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大雅·江汉》/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55期)

天语说:

这首诗歌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祭祀所用,旨在告诉自己的祖先,神灵有知,保佑后人从而达成心愿。从根源上讲,仍是祭祀文化的表现。

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

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说:“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虽不无溢美,但也确实看到了此诗的特色。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周朝到了周厉王时期,为了加强周王室的控制力,听从荣夷公建议把山川湖泊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触动了寻常百姓的利益,导致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天子,使得周王室的威严尽失,天下出现没有天子的局面,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是上天派下来管理老百姓的,却出现了天子之位空缺十四年的情况,让这一神话彻底被打破了,天子的管理威严大大受损。召公救回太子姬静(周宣王)国人得知,围攻召公府地,于是召公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召公、周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 ,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而后周宣王即位,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下降了,很多有实力的诸侯开始不朝拜天子,不遵从天子号令了,楚国熊渠更是封子为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了,所以周宣王即位之初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周王朝到了周宣王的时候,国家实力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了,周厉王遗留的改革问题日益变大,朝中势力混乱,周边强敌环绕,大有入侵中原之意,周宣王即位的时候可谓是内忧外患,但是周宣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周宣王任用贤臣,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对外用兵抵御蛮夷,收复被蛮夷部落占领的土地,是的周王朝的领土变大了,周王室的权威慢慢又涨起来了,诸侯们开始重新朝拜周王室了,连楚君熊渠都灰溜溜的取消了儿子的王位,重新臣服于周王室。

周宣王任用秦庄公攻打犬戎,派七千军队帮助秦人攻打犬戎,平定了犬戎之乱,而后周宣王又御驾亲征带西六师和殷八师征讨淮夷,兵锋所指淮夷屈服,向周王室称臣,后来周宣王又讨伐楚国,调用军队三万六千人攻打楚国,一举打击了楚君嚣张的气焰,让傲慢的楚国重新臣服于周王室,经过一系列的征伐战争,周王室的声望重新建立起来了,周王室出行了中兴的局面。

周宣王后期的时候,性情有所变化,喜欢独断专行,不听大臣们的忠言,干涉诸侯国内政,以周天子的身份改变鲁国国君的继承人,破坏了祖宗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鲁国内乱不止,其他诸侯国的王子们也开始有了篡立之心,为今后天下动乱埋下了伏笔。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大雅 江汉》此诗,以赞颂天子之英明其祖召康公之德,并刻于铜簋之上以纪其功事。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大雅·江汉》这首诗。

原文:    大雅·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①大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大雅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②江汉:长江与汉水。

③浮浮:水流盛长的样子。

④武夫:指召虎率领的出征淮夷的将士。滔滔:顺流而下的样子。

⑤匪:同"非"。不是

⑥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求:通"纠",诛求,讨伐。

⑦旟(yú):画有鸟隼的旗帜。

⑧舒:徐,缓缓前行。

⑨铺:停止,驻扎。

⑩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

⑪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

⑫庶:庶几。

⑬载:则。

⑭浒(hǔ):水边。

⑮式:发语词。辟:开辟。

⑯彻:治。疆土:国土。

⑰疚(jiù):病,害。棘:"急"的假借。

⑱极:准则。

⑲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⑳旬:"巡"的假借。

㉑召(shào)公:文王之子召康公,封于召,是召穆公(召穆公就是召虎)的太祖。维:是。翰:桢斡。

㉒予小子:宣王自称。

㉓似:"嗣"的假借,意为继承。

㉔肇敏:图谋。戎:大。公:通"功",事。

㉕用:以。锡:赐。祉(zhǐ):福禄。

㉖厘:"赉(lài)"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㉗秬(jù):黑黍,黑色的小米。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

㉘文人:有文德的人。

㉙周:岐周,周人发祥地。

㉚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㉛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

㉜对:报答。扬:颂扬。体: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

㉝考:"簋(guǐ)"的假借,一种古铜制食器。一说成,成辞,颂词。

㉞万寿:犹"万年"。

㉟明明:勉勉,勤勉。

㊱令闻:美好的声誉。

㊲矢:"施"的假借,施行。

㊳洽:和洽,协和。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

长江汉水滚滚向前,出征将士们意气风发。

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

前路兵车已经出动,树起彩旗迎风飘扬。

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

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

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

"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

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

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

"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

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

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

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

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

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

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

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天语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召穆公召虎赞美周宣王的诗歌。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虎率军征之。召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全诗六章,每章只换两个字。重章叠句,反复诉说着一个意思。是《诗经》特有的一种形式。

首章讲了周宣王亲征出兵平淮的开始。“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诗的开篇,扑面而来的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江之水和雄武精壮的军队战士,江涛人流,互相映衬,蔚为壮观。水光带着士兵们的气势,流 利而生动。似乎未出战,已是胜券在握了。即是实景的描写又是比兴之意。可谓是精彩绝伦。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是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人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紧接着诗人又说,车马已经准备好了,旗帜也已经高举的旗帜已经张开了,透过战前的紧张准备,可以看出将帅与士兵对这场战争的热切期待。然而诗人并没有写如何战争,关于战争的描写到这里就乍然止了。诗人说宣王亲临不是游山玩水的,是要讨伐淮夷,要达到四方稳定,国家昌盛为目的,所以在此驻军。

二章紧接着诗人讲了周宣王亲征出兵平淮的情况。“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诗人继续以汹涌澎湃的大江之水雄伟强壮的将士来起兴,此诗着重在于宣扬天子的德行,故在诗中并没有战争的血腥场面,反而是将结果告诉我们。在将士努力作战中,平定四方,战事成功要上告我王(周宣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我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可见这场战争是如何的战果辉煌。前二章诗人用浮浮滔滔汤汤洸洸,回环往至,气韵流动,以江汉比士兵们的气势,诗人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来说明士兵们的气势犹如江汉一般,令人赞叹不矣,也有了必胜的决心。

三章诗人讲了出征前周天子对召虎的王命之词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虽然召虎领兵平定了淮夷,那是因为王命,是因为宣王的讨伐方略得当。在长江汉水二水的水边,周宣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周宣王叮嘱召虎:不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要急于事功,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这样才能使我大周朝领土直至南海之滨。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不以征战为主,更主要的是他在教化百姓,更能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

四章诗人讲了周天子继续勉励召虎继承祖上康公遗业。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官职权利皆是父子相承,故王命之时,大多会讲讲他们的祖先如何的忠君爱国。“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周宣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于天下,你祖召公实为国之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以江汉为诗名,以江汉起兴,从实际上说,当时宣王就驻扎在江汉,引申义周王朝大军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江汉浮浮,武夫滔滔”亦水亦人;宣王亲临不是游山玩水的,是要讨伐淮夷“匪安匪游,淮夷来求”,要达到四方稳定,国家昌盛之目的“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由于这一仗是召虎指挥的,因此诗中侧重描述宣王如何命令召虎“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召虎如何遵从周宣王的指令“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而对战役过程予以省略,以颂扬宣王作结“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五章诗人讲了淮夷已定,周王对召虎的赏赐规格之高之重。“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周天子赐召虎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周宣王告诉召虎,等回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谢恩并祝:"大周天子万年长寿!"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不骄不躁,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

六章诗人讲了召虎叩谢在子赏赐,为表感恩戴德之情将此文刻于铜簋之上以留传后世。“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细读此诗,我认为此诗是召伯虎所作。其第一章诗人自称“我”,显然为第一人称手法写成;而第三章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说到周王之命,又自称“召虎”。第四、五、六章也有“王命召虎”、“虎拜稽首”等语。一般如果自称为“我”,而同周天子联系起来则称“召虎”、“虎”,则可以肯定作者为召伯虎。此诗同传世的周代青铜器召伯虎簋上的铭文一样,都是记叙召伯虎平淮夷归来周王赏赐之事。

纵观全诗,诗人在结构上用了倒叙的手法,首章二章写了召虎奉命发兵征讨淮夷,却将周宣王的王命置于战事之后,突破了平铺直叙的模式,使得整首诗波澜起伏,此诗也成为了西周后期铭文的固定格式。再则此诗的情思,不仅局限于个人的狭窄天地,而是回旋于变易不居的历史长河之中,更注重于对现世人生的褒扬的赞叹。周人从殷商灭亡的教训中,逐渐有了天命无常的维德理论。也反映了在战争的诗中,更加强调时靡有争的文德教化,而弱化了强势暴力的血腥屠杀。同时也反映也宣王中兴时代的气势昂扬的民族精神。

这首诗歌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祭祀所用,旨在告诉自己的祖先,神灵有知,保佑后人从而达成心愿。从根源上讲,仍是祭祀文化的表现。

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说:“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虽不无溢美,但也确实看到了此诗的特色。

天语小诗:

为《大雅·江汉》而作

文:闻天语

太阳在天空凝望

呼唤着远古的英灵

汹涌澎拜的江水

走来雄壮威武的将士

他们用信仰与忠诚

谱写了浴火重生的豪壮

让生命之光

中兴之光

生生不息的信念

在历史的长河闪耀

花还在河边绽放

水还在

汹涌澎湃的流淌

而关于

那场战争的文字

却被刻在青铜器上

千年后

依然熠熠闪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