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文房四宝之笔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以四者在中国古代乃为学之所资,不可须臾而缺也,文房四宝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工具,也是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蔡邕曾这样赞颂毛笔:“上刚下柔,乾坤位也;新故代谢,四时次也;圆和正直,规矩极也;玄首黄管,天地色也。”作为一种深具中国特色的书写工具,毛笔不仅记载流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还进一步演变成书法和绘画工具,成为东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符号。
晋张华《博物志》上有蒙恬造笔的传说,但蒙恬应该是改进了当时的制笔方法,其实早在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上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用笔痕迹,甲骨文上留下来的“毛笔字”则证明早在商代,毛笔就已经开始作为书写工具了。
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毛笔
目前最早的毛笔实物发现于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中,该毛笔笔杆竹制,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毫捆扎在笔杆的一端,细线缠紧并涂漆加固,笔头为兔毫,长2.5厘米。结合同时期其他出土的毛笔,可知战国时期的毛笔多放置于一尺见长的竹制笔筒之中。
汉居延笔
1931年在古居延发现西汉毛笔一支,笔杆为四片木条裹成圆柱形,径0.6厘米,一端挖出空腔填以笔头,线缠漆固,另一端较细并束以尖头木帽,仍为硬毫。
秦汉时期有“刀笔吏”之称,因当时主要还是在简牍上书写,故在书写工具上是刀、笔并用,写错则用书刀削去,官吏为使用方便,或将笔的上端削尖,不用时可以插在发束和冠帽上,称为簪笔,因其兼具美观实用,后演变为服饰之一种,在历史上曾长期流传。
战国削刀
从东汉晚期,随着纸张的普及,制笔技术也趋于成熟完善,唐代至北宋,宣笔天下闻名,日本奈良至今收藏有唐代毛笔,宣城陈氏和诸葛氏皆世为造笔名家,北宋诸葛高更以所制散卓笔闻名,标志着无心笔工艺的成熟。南宋时期,宣笔因战乱衰落,湖笔兴起,制笔名家辈出,代不乏人,覃及千载,至今尤盛。
日本奈良所收藏唐笔
制作笔头的笔毫原料来源众多,最主要的为羊毫、兔毫和狼毫,羊毫为软毫,兔毫为硬毫,其脊背尤佳者为紫毫,狼毫为黄鼠狼之毫,亦为硬毫,由不同毫配制而成的则称为兼毫。明清以前纯羊毫较少,盛行硬笔,清以后因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等人的提倡,羊毫开始盛行。
好的毛笔要符合“尖、齐、圆、健”的标准,即笔毫收拢时要如锥尖,笔毫散开时要整齐,蘸墨后笔头要浑圆,书写时笔头要富有弹性。
新笔使用前需要用冷水将笔头泡开,称为发笔,每次使用后要清洗干净,自然阴干,保养得当,可以延长毛笔的使用寿命。初习书法可选用硬毫,因为便于掌握,熟练之后,控制力增强,可选用软毫长锋以增强书法丰富的表现力。
参考书目:齐儆《中国的文房四宝》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