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博导邱振中:写楷书影响进步,这种观点不堪一驳
当代很多书法家师从学习唐楷起步并取得进步的,但是近些年忽然有些人开始指责唐楷,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有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先生。
邱振中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最早一批的书法专业硕士生,现在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书法家,而且他在书法理论研究上也成果丰硕。他认为,草书重在使转,不重提按,而唐代楷书提按的笔法太多,所以写唐楷会妨碍书写草书。
他的说法有道理吗?
当然不会,唐楷虽属于静态书体,但它有非常好的转换功能。我们以颜真卿为例子,他本人在写楷书的同时,也擅长行书,《争座位帖》赢得北宋书法家们的赞赏,《祭侄文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也擅长草书,从《裴将军诗帖》《刘中使帖》中的部分草字和南宋留元刚编辑的《忠义堂帖》中的《修书帖》《广平帖》《文殊帖》《江外帖》等可见一斑。
当代人提到颜真卿,第一反应是他的楷书堪称“模范”,其实他的行书、草书丝毫不弱,只是由于楷书寄托于碑版更容易被千载之后的我们看到而已。
师从颜真卿的书家,没有被颜楷败坏或阻碍。离唐代较近的宋代,“宋四家”在基础阶段个个学过颜楷,他们中有的人在知名之后趣味转换、不再喜爱字字矜持端庄的颜楷,甚至批判颜楷,但是抹杀不掉颜体对他们的造就之恩。
明代书家无论是董其昌、张瑞图,还是入清的王铎、傅山,个个掌握颜楷技法。清代的钱沣和何绍基,他们只是将颜楷的某个方面加以放大、改造,就在楷书方面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当然也不会。写不好草书的,首先要怪自己心迷手拙,而不是怪其他书体阻碍。将历史上草书表现优异的书家查考一番就会发现,其中兼善楷书的占有很大比例。张芝时代太过遥远,我们不清楚当时状况,但王羲之、王献之、张旭等的楷书,可都是极为成熟的。
至于唐代时擅长草书的怀素、高闲、孙过庭等,我们也不清楚他们的楷书状况。但这些不清楚的状况,是因为年代久远、作品遗存有限,并不一定他们就写不好楷书。
在唐代楷书兴旺之后,照样出现了众多草书名家,他们很多是学过唐楷的,并没有因此而草书溃败。宋代的黄庭坚、赵佶,元代的鲜于枢,明代的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清代的王铎、八大山人、傅山,当代的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个个在楷书上具有扎实的功夫。
列举出这些书法家,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楷书可以成为独立的表现对象,也可以作为敲门砖和垫脚石。这些书法家成功之后大多不再大量创作楷书,但其成功是离不开楷书支撑的。
邱振中先生所说的楷书提按笔法影响草书,或许只是对着印刷图片所作的猜测。写小字和写大字有着不一样的用笔法,写小字无论是何体,都不需过度使用提按,可写大字的时候,不要说楷书或者行书、草书、隶书,就是由笔笔相似的篆书,也不得不加入一些提按,否则长达数寸的笔毫根本无法实现自由、灵活、连续、均衡的运行。
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难道翻翻书页就能率尔操觚、发为高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