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斌丨什么样的纸才是一张好纸?
中国传统手工皮纸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当今的我们可以用皮纸来做些什么?
什么样的纸才算是一张好纸呢?
带着上面这几个问题,堂主跟大家详细聊聊,希望大家对中国传统手工纸有更多的认识。
我国传统手工纸品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有不少,可以按原料分、按地域分、按生产工艺分、按用途分、按生熟分等,可以分成很多品类,但是就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原材料来说,大多不出这十个字“麻构竹藤桑,青檀稻瑞香。“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传统手工纸大致分为以下五大类: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
皮纸是以木本植物的韧皮纤维为原料抄造,亦称白棉纸。皮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叫法,因其纸质洁白柔韧、细腻绵软,皮纸在历史上常被视为高端纸类,“蚕茧”、“冰茧”、“冰翼”、“凝霜”大多赞美之词都是说的皮纸,传世至今的唐人写经当中超过一半的都是皮纸,宋元遗留下来的字画大多也都是皮纸。
皮纸所包含的的原料种类跨度也比较大,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长纤维和短纤维,比如桑科的桑和构就属于长纤维,榆科的青檀,瑞香科的三桠和雁皮则属于短纤维。
贡斌自2009年贡斌开始学习造纸,主要方向就做纯皮料的手工纸,也就是皮纸,贡斌从第一批的三桠皮开始,随后试制越来越多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原料如:构皮(安徽,陕西,甘肃,广西,泰国,老挝等地的黑皮构,白皮构,花皮构,红皮构等),桑皮(家桑,野桑),白麻,青檀皮(大别山,小岭),龙须草(浆板),光叶楮(浆板),马尼拉麻(浆板),雁皮(菲律宾),木芙蓉(湖北),荛花(云南),狼毒草(青海,四川),毛竹(福建,浙江),矮树(四川),东罗嘎布(四川),苎麻,葛藤(安徽),紫藤(浙江),楮(日本)等等,还有一些不知道名称的植物,经过各地区不同的蒸煮工艺及制浆方法,提纯后的纸浆又通过在各种抄纸法上逐渐呈现如:端帘抄制,吊帘抄制,浇灌法,渌法,溜渌法至流渌法。
2018年底贡斌前去日本找寻空海于1200年前带过去的楮皮
贡斌在抄纸,使用的是端帘式抄制
贡斌这次推出的产品,是第一次向公众公开他们的实验过程,让更多人认识到材料本身之美,贡斌说:“每一种材料应该怎么来做才是最佳的或最适合它的需要我们去考虑,而在不同地区每种材料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希望大家可以观察进而给我们反馈。“
贡斌基于近十年的技术实验与和艺术家间的合作经验,逐渐有了一张纸做完后是否就可以去使用的疑问,因为他发现很多古代的书画用纸都不是刚做出来的那张纸,无论是现在所说的生纸还是纯皮料做出的半生熟纸,以前都是要做熟。
做熟有很多的方法,贡斌这一次跟大家分享的产品,是在比较传统比较费工的一种状态下,完成捶打工艺和在捶打之后进行砑光工艺。每一种纯料纸张,在原纸的基础上,捶打500遍以上,还有在捶打后砑光的三种样本。
下面堂主跟大家分享的几张图是贡斌所做的皮纸在显微镜下纤维呈现的状态,可以与古代书画的纤维做一个对比,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皮纸的韧性和耐力。
显微镜下大构皮
显微镜下小构皮
显微镜下雁皮
显微镜下三桠皮
显微镜下桑皮
显微镜下青檀皮
为了让大家对皮纸有一个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堂主给大家再看一个视频,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机器制造的办公A4纸、抽纸与中国传统皮纸做个PK,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戳视频了解一下吧??
对于贡斌来说纸是一个载体,也是一种媒介,它不管说是自用,还是未来的传播,贡斌觉得但凡是跟纸相关的人,可能都需要一套这样的纸样,不同的材料,它会给予我们不同的状态。贡斌希望给大家一个基础依据,在百分百纯原料的状态下,去做关于笔墨砚的分辨与实验。比如说需要试墨,我们就可以在一个标准材料中去看墨色变化,来去加深对于一个材料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贡斌希望可以给更多人一个实验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喜爱的或者说研究的那一个材料。
堂主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毛笔制作大师李小平复原唐代缠纸笔的时候一样,贡斌提供的韧性拉力很强的皮纸就可以保证他的制作工艺不会被一些其它因素干扰,可以很顺畅的完成笔芯的工艺。
在贡斌工作室摆放的李小平制作的毛笔
摄影艺术家老太先生首次尝试把德承贡纸用做相纸,经过两天浸泡、四五十次的水洗,成功的把影像呈现出来。
还有,李哲先生的微喷画作,使用手工纸营造出卓越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曾在与日本和纸交流会中荣获交流特别奖。
还有,对北宋画风颇有研究的艺术家贾鹏,用贡斌的三桠皮纸,取清代松烟,在古人基础上稍加己意绘制,呈现给我们的画作,极具传统风骨。
贡斌说:“我觉得这里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可能性来去实践,每一个人可以跟它产生关系,然后在纸上留下这个时代各位对他的理解和我们追寻的美与好。“
什么样的纸才是一张好纸
好=长久
作为手工纸从业者,贡斌对于品质的理解就是变好的开始。在贡斌被中科大人文学院汤书昆院长邀请作为非遗研习班的导师,与第一届手工纸非遗同行交流时,他第一次意识到纸在应用上应该有更加明确的,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体现。
从第二届开始,贡斌邀请了制笔的李小平,制墨的冯宜明,制砚的朱岱和鲍林青及使用者欧键汶,这五位老师带所有学员对于文房四宝的历史演变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贡斌首先在北京把每届学员各家不同材料不同工艺制作的手工纸,在原纸的基础上进行捶打和砑光的工艺,在课堂上用同款郁文轩的松烟或油烟在同样材质的歙砚研磨后,使用李小平的紫豪狼毫羊毫,由欧键汶在贡斌准备好的每家纸坊的同样纸的三种状态下试纸,让大家更近距离地观察这文房四宝之间的关系。
墨与纸的灰度实验
纸的进度越高,品质越高,与墨汁结合之后的效果越好
制纸这么多年下来,对于贡斌来说“好”早已在心中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
首先,贡斌认为传统认知中的好不是一时的好,而是一种长久,我们所有追寻的终极目标都是长且久远的,长时间保存,长时间使用,长时间陪伴,这个就是最基础的或者说终极目标的好。
贡斌说:“那么什么是长且久远的? 好=长久,好=真+纯+稳定=长久“ 稳定的前提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稳定呢?
贡斌认为是一个字:“纯“。他认为纯的前提就是真,真的东西才能完成稳定和纯粹,比如在做纸的过程中,提纯工艺是重中之重, 在真的材料里边才能提取到纯。所以贡斌希望做的真纸复原体系,必须是在真材实料里边去完成的,做到货真价实,给大家提供最基础、最真实的一种接触与体验,从而得出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那么未来碰到其他所有材料体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相对完整地正确地标准去辨别。
贡斌制作手工纸时的部分工艺
时值2020年,贡斌从事传统手工纸的制作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他说“是时候该对所有的老师、前辈、同行和纸友做一个汇报,交的一份初级阶段的功课了。“
贡斌希望可以在他有限的实验纸里裁切出多一些纸样,给更多的人作为这个时代的证据,无论是我们曾经认为的对还是当下认为的错,都可以有所记录和保存。让未来的使用者,制作者有一个更加直接的样本在不同区域纬度下保存作为参考依据,不再重复的走那些浪费生命浪费资源的弯路。
????????????????????
最近咱们大院的古法造纸专家贡斌与
中国汉纸研究与发展中心
联合推出一款非常难得一见的产品
中国手工皮纸纸样
戳视频了解一下??
视频中古法造纸专家贡斌所说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六种原料三种工艺十八张纸样限量1000套“,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六种原料:是贡斌在北京从2012年到2016年实验做的最具代表性的六种中国传统手工皮纸。在每一款纸样的里面都会有基础的原料名称产地制作工艺提纯方法漂白抄制压榨上焙等信息的公开。这六种中国传统手工皮纸的原料分别是100%纯度的桑皮、大构、小构、三桠、雁皮、青檀。
三种工艺:第一种工艺就是经过二十几道工序之后制作完成的原纸,第二种工艺就是在原纸的基础上手工捶打500遍以上,第三种工艺是在第二种工艺的基础上加一个砑光工艺。
十八张纸样:六种原料,每一种原料都用三种工艺打造,这样大家就可以一次性对比每种原料的三种工艺,可以实验在不同纸张下自己的绘画、书写会有怎样的不同。
限量1000套:在成纸的基础上做100套的加工需要至少16天,这1000套是凝结了贡斌及纸坊师傅们近半年的心血与汗水,贡斌说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估计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来做这个产品,所以非常难得。
这是贡斌第一次对外公开自己对中国传统手工纸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贡斌第一次正式对外销售产品。
对手工纸感兴趣的朋友们
可以戳下面二维码购买
支持中国传统手工纸
支持依然坚守的匠人们
??????
Q&A
一问:贡老师,作为制作者,在您的理解下什么样的纸可以被称为一张好纸?或者一张好纸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答:那时候陆宗润老师跟我讲的一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他说没有一张纸是可以满足所有人需求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对于好的标准是一种怎样的认识?认识到好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一部分是听别人说好,一部分是自己觉得好,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时候,大部分需要听取老师或前辈的意见,也可能是通过查询资料,去建立一个模糊的“好”。
对于从业者来讲,对于品质的理解就是变好的开始,记得有幸被中科大人文学院汤书昆院长邀请作为非遗研习班的导师,与第一届手工纸非遗同行交流时,我意识到纸在应用上应该有更加明确的,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体现。从第二届开始我就邀请了制笔的李小平,制墨的冯宜明,制砚的朱岱和鲍林青及使用者欧键汶,这五位老师带所有学员对于文房四宝的历史演变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首先在北京把每届学员各家不同材料不同工艺制作的手工纸,在原纸的基础上进行捶打和砑光的工艺,在课堂上用同款郁文轩的松烟或油烟在同样材质的歙砚研磨后,使用淳安堂的紫豪狼毫羊毫,由欧老师在我准备好的每家纸坊的同样纸的三种状态下试纸。让大家更近距离地观察这文房四宝之间的关系。
大家可能更期待一个具体的评定标准,那么这里跟大家分享使用者欧建炆老师对一张好纸的评定标准给大家做个参考:
定型:边缘线 内质 层次
显色:亮度 灰度 厚度 牢度
气质:色彩 纹理 肌理 质地
而对于我来说,“好”,它有几个,首先,传统认知中的好不是一时的好,而是一种长久,我们所有追寻的终极目标都是长且久远的,长时间保存,长时间使用,长时间陪伴,这个就是最基础的或者说终极目标的好。
那么什么是长且久远的?
好=长久
好=真+纯+稳定=长久
首先就是稳定,稳定一定是一种很高级的存在方式。那么稳定的前提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稳定呢?
纯。现在很多商品给出很多理由和借口,以另外一个角度让你认可,但它是有添加物的,不是一个纯的材料,成本其实是降下来的,所以它就不会那么的稳定,所有纯的东西才稳定。
而纯的前提就是真,真的东西他才能完成稳定和纯粹,比如在做纸的过程中,提纯工艺是重中之重, 在真的材料里边才能提取到纯。所以我们希望做的真纸复原体系,必须是在真材实料里边去完成的。我们现在确实能力有限,做不出来物美价廉的商品,只能努力做到货真价实,给大家提供最基础、最真实的一种接触与体验,在这里得出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那么未来碰到其他所有材料体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相对完整正确的标准去辨别。
二问:那么一张好纸是否会是一张合用的纸呢?或者说我们在初次接触皮纸的时候如何平衡常用材料带来的技法习惯?
二答:每一个个体使用者,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我们先回到材料这件事情,最开始这张纸的出现就是人给人发明的一种材料,它应该出现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我有一个朋友给我拿了一些汉代的木牍,它的书写方式和我们现在在混合型材料上面书写出来的字是截然不同的。看过就会明白,摸过就能知道,在不同的材料下,出现那不同的状态。
一种新的工艺材料初现的时候,首先是要替代再到全面取代的一个过程,纸,从距今近两千年的汉代开始,麻桑楮构藤等纤维纸张依次出现,其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材料可能都不具备这样的一种极强的模仿能力,它可以轻易地模仿在各种简牍绢帛金石等材料下的书写状态。这里再分享一下欧建炆老师对于不同材料的状态感受吧:金—挺拔,石—润玉、朴琢,竹—利、锐利,帛—涩,纸—丽。再到后来随着明朝大量商品体系完善,大家对于丰富性的需求越来越多,又出现了今宣纸,它的能力在替代曾经的那些纸张,不一定说能够完全模仿,但它可以在每一个里头都有它的一个模仿性,因为它的混合型的材料,包括使用草来去填补皮子长纤维的那些空隙,形成了一种它独有的特点。但对于我来说,今宣纸不该是我来去考虑的,它更多可能是市场化的考虑,但是对于研究来说,皮纸和宣纸它有它各自的能力和功能,皮纸是出于替代简牍绢帛的考虑,而不是替代宣纸,替代皮纸才是宣纸该考虑的问题,这跟破案和设计做案很像,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先后顺序会产生特别大的区别。同样我希望大家可以在体验过程中先尽量不带有干扰信息,先回到开始的那种状态,完全地去感受纯皮纸带来的体验,同样你有了这种之后,自然也会升起你习惯性的那些感受,在混合型材料或其他材料中受到的阻碍或弱化了的感受也可以在这个里边有一个对比,如果你愿意去更多地思考的时候,可以了解后来的材料是可以弥补它的哪些不足,还是属于模仿它哪些优点,我们再来去看,就是顺着这条线,一步一步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出现什么样的材料,出现什么样的作品,出现什么样的人,对美和对需求有什么更多的认识。
我希望把我们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跟更多愿意探索材料,或者说为想去体验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人,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一个材料体系,去还原那个曾经全世界都知道好的材料,在好的一个基础下,我们再来去看说你能不能驾驭,能不能让你变得更好。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文化的解释,而不是秉承着适用即可的思维,任何东西必然有适用的或说普及类的,也该有更有理想有追求的。
三问:德承贡纸坊的纸比现在市场上的纸贵了很多,想来大家会对您的定价标准好奇。
三答:以前的纸张供给的是皇家体系或说统治阶层,它要满足与考虑的只有它的功能性、需求性,而不是要考虑市场考虑成本。对于我来说,在复原那张中国手工皮纸的过程中,国图的杜伟生老师最懂我。记得初次见面他跟国图的修复组组长说:他做的纸不是为了卖而做的,它是为了研究来去做的。
比如说原料的选择,要保证它的一个新鲜度,像我们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大部分都是我们在大别山王柏林师傅家做完了原料,在保持它的一个新鲜的情况下,开大货车运到北京,再来去完成其他后续工艺。在这种状态下,你要追寻那一个好的标准,其实对于好的要求是一直在上升的。各个方面你会越来越多地去要求或者说去苛刻,我们现在在做的纸我觉得比以前又会高一个档次,但是每提高那一点,付出的东西当然比从无到有要难得多得多。
在最初我们的目标是那个好,过程中我们在实验怎样更好,对于未来我相信我们手工纸行当一定会做到那个好!
四问:您首次推出的这款产品为什么选择了六种原料三种工艺十八张小张样纸这样的形式呢?
四答:这一次跟大家来分享的,是最传统的中国手工皮纸的基础原料,从桑科瑞香科到榆科五种基础材料,桑科的桑树和构树,构树又有大小之分,瑞香科有三桠皮和雁皮,同样还有榆科的青檀皮,从原料的制作过程到不同的加工工艺,我们也准备第一次来公开我们实验的过程,跟更多人来去分享,让大家认识到材料本身之美,每一种材料应该怎么来做才是最佳的或最适合它的需要我们去考虑,而在不同地区每种材料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希望大家可以观察进而给我们反馈。(附录:王菊华先生对原料研究“贡斌习纸十年之三本书三个人(上)”)
基于我们近十年的技术实验与和艺术家间的合作经验,逐渐有了一张纸做完后是否就可以去使用的疑问,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古代的书画用纸都不是刚做出来的那张纸,无论是现在所说的生纸还是纯皮料做出的半生熟纸,以前都是要给它做熟。
做熟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这一次跟大家分享的是在比较传统比较费工的一种状态下,完成捶打工艺和在捶打之后进行砑光工艺。每一种纯料纸张,在原纸的基础上,捶打500遍以上,还有在捶打后砑光的三种样本,给大家一次性对每种材料的三种工艺去做一个比对,同时可以回看自己曾经的书写和绘画方式。所谓的技巧或能力在这样的一种材料下,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让我们来去认识自己,或说认识传统,同样也希望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材料下,跟古人有一种更加纯粹的对话。
五问:这套纸样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些什么呢?
五答:对于我来说纸是一个载体,也是一种媒介,它不管说是自用,还是未来的传播,我觉得但凡是跟纸相关的人,可能都需要一套这样的纸样,不同的材料,它会给予你不同的状态。我希望给大家一个基础依据,在百分百纯原料的状态下,去做关于笔墨砚的分辨与实验。比如说需要试墨,您就可以在一个标准材料中去看墨色变化,来去加深对于一个材料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这一个材料我们可以有提供给更多对材料有兴趣愿意研究的人,我们是非常高兴的。我们也希望可以面对很多不限于书画的使用者或研究者,比如拓片或木板水印,很多材料的不同,也会决定工具与工艺的选择,如果说我们用一张混合型或含草比较多一些的纸张,在印刷时想必就不敢大力,可能也不能反复摩擦,因为它会起很多的毛,而皮纸受力不同,这一张皮纸别看薄,但是它的韧性很强,不会让你担心,在这种材料下你就会有不同的手法,才能还原原有的手法,比如像宋拓是擦的,而不是现在这种拓的,很多感受就会不一样。
我希望可以给更多人一个实验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喜爱的或者说研究的那一个材料,就相当于我有幸跟李小平老师合作,在他复原唐代缠纸笔的时候一样,我们提供的韧性拉力很强的皮纸就可以保证他的制作工艺不会被一些其它因素干扰,可以很顺畅的完成笔芯的工艺。同样木板水印包括活字印刷也是一样,皮纸和墨来去结合的过程中,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的那种凹凸,甚至不用去看,哪怕只是摸就能摸出来那个字。我们在石头上面拓的过程中,它可以能让你一层一层的来去堆积,也出现了那种非常美妙而且细腻的那些状态。
所以说我觉得这里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可能性来去实践,每一个人可以跟它产生关系,然后在纸上留下这个时代各位对他的理解和我们追寻的美、好。
来源:觽堂文化、德承贡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