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1、有机肥发酵质量与周期的影响因素(及适宜范围标准)。
条件 |
合理范围 |
最佳范围 |
碳氮比 |
20:1-40:1 |
25:1-30:1 |
水分含量 |
40-65% |
50-60% |
氧气浓度 |
大于5% |
远大于5% |
颗粒直径(直径以cm计) |
0.32-1.27 |
可变 |
pH |
5.5-9.0 |
6.5-8.0 |
温度 |
43.3-65.5 |
55-60 |
可变:依特定的物料、堆体大小和天气变化而变。
影响堆肥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碳氮比。在微生物分解所需的各种元素中,碳和氮是最重要的。碳氮比与堆肥温度有关,原料碳氮比高,碳素多,氮素养料相对缺乏,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就慢,发酵过程就长。如果碳氮比例高,容易导致成品堆肥的碳氮比过高,这种堆肥施入土壤后,将夺取土壤中的氮素,使土壤陷入“氮饥饿”状态,影响作物生长。若碳氮比低于20:1,可供消耗的碳素少,氮素养料相对过剩,则原料中的氮将变成氨态氮而挥发,导致大量的氮素损失而降低肥效。
为了使参与有机物分解的微生物营养处于平衡状态,堆肥碳氮比应满足微生物所需的(20~40):1,如原料的碳氮比含量较低,应通过补加含碳量高的物料(如秸秆)来调整碳氮比, 如原料的碳氮比含量较高,应通过补加含氮量高的物料(如尿素、油枯等)来调整碳氮比。
(2)含水率。堆肥原料的最佳含水率通常是在50%~60%左右。当含水率太低(<30%)时将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太高也会降低堆肥速度,导致厌氧菌分解并产生臭气以及营养物质的沥出。堆肥物料的含水率还与设备的通风能力及堆肥物料的结构强度密切相关,若含水率超过65%,水分就会挤走空气,堆肥物料便呈致密状态,堆肥就会朝厌氧方向发展,此时应加强通风。反之,堆肥物料中的含水率低于20%,微生物将停止活动。
(3)温度。对堆肥而言,温度是堆肥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认为高温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高于中温菌。堆肥初期,堆体温度一般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经过中温菌1~2天的作用,堆肥温度便能达到高温菌的理想温度50~65℃,在这样的高温下,一般堆肥只要5~6天即可达到无害化要求。过低的温度将大大延长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而过高的堆温(≥70℃)将对堆肥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4)通风供氧。通风供氧是堆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堆肥需氧的多少与堆肥物料中有机物含量有相关,堆肥物料中的有机碳越多,其耗氧率越大。堆肥过程中合适的氧浓度为18%,一旦低于18%,好养堆肥中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将受到限制,容易使堆肥进入厌氧状态而产生恶臭。
(5)pH值。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般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是中性或弱碱性,pH值太高或太低都会使堆肥处理遇到困难。此外,pH值也会影响氮的损失,因PH值在7.0以上时,氮以氨的形式挥发。
(6)接种剂。向堆料中加入接种剂(微生物菌剂)可以加快堆腐物料的发酵速度。
(7)堆肥原料尺寸。因为微生物通常在有机颗粒的表面活动,所以降低颗粒物尺寸,增加表面积,将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并加快堆肥速度;另一方面,若原料太细,又会阻碍堆层空气的流动,将减少堆层中可利用的氧气量,反过来又会减缓微生物活动的速度。因此,为了加快发酵过程,应在保证空气通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堆肥原料的尺寸。堆肥处理过程中物料的颗粒大小直接关系到堆肥发酵过程中的通气供氧、水分散失、温度升高和保持,进而影响堆肥的处理速度和堆肥发酵的周期。不同原料的颗粒大小不同,外形和性质以及原料的混杂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的堆肥原料所要控制的颗粒大小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秸秆的质地较硬且茎杆外表还含有蜡纸层。因此在堆肥时,首先应对秸秆进行切碎处理,使之长度为1-5cm,其中1-2cm最为合适。对于较粗茎杆如玉米秸秆一类,除切碎小段外还应压碎,把秸秆、蘑菇棒等物料粉碎至处理工艺所要求的大致均匀的形状和尺寸。
(8)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含量高低影响堆料温度和通风供氧。有机质含量过低,分解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促进和维持发酵中嗜热性细菌的增殖,肥堆难于达到高温阶段,影响发酵的卫生无害化效果。而且,由于有机质含量低,将影响发酵产品的肥效和使用价值。有机质含量过高,则需要大量供氧,这会给翻堆供氧造成实际困难,有可能因供氧不足,造成部分厌气条件。适宜的有机物含量为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