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电影中的大历史(五)

进入黔西南后,中央仍没有做出入云南的决断。要知道,中共肩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要发展壮大,扩大影响,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是不行的。而建立根据地,又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支持。中共和红军被从中国的心脏地带赶出来,就已经遭到了事业上的重创。进入西南本属迫不得已,还要被压向更加偏僻的大西南一隅,即便是能建立根据地,也是经济落后、消息闭塞的地瘠民贫之地,远离国家中心区域,等于在中国革命中被边缘化,失去了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力,这无疑是极为令人痛苦的。

然而形格势禁,现时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局面已恶化到了一切行动方向都必须要考虑的地步。毛泽东、朱德等又发电征求各军团领导人的意见。彭德怀、杨尚昆这时提出,应迅速西渡北盘江进至滇黔边境,在机动中寻求战机,实在不行就入滇。眼前暂时也无别的出路,毛泽东等再一次接受了彭、杨的建议。红军主力于4月18日架浮桥渡过北盘江,相继攻克贞丰、安龙、兴仁、兴义诸县城。毛泽东索性再进一步,决定进入云南东北部,继续寻求机动歼敌。24日,红军主力分三路进入滇东。原来留在乌江以北的罗炳辉红九军团,在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后,也转移至黔西地区敌人后方。

在滇东,中共中央仍没有放弃返回贵州建立根据地的打算。4月25日,毛泽东等人以中革军委名义下达作战命令,要首先在白水、曲靖地区歼灭滇军一部,然后迅速机动,再歼灭吴奇伟、周浑元纵队的先头一部,以打开局面,建立根据地,并创造条件返回贵州。然而各路国民党追剿军正沿滇黔公路追了过来,敌强我弱,返回贵州已不可能,在滇东与敌人决战更是自杀之道。命令下发后,林彪、聂荣臻和彭德怀、杨尚昆先后打电报给军委,反对在滇东与敌决战。林聂的建议是应迅速脱离这一区域,经东川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北,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彭杨的建议是先向西北转移到一个安全地域,争取几天休息,以“解决一切刻不容缓的事件”。

到这时,后面的国民党军已经追了上来,与后卫红三军团发生了战斗,想决战都拉不开架势了。4月2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召开会议,终于决定放弃滇东决战计划,迅速北上,抢渡金沙江,再一次跳出敌人的重围。29日,红军主力兵分三路,向西奔昆明方向扑来。

影片中要渡过金沙江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意气风发,颇有“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之势。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却是强敌逼近、大势所趋之下的无奈之举。更加严重的是,因为红军进入滇东后在战略方向问题上盘桓了几日,以致失掉了乘敌不备之时迅速渡过金沙江的良机。红军直扑昆明,在昆明的云南王龙云是吓得够呛,急忙组织团防和警卫部队来保卫昆明。

然而蒋介石根据空军侦察,已判定红军西指昆明,实意在北渡金沙江。他命令四川军阀刘文辉派兵扼守金沙江各渡口,将南岸船只全部送到北岸;同时命令空军每天在金沙江各渡口侦察,及时掌握红军动向。这样,就给红军北渡金沙江造成了严重困难。从后来的结果看,红军一渡赤水时就想北上渡江,折腾了不知多少圈之后还得跑到云南来渡江。既然早晚要渡江,中间又不是没有趁敌空虚之时渡江的机会,为什么一定要往返运动把部队拖得减员严重、疲惫不堪呢?在红军高级指挥员中有这种情绪的不是少数。林彪就公然给中央写了信,要求调整军事领导;随红三军团行动的刘少奇也给中央打电报反映下面的不满情绪。这就引出了后来会理会议上著名的“弓弦”与“弓背”之争。

回到现场,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昆明,主力迅速折往西北向金沙江南岸疾进。然而因时机已失,虽分别抢占了三个渡口,但又面临没桥没船的困境。红一军团在龙街渡口尝试架桥,但因江水太急没能成功;红三军团在洪门渡架桥成功,但只渡过1个团浮桥就被江水冲毁,再也架不起来;关键时刻,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的中央纵队占领皎平渡后,缴获了停留在江上的两条渡船。随后组织部队偷渡成功,歼灭了川军1个排和江防大队一部,控制了北岸渡口,并又缴获四条船。

朱德闻讯后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全军都从皎平渡过江。为巩固渡口,刘伯承又令宋任穷率军委干部团一部过江出击,在通安附近击溃了赶来增援的川军2个营,保障了渡口的安全。此后,红五军团担任后卫,坚决挡住了后面追上来的国民党军。主力则用6条小船,经过6天6夜全部从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再一次将追敌甩在了后面。在黔西地区的罗炳辉红九军团也顽强与敌人周旋,歼敌一部后西进云南宣威,并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胜利归队。蒋介石得知消息后,顿足长叹,失望至极。无奈,只得命令薛岳部也渡过金沙江继续追击,并令刘湘指挥川军各部火速进至大渡河一线堵截红军。这一来,又引出了后面更加惊险的故事。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红军四渡赤水的惊心往事也永远留在了历史中。在70天时间内,中央红军于国民党重兵重围中往来奔袭,四渡赤水河,突破乌江,佯攻贵阳,险渡金沙江,大小战斗40余次,歼敌1.8万余人,缴枪数千支,击落敌机一架,终于完成了战略突围任务,在战争史上表演了特殊的精彩一幕。

通过影片回顾了上述的传奇历程后,我们就能知道,四渡赤水非是神机妙算,所称颂的“奇兵”亦是大势所趋下的必然之举。真正值得歌颂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统帅和将领间的紧密互动,实事求是地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部署,勇于进取,全军上下同甘苦,共患难,在革命理想指引下绝地求生的英雄壮举。

四渡赤水,注定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全文完)

关注公众号沈听雪之江东子弟,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