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 伊豆:王阳明,此心自有光明月
文:伊豆 / 图源:堆糖 / 主播:自在花开
“
他就是心怀兼济天下之梦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远大理想的王守仁,他是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他是五百年来大圣人
——题记。
距今年约500前,亦即1529年的那个秋天,我仿佛看见那场凄苦的秋风,吹过大片大片的芦苇,摇动着与时光别离的手臂。深陷于经年的潮湿,再没有一种阵酿可以让他尽抒胸中繁华。嘉靖七年的十月,还在广西巡抚任上的他终于卧床不起。预知自己来日无多,他强扶病体,给当朝皇帝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随后便踏上了东归的水程。
漫漫水路,孤舟归途。那晚的月亮,努力穿越厚厚的云层,四周静悄悄的,连风都被吹没了。昆虫喑哑的鸣声在摇曳的灯影里浮荡。它们忙碌了一生,累了。再也无法发出清亮的高音。它们只是呢喃,为过去的仲夏,哼唱着最后的挽歌。
老人艰难地支起身子,又一阵揪心的咳嗽,一口鲜血,从他羸弱的胸腔喷溅而出,顷刻染红船舷的月色。待缓过气来,透过竹帘的缝隙,一轮圆月终于挣扎着穿透云层,挂在清冷的天宇间,天地间顷刻披上了一片化不开的银。他翘首凝望,是追忆昔日的荣光吗?那时,你纵横捭阖、叱咤风云。
已经是江南了。
他的乌篷小船一路向东。下沅水,入洞庭,过赣江,泊舟青龙浦。
这样的江南,这样的夜。一半月光,一半渔火。回首依然动容,依然有风,依然有满园竹影,有绿色的心情和粉色的妆容。
“独夜残灯梦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此刻,他思念故乡的山水。想起故乡瑞云上的那方朗月,想起门前铺满月光的舜江水,想起一同出生入死的古交旧知。想起家中贤淑的妻子在等他,年幼的儿子在等他,绍兴嵇山书院和余姚中天阁的弟子们,在等他!
他就是心怀兼济天下之梦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远大理想的王守仁,他是王阳明,他是五百年来大圣人!
出生教育世家,状元名门的王阳明,幼名云,后改守仁。五岁开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少年王阳明聪慧敏达,志存高远。十一岁便有了“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的雄心,注定了他后来非凡的一生。读书之余,常练骑射,15岁登上长城,独自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在我久居的小城,站在办公室的窗口,能够望见对岸的龙泉山,千年古樟的深绿里,一角粉墙挑着几朵悠悠白云。那是数百年前,戎马倥偬的王阳明带领门徒驰骋思想的地方。如果不是嘉靖五年广西的田州之乱,朝廷征召他出山,王阳明将是诗意地栖居于家乡的山水间,聚徒讲学,度过他的葱绿流年的。
黄昏之际,我登上龙泉山,山下不远,就是他出生并度过整个童年生活的瑞云楼。夕照长河,远山苍茫,不知这幅图景是否也启悟过16世纪那颗思想者的头颅?走在阳明故居深深的庭院中,翠竹扶疏,青藤倚墙。一挂挂葱绿从私塾斑驳的老墙上垂下来,沧桑中平添了几许生机,依稀听见这古宅深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祖父爱竹如命,人称竹轩先生,这里也是青年王阳明为寻求圣人梦想,格竹求理之地。
”
流年的尘烟未能掩盖故园的气势恢宏。故居整体结构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建筑严谨,主次有序,饰件素雅,是传统明代浙东官宦之家的建筑典范。主楼瑞云楼,也就是阳明的出生之地。有明史记载:“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自古伟人的身世总是伴着扑朔迷离的传奇,王阳明乃仙人送子,这里面多少有些神化成分,但也肯定有一些真实的影子。而这座瑞云楼也是因为王阳明祖母那个神奇的梦境而得名。
瑞云楼褐色的板壁上,一幅幅遗迹图片、玻璃橱窗中先生留下的诗文、名篇、实物、资料、文字、古籍,无不诉说他曲折传奇的一生。心声若影,半帘月色荡在他的眉际。画像中,就是这位清瘦癯铄的老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当年他随父同朝为官,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讨江西宁王之叛,平蔻治乱,次次都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用兵之神正如明史所记载的那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致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一代儒将,文韬武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经历格竹而病,习箭精进,进士不第等一路杀身危机后,在龙场孤独思索,经过江西,湖广平叛等一系列兵灾人祸以及种种跌宕起伏后,遂悟得一切格物要良知,既要存天理也要识人欲,心与物相结合,知与行要统一。在居于正统地位的朱子理学之外,创立了声势浩大的心学潮流,并将毕生心血凝结成一部《传习录》!
浊世的炼狱里,一身羁绊,半世漂泊。34岁那年,正当仕途大展宏图之际,由于冒言直谏触犯了权贵,遭人陷害被贬贵州龙场。万里投荒,野草剪径。京城的繁华和江南的富庶已成旧事。初到荒寒之地,觅得一处阴暗潮湿的山洞聊以安身。不久,他带去的两个仆人都病倒了。王阳明凭着强大的内心挺了过来,他亲自开荒、耕种、浇灌、侍弄庄稼;做饭、洗衣,汲水,悉心照料仆人。在龙场的三年间,他悟道、兴学,传播中原文化,教习农事与建筑,像一缕和绚春风,吹开了那片冻结已久的土地。
“归心别意两茫然。”结束了三年的贬谪生涯,这块土地,已成了他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夜深人静,他望着幽谷的空寂从一棵树移到一棵树上,皓月长覆,孤云舒卷。那月光,坦荡荡、白亮亮、本色真心,是他灵魂深处的初衷。尘尽光生的明月之心,终究照破山河万朵!
。。。
此后的二十年,南中国的版图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如今,百战归来,两鬓斑白。所谓叶落归根,知道大限已近,朝廷准奏迟迟不来,他决定听从内心召唤,听从自己内心光明的声音。万事万物万理,包裹于圣人之心,虽不见形,恰如中秋明月,千古团圆,清辉普照。这境界就如他所写的一首《中秋》诗: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529年1月9日。启明星刚刚擦亮天际,朦胧里,伴着一声长啸,那只洁白的大鸟,从芦苇丛中飞身月亮而去。弟子们预感不祥,果见王阳明突然起身端坐,整理衣服,神情平静地对弟子周积说:“吾去也”,周积眼含泪水,问先生有何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时,朝阳初生,霞光万道的江面上,一生坎坷,创下无数奇功的王阳明含笑而逝。
东归途中,王阳明在给弟子钱德洪、王畿的书信中写道:“此间地方悉已平靖……今亦了事矣,旬月间便当归途也……纵未能遂归田之愿,亦必得一还阳明洞,与诸友一面而别,且后会又有可期也。”天知道,这一声后会有期,竟是这样无言的结局。
。
。
。
岁月抹不去一代圣贤的足迹。一心始终怀着普济苍生,匡扶社稷的壮志与责任,展现了光明峻伟的人格与气节,在千难万厄中,升华提炼出对生命与人生的智慧。他所创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个集事功、道德、文章于一身的理论,早已超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像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点亮并启迪后世。“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成了响彻全球的中国力量!在人生迷茫之际,我会经常打开先生的《传习录》,“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此心不动如山”。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如先生所言,“吾心自有光明月”,就不会被私欲和妄念所遮蔽,而失却了光明心。
外部的世界正在轰轰烈烈推进,我却任由一份神秘的牵引,行走在明朝的天空下,我一直把自己视作一个内心的诗人,把运思首先看作是个体人格的完善,因而我的思想与500年前的先生多少有了一份默契。
月光似水,打叠疏影一院。当虫鸣在月色里浮荡,几竿竹影投在斑驳的老墙上,仿佛当年那位白须布衣的智者模糊又清晰的身影。风吹在脚下,隐隐感觉内心的涛声,眼前的姚江流经古老的河姆渡,又浩浩荡荡东流入海。我知道,那是远去乡亲先贤为我递上的一串隔世的足音……
美
The
End
作者简介:
伊豆,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自然资源报》等。
主播简介:
自在花开,上帝的女儿。愿用声音装点幸福生活,用心诵读美好人生。个人荔枝电台(FM834793)方寸之间。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湛蓝
顾问:蒋新民 \ 李思德 \ 王智林 \ 李国仁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