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终于要造车了,你觉得靠谱吗?期待吗?

近日关于苹果造车的新闻甚嚣尘上,瞬间引爆股市、汽车、通信三大产业。而这一切都源于台湾《经济日报》在12月21日的一篇报道,报道称苹果最快将在 2021 年 9 月发布 AppleCar,比之前预计的 2023 年提早两年。包括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特斯拉台湾供应商都已进入了苹果汽车的供应商名单,并接到了备货要求。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篇报道绝非空穴来风,因为这行事方法太“苹果”了。如果是一家传统车企推新车,往往在设计草图刚出来时就已经开始第一波宣传,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冒个泡,到正式上市前已经把所有“包袱”都抖落了出来。而苹果显然就隐忍得多,默默憋大招,然后来个晴天霹雳。现在,无数人都在等这个霹雳。为什么大家对苹果造车如此期待?

“软件”为王

首先我们不妨想想近几年汽车产业的趋势,各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传统巨头虽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也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谋求战略转型。更值得注意的是,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大技术壁垒,一夜之间,仿佛“造车”成了不管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干的活儿。

与此同时,消费者很快就发现,市面上的电动汽车除了造型有些不同,核心部件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成本最高的电池组一般出自宁德时代,电机和电控技术拉不开层次,就连车内的操作系统也几乎被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家瓜分得一干二净。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产品都没有自己明显的个性,以至于消费者觉得“选谁都一样”。这很像当初安卓系统免费开放之后,什么阿猫阿狗都能造手机了一样。

但正如苹果手机问世后人们所说,手机只有两种,一种是苹果,一种是其他。当时苹果手机的硬件或许算不上多么出类拔萃,但它封闭式的操作系统却让很多人无法自拔,不光操作流畅,而且几乎不会中病毒,更没有什么让人讨厌的弹窗广告,使用体验远超竞品。可以说,是“软件”定义了苹果手机,而消费者所盼望的,其实就是苹果再次用“软件”定义汽车。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不是苹果汽车本身,而是它跟现有苹果设备的兼容互通。毕竟,现有苹果设备的软件生态已经让用户尝到了甜头,如果苹果汽车问世,将成为继iPhone、Mac 之后的硬件“第三终端”,可能给大家带来超出想象的便利用车生活体验。

“硬件”为纲

即便未来是软件定义汽车,但是并不意味着硬件就不重要,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遇到的困境,都是苹果能否成功突围的关键,比如车辆续航。在电池技术长期没有革命性进步的情况下,当前车企提高产品续航的方式无非两种,第一种就是简单粗暴地堆积更多电池,这会使成本直线上升;第二种就是在电池组壳体上下功夫,从而提高电池组能量密度,但会增加安全隐患,这两种方式显然都不是长久之计。

而根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计划使用一种独特的“单电池”设计,“这种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会让人有第一次看到iPhone那样的感觉。”虽然此后不久特斯拉CEO马斯克就表示“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令人感到惊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苹果汽车的硬件性能一定会是行业顶级水平,否则怎么能配得上其电子产品的定位呢?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苹果如果造车,最受伤的将是特斯拉,因为特斯拉的汽车产品可能是目前最接近消费者心中苹果汽车品牌“调性”的。但如果苹果汽车定价足够亲民,更受伤的可能将是以丰田为首的日系品牌。为什么这么说?

想想苹果电子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吧,用过的小伙伴一定深有体会,除了受到外力的物理损伤,苹果产品出现故障的概率比竞品要低得多。电动汽车虽然比手机、电脑要复杂的多,但是却比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要简单,如果苹果能在汽车上保持其电子产品的品控水平,可能丰田也得甘拜下风。

结语:仔细想来,消费者对苹果汽车有多期待,就说明对现有的汽车产品有多失望,大家渴望苹果能像当初颠覆手机和电脑行业一样颠覆汽车产业。困难肯定是有的,但苹果汽车如果成功入局,对于百年汽车产业来说将是一次彻底洗牌,未来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