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坊·美文」刘英涛|奶奶的 "神仙汤"
作家新
干线
奶奶的 "神仙汤"
这两年世道不太平,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搞得世界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中药曾发挥了良好疗效,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煎熬的中药汤。这个中药,喝起来,可口可乐,逍遥自在,没有一点苦涩的味道,我故且叫之″神仙汤"。
我的奶奶,花白头发,方圆脸,厚嘴唇,中等个子,说话嗓音洪亮,走路"噔噔"有声。她性格刚烈,脾气火暴,却有着一副菩萨心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里曾经流行着一种传染病,叫"脑膜炎",这种病常常在春天发作,极为凶险,感染此病者,很难治愈。为了预防这种传染病,年年春天,生产队都要熬一锅这样的"神仙汤",供大家饮用。这种中药配方很简单,就是茅草根和竹叶,奶奶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义务工作,并且乐此不疲。
初春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微风习习,风里还带着点点寒意。奶奶五点多便起了床,她先拿着竹扫帚,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让爷爷搬来大石头,在靠近灶房门口的前边垒起炉灶,再搭手抬来一口大铁锅,放在火膛上,抱来一堆干柴,放在炉灶旁边,作烧火之用。这时候,小姑也起了床,洗漱完毕,大家都顾不上吃早饭,就开始分头行动。
奶奶一边守着家,一边去告知街坊邻居和父老乡亲。爷爷先要到离家二里多地的水井里去担水。这个水井在靠近河滩边的一个拐角处,水井的后头是土崖,长满长长的藤蔓和青青的野草,潮湿的井壁上爬着何首乌淡红色的根须,水尤清冽,站在井边,往井里望去,人的影子在水面上荡漾。爷爷来来回回跑了三四趟,中间还有一个大陡坡,等大锅担满水,爷爷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紧接着,顾不上休息,爷爷又背起一把大镢头,提着一个大荆蒌,到我家后坡的红土地里刨茅草根。十六七岁的小姑,不等奶奶吩咐,就出门了。她拿着一把镰刀和一根粗麻绳,要爬上一座山,走过一道岭,跑五六里地,到毛凹山沟里砍竹子。
大约过了二个多小时,爷爷提着一蒌茅草根回来了,紧接着,小姑背着一捆竹子也回来了。小姑的脸红通通的,满是汗水,头发上挂着几片碧绿的竹叶。
奶奶把茅草根倒进一个大盆里,用清水一根根,一遍遍洗干净,看看没有一点泥沙,才放心的放进大铁锅里。然后,再把竹子解开,摘下带细枝的竹叶,放在大盆里来回淘洗,拣去枯枝败叶,留下干净嫩绿的竹叶,青翠欲滴。最后,把茅草根和竹叶混在一起,在大铁锅里煮熬。
先用大火把水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咕嘟,大约一个半小时,锅里的水慢慢变成了淡淡的黄绿色,一股清香的竹叶味道弥漫开来。几经细熬慢煨,总算大功告成,余火保温,等着乡亲们前来品尝这美味的玉液琼浆。
我们小孩子早早来到奶奶家的院子里,一边玩耍,一边等着这渴望已久的″神仙汤"。汤刚一熬好,还冒着热气,我们已急不可耐,自己动手,每人舀上一碗,滋溜滋溜地喝个不停。竹叶淡淡清香夹杂着茅草根丝丝甘甜,在舌尖上,在唇齿间,在口腔里回味萦绕,一碗下肚,激浊扬清,怯邪扶正,浑身舒畅。
在我们喝汤的同时,乡亲们也陆陆续续,三三两两的来了,有的拿着碗,有的端着锅,有的掂着盆,有的提着罐……奶奶一边笑呵呵地和他们打招呼,一边帮他们盛着这神汤玉液。中午时分,一大锅"神仙汤"已分散到各家各户,只剩下残渣余羹,这时,奶奶才松了一口气,心满意足,好似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
后来,每逢春天,我都盼望着来这么一碗,既解馋又解渴、还防疫的"神仙汤"。盼着盼着,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奶奶不再煎熬这美味的"神仙汤"了,听说是,脑膜炎没有了,大家都接种了,不需要再喝这样的中药了。而这充满温情的"神仙汤",曾经陪伴着我一步步成长,伴着我的喜怒哀乐,伴着我的苦辣酸甜,伴着月缺月又圆,伴着冬去春又来。
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查了查竹叶和茅草根的功效和作用。竹叶是一种中药,是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叶子。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茅草根是一种农村常见的野草,也是中医常见的中药,它是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呈白色,圆形节状,豌豆钢丝粗细,很像袖珍版的甘蔗。具有调节免疫力,抑菌,清热利尿,止血的功效。
竹叶和茅草根二者配伍,便是预防瘟疫″脑膜炎"的良方。经奶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用心煎熬,便成了味美价廉的″神仙汤"。想着这不起眼的小事,喝着这不值钱的汤液,不经意间,不知道给人们减少了多少疾病的痛苦;不经意间,不知道挽救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不知不觉,历史已进入新的时代,奶奶的"神仙汤"已成了久远的记忆,但是,想起"神仙汤",便想起那些勤劳而善良的亲人们,想起那些在抗疫斗争中逆风而行的英雄们,想起那些日日夜夜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亿万中华儿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