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思考:《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

课文解读:

1.文体特点。《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描写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来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了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有反刍现象。

2.文化底蕴。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内容充满童趣,语言活泼,可读性强。故事中的红头和青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红头不小心被牛吃到了肚子里,青头不顾自己的安危,给了红头精神上的鼓励。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又见到了光明。

3.语言表达。文章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能够吸引学生一口气把课文读完,对青头和红头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了红头的害怕、焦急、悲伤、感动,也体现了青头的热心、冷静、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小蟋蟀历险记。

教学举例:“说路线图”

1.借助结构图,科学知识直观化。

(1)生上台标一标牛的四个位,其他学生拿出学习单标序号。

(2)说一说牛的四个胃分别有什么功能?

(牛的前三个胃是用来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是管消化的。)

(3)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遇险  脱险

2.依托路线图,语言思维同发展。

(1)借助学习单,将旅行路线画出来。

师:从遇险到脱险,红头的这次旅行可真惊险啊! 它从牛肚子里出来后想告诉其他小伙伴 自己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你能帮帮它吗?拿出学习单, 来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用线条加箭头的方式表明方向和顺序。

(2)依托路线图,将地点变化说清楚。

注意:讲清楚旅行地点的变化、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3)用上动词,将旅行过程说准确。

师:红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动作的词。 (将相关动词以词卡的形式随意贴在黑板上)红头怎么从草堆来到牛嘴里?作者用了哪一个词?

讲解“卷”和“吞”。

把动词板贴至相应的位置上,并用上动词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3.提出新任务,语言表达再实践。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牛的消化特点,能够清楚、准确地介绍红头的旅行路线,品读了 红头、青头的对话,感受到了它们深厚的友谊,收获可真不小! 回家后,请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 爸爸妈妈听,再让他们给你打个分,得到高分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最终产生的“故事大王”将有机会给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讲这个故事呢。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设计以下细节:印发学习单,每个学生都在牛的消化系统图上标一标四个胃的位置;借助消化系统图,每个学生都用线条加箭头的方式画出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文结合,每个学生都在相应环节标上准确的动词;借助路线图,每个学生都用上准确的动词,有序地介绍红头的旅行路线;课后讲述,每个学生都要讲给父母听,并请父母打分。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全员参与,自己亲历学习活动之后,再倾听同学的表达,这时候的收获和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