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把火投入火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把火投入火
文 | 华静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多年前,我曾以此同名标题写过一篇文章。那是书写一段段值得怀念的日子——在采编岗位上,享受到了像火一般燃烧的工作节奏所带来的快乐。今天,借助这个标题,在第20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回望,梳理,说两个故事。和大家分享。
下楼去买东西,又碰上了那个坐轮椅的老阿姨。她总是想约我去她家小坐,她说她每天清晨都把轮椅摇到落地窗前,看我上班的背影。
这让我格外惊奇。真的吗?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赴约去看她。如果说她的家是我所见过的最有品味的家,一点不为过。融进任何一个角落,会感觉那品味是从女主人骨子里透射出来的灵慧。她的审美看上去是建筑在那些铁艺、陶艺、古典欧式家具和挂画的独到色彩风格上的,可在这简洁温馨的氛围里,我感受到了她拥抱幸福的姿态。在这个家里,再疲惫的心灵也会从中享受到被拥抱的幸福。
不由地,我感叹阿姨为这个家花费的心思。
“我从你身上,看到了我年轻时的样子。”耄耋之年的她拿出她年轻时候的影集,翻出一张照片。“看看,像你吗?”出访中的工作照,她一袭布衣旗袍站在一群中外学者的身后。这个有着多半生记者生涯的老人告诉我,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停下自己手中的笔。
“那时,只要有任务,人在家里,心却早就飞到采访地了。”
我理解,我当然理解。那种紧张节奏的惯性,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成就感,乐在其中,停不下来。如火的工作热情,点燃自己,照亮读者。
阿姨说,她之所以关注我,是因为她的一位老同事曾经来家看她,说认识住在她楼上的我。同行同道,倍感亲切。
她说看过我写的东西,说之前也看过我主编的周末版和周刊。说真没想到我们就在一个单元里住着。于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就被她牵了出来。
15年前,担任周末版主编,每个周五的八个版的版面开始诞生我的版面思想。这无论如何都给了我力量。4年任期里,让思维在策划上飞,让崇高的观念与更崇高的观念接轨。
“因为你是编辑,所以你要成为装满水的那只漂亮杯子。”曾经贴在墙上的一句话。
“我的杯子不大,但我用我的杯子喝水。”一句来自法国的经典。
心中有一个命题,眼睛就会去寻找论据。命题的立意最为重要。于是,就有了文字中记载的那个灿烂的画面:遵循美与实用的法则,把对版面设置的理解在一期又一期版面上体现。
记得那年6月上旬的一天,上午,我跑到埃及大使馆采访了当时已在中国工作了两年多的埃及驻华大使阿里.侯夫尼先生。看到我带去的本报四版上刊登有埃及文化周在北京举办的消息,他显得格外激动。第一次见面,他这样说:“我们见过,在哪里见过。”语气十分肯定。或许,我们真的在哪里见过。但无论如何,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的谈话没有了距离,采访十分轻松、愉快。
三千多字的《中埃友谊之歌》刚写完,同一天的下午,流行音乐人倮倮就应约来到报社接受我的采访。采访他的那篇文章四千多字、名为《来自云贵高原的黑马》。当时,由他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水缸里的月亮》让他活跃在歌坛,他用西方乐器创造出了东方风情音乐而广受国际音乐界的关注,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继崔健和《阿姐鼓》制作人何训田之后,第三位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题采访的音乐人。
这两篇文章,同时登在了同一期报纸的三版和七版上。而我的写作时间只有一天一夜。我做到了,享受到了火一般燃烧的工作节奏所带来的快乐。
想想,那时熬夜赶稿,第二天还要编辑上版,竟不知什么叫累,只知道什么叫“我喜欢。”捧着一颗纯净的心,安静地牵着一个个版面亲近着理想中的蔚蓝。
我说到这里时,正在给我打磨鲜果汁的阿姨乐了,说引用一句话来问我:总要有风来。那风从何处来?
望着她摆放在书桌上的那摞书,望着那挂满一面墙的照片中她“转战”东西南北的风采,我回复她:从真诚和单纯中来。
她认同。“单纯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我说这是十几年前,我采访品牌专家艾丰老师时,他说的。自内而外的寻找,过滤的不仅是表述与表现的距离,更是适当的表达:留白。
一个版的容量,是有限的。留白,有时是最生动的语言。
我们会心一笑,知音的感觉,彼此明白隐匿在其中的另一种释义。
就像曾经看到一个叫杨金赐的舞者表演的默剧。他想有一种表达,不知道怎么说,只想在舞台上给父母跳一段舞。伴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他即兴舞蹈着,用翩翩舞姿倾诉心声,惟妙惟肖的表达扣人心弦,上演了最感人瞬间。“往人心里钻。”跳完,他哭了。
“一个有灵魂的舞者,一个执着、永不放弃的舞者。”阿姨说她也看过。
那一刻,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诗人里尔克的话,先后背诵出来:灵魂没有宇宙,雨水就会落在心上。
再笑。客厅里洋溢着诗会的气韵。发现我们有共同的职业风格:行走时,只注意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约稿,采访,写稿,编辑,排版,审读,终审。这样的过程,就像谱一首渴望中的舞曲,心思纯真,心地澄澈,给版面装进思想,提升着思考的质量。
四年后,主持创建周刊。成立周刊部,需要社内人员调整,双向选择。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宣布我到周刊部主持工作的消息一发布,原总编室的5个人都报了周刊部。那天,面对他们,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只从心里默默地说:谢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是共有的一个办出“好看的周刊”的愿望,将我们凝聚在一起。直到今天,我依然感念他们每一个人。
三个周刊,三个定位。从筹备到出刊,只有短短十多天时间。思路很简单:关注新闻,跳出新闻,突出文化特性。报纸内容要扩大社会信息量,从版式到内容要有新的创意思想,在强化“国门文化”上找主题,找选题,拓展内容覆盖面。
曾经,《经贸周刊》《口岸周刊》《国门副刊》作为报刊社总体布局中的三个闪亮平台,作为一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更多的读者拥有了一份美好回忆。
“一定要珍惜,千万别把你们报纸来之不易的好品牌弄丢了啊。”艾丰老师说他不定期看过我们邮寄给他的报纸,言语中透着欣喜。
阿姨问我:三个周刊,一个周刊4块版,一周就是12块版,一个月就是48块版。每个版还有独立的版面定位和栏目设置,你们怎么做到的?
我告诉她:您这个问题,在我做周末版主编时就有很多人问过我。
“我是编辑,我是记者,我也是主编和美编。”短短一个月,稿件就上来了。我们关注整个外贸领域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甚至将口岸前沿所有的话题囊括到我们的版面上,却感觉并不专业也不专一,似乎有话说不深说不透,似乎只在事件的表面上飘着,沉不下来。我们作为编辑尚有这样的感觉,读者呢?
“记得那时我们主动联系商务部、外交部,还有社科院的学者、系统内的专家,请他们对我们的报纸把脉。”那些画面,定格在午后、周末的阳光里。他们指引路径:“国门”两个字其实就是定位,是你们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国门、口岸就是你们的市场。
版面上的愿望开始实现。逐渐地,有了个性符号的语言,有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外交部外交笔会老参赞戴严先生收到我们的样报后说:你这个主编是这些版面的灵魂啊。我当时很受鼓舞。我习惯了在独处时把那种内心的大喊大叫关闭起来。也自那时起,多了一份对报纸未来形象的全新期盼。
事实证明,6年周刊时光,工作量虽大,但有条不紊。每一期周刊,都是周刊部的编辑们挖掘各自潜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更是我们爱岗敬业炽热情感的集合。我们携手,跟着周刊一起成长。
把火投入火,注定带有热烈的色彩。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纵横交错的思路色彩斑斓,其间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意境缓缓荡开。时间会将记忆冲刷的支离破碎,但报纸的完整珍藏却能将时间和记忆的先后顺序连接起来。
“视觉上的审美和心灵上的文化记忆,的确会让人火一样的情绪端庄地行走在路上,丝毫不暧昧,也不慵懒。”告别阿姨时,她送给我一个样式比较考究的台灯。台灯的底座上粘着一张即时贴,上面就写着这句话。我看着熟悉,她大笑:就是摘抄你书里的一句话啊。
她意犹未尽地说,下次我再来看她,我听她说。
我期待着。期待着收藏有关她的精彩故事。
嘉
宾
有
言
12
毛梦溪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民主》杂志主编、河南郑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中学时曾被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出版有《遇到最好的自己》《幸好与你遇见》等诗文集13部,发行有单曲《分别别多久》和《红袖添香》等音乐专辑5部,举办有“空港神韵”毛梦溪音乐作品演唱会。
特别喜欢一句话:“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而我更相信,岁月漫长,终会因热爱见得花开。
除了文字追求,我更知道华静“华主席”的职业追求。她对文学创作、对所从事的编辑记者这份工作,仿佛是中了蛊、中了毒,又似乎是上了瘾、迷了心智,自愿“沉沦”。如今虽已著作等身,她依然在坚守。
一个人,竟固执到了这般田地,除了真诚的喜欢与打心底里的热爱,我想别无其它。著名诗人的著名诗篇一一一汪国真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想这也是华静“华主席”职业追求与情怀的最好写照。
喜欢“华主席”的文字,不需要美言,只需要稍会去回味;喜欢“华主席”主编的版面,也不需要去常看,因为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她仍“不依不饶”的坚持与“倾尽全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报纸编辑的榜样。做选题,写论文,与报业同仁经验交流,一直没有停歇。就算是她成了一家报纸的副总编之后,她那份对岗位的热爱与情怀依然没有半点更改。
华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门时报副总编辑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代表。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诗集《有梦在前头》《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 。出版随笔集《给心找个家》《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旧铁路上的寻觅》。出版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
出版《华静文丛》三卷:《挂满情怀的生命树》《那一片诗情牧场》《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 末 散 文 有 约
李培禹|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
董岩|嘉宾有言
2019·10·25(星期五)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培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 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 杰
毛梦溪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每周一书
我愿用温柔对你,
赶走这世界的阴霾
作 者:剑 钧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一本用闲聊方式向你娓娓道来的情感秘笈
一本用想象的翅膀来传递缘分的爱情宝典
一本读过之后肯定会反复咀嚼的恋人手册
一本用散文诗语言诠释爱情的美文教科书
(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北京日报·名家夜话》公众平台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