黑见梨花”等等,也明白点出主体颜色要靠背景颜色的衬托。此外,还有一点可附带一提,即诗人点染颜色有时采暗示手法,借助另一人所熟知之物使人联想所写景物的颜色,如“山青”句中以“欲然”写花色,就是以火之燃烧暗示花之红艳。

后一联散句由景入情,由描摹眼前景转而抒发心中情。这首诗作于成都,时为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距安史之乱爆发已十年。诗人自肃宗乾元元年(758)最后一次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一直在西南过着流离漂泊的生活,无时不想东归。诗的后两句正表达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两句写的是今时之情,而字里行间也写到过去和未来。“今春看又过”句中的一个“又”字把感时之情追溯到过去,说明其留滞异乡期间,年年因春来春去而生感,今春不过是又一次感慨系之。“何日是归年”句中的“何日”两字把思归之情下推到未来,其中既含失望,又抱希望,总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有一天能实现东归之愿。

从这后两句诗再回过来看前两句诗,才知诗人之精心设色、刻意渲染,把外界的景物描绘得那样美好,只是反衬其内心的痛苦,是以前两句反跌出后两句。这正如王夫之在《诗译》中所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佚名

《绝句二首(其二)》   [中唐·杜甫·五绝]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鸟:指江鸥。花欲燃:花红似火。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绝句二首(其二)》,是这组五言绝句诗中的第二首。此诗写于严武重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后邀大诗人回成都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大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终于重新回到成都草堂时。即广德二年(764)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鸟:指江鸥。花欲燃:花红似火。
“碧”、“白”;“青”、“燃”。以江碧衬鸟的白,以山青衬花的红。运用衬托手法,颜色互为竞丽。一幅清新春爽图。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春景虽美,然归途遥遥。眼前春景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感伤之情。
《绝句二首(其二)》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组诗当中的第二首五言绝句诗。全诗以乐景写哀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有家不能归的愁苦之情。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