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九军团长征,从长汀开始出发……

八十七年前

红九军团奉命

在长汀县松毛岭下的钟屋村(现中复村)

率先实施战略大转移

从而迈出了举世闻名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

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

如今,那块刻有“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的石碑,依旧静静地竖立在该村观寿公祠前。石碑上饱经风雨侵蚀的斑驳,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

苏区东大门战云密布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由于途中遭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战事连连失利,红四军作出了向闽西进军的决定。

红军第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示意图

3月11日,红四军从瑞金壬田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首次入闽,一举消灭了盘踞在汀州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2000余人,击毙了旅长郭凤鸣。随后,乘胜解放了汀州城和周围农村。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接连失利,根据地日趋缩小。
1934年秋,国民党东路军企图一举攻克苏区东大门的最后屏障松毛岭。敌人越过松毛岭便可长驱直入,直通汀州城,直接威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

红九军团司令部暨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观寿公祠

生死存亡之际,红军屯重兵于钟屋村一线严阵以待。顿时,苏区东大门战云密布。

 为掩护大部队转移

七天七夜血战松毛岭

在闽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特别是松毛岭战役期间,兵力严重不足,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了扩大百万红军的号召。

场景复原当年红军桥征兵处

苏区人民为配合红军粉碎国民党军进攻,一切为着前线的胜利,全力以赴支前扩红,舍生忘死与红军将士一道并肩作战,谱写了一首苏区军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壮丽诗篇。

《红星报》刊登《温坊战斗的胜利》

虽然,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协同作战取得温坊战斗的胜利,但依然无法扭转红军被动的局面。

红一军团奉命回师增援兴国后,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以及闽西苏区地方武装在松毛岭上,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东路军,展开了七天七夜的空前血战。
“是役双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七天七夜血战松毛岭

<<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
此役,红军以伤亡6000多人的代价,粉碎了敌人企图全歼中央主力红军的阴谋,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挥泪告别苏区群众

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1934年9月29日的《红色中华》,刊登了张闻天的署名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透露出红军即将转移的信息。
《红色中华》刊登《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9月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前的大草坪上召开告别苏区群众大会。

“红军马上要转移,去执行新的任务。”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充满信心,坚定地对群众说:“乡亲们不要担心,红军还要打回来的!”

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的红军战士们,还来不及掩埋牺牲在松毛岭上的战友,便要率先开始战略大转移,踏上漫漫长征路

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前开始战略大转移
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九团随直属队为一路,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前往汀州城。七、八两团因重新参战,推迟一天出发,仍由钟屋村经河田到汀州城。

10月7日,红九军团作战部队全部抵达汀州城,补充给养。8日傍晚,全军从汀州城开始西移……

位于长汀县中复村的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

与此同时,奉命留守的红军和游击队节节阻击,有效地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并浴血坚持,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而那些未能参加长征的人,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精神远征。

▲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不幸被捕。同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临行之前拍下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于长汀县罗汉岭从容就义。

▼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的一处山头遇敌围堵。59岁的他只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践行了他的誓言:“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奇迹,书写了举世无双的长征史诗,造就了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党员干部在中复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苏区人民

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永远继承和弘扬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作为

再谱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供稿|龙岩市纪委监委、长汀县纪委监委
文字|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长汀人民革命史》
图片|长汀县委宣传部、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丘淞、谢建南、戴琴燕
编辑|俞朦
审核|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