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几到
三合庄佛爷殿、
咔嚓古道,试登
喀杈山,最终都变成了摘柿子。
南、北沿头之行,唤醒登
喀杈山的愿望。12月5日,自
瓦沟探起。
8:16,
千榆路,过
东沟、
瓦沟主村,北侧沟口的
西瓦沟小村尚在阴影里,山顶已披旭日。
山脊突峰东侧,一块孤石醒目,当地称
石人站。登上方知,行程前段全在图中。
西瓦沟,幽静山村,规模比想象大。村北两沟,
京原铁路横贯。
8:48,孤峰下回望,村中炊烟,远处可见
拒马河对岸的
沈家庵。
脚下
瓦沟这么深,西侧山脊峻陡,隔开
千河口北沟。天气不错,日月同辉。
崖壁挑出高岩,形如鸟头,爱人在高处召唤。是从“鸟脖子”崖缝爬上?
路沿“鸟脖子”崖缝爬上。这就是驴友所称的
老鹰背,诚如苍鹰扶摇而上。
窄缝石阶陡峭,半天然半人工,攀登不难。中有崖台,书“
鹰岩”二字。
山路绕向南侧山脊。前有
垭口,估计可下《
房山146》
庙坨沟口东侧的新修岔路。不过去了。
9:50,
突峰伸出小梁,有个小鞍口、小山包,可看全貌。
东侧便是
石人。村民称:原有两个,文革有人认为像
伟人。
伟人岂能有二,于是炸了一个。
没两步就看见三合庄火车站,铁路从云居寺穿山过来。走山顶,比千榆路近多了。
三合庄由
大南港、
南离河、
牛家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名。火车站为
大南港(jiǎng),
牛家庄为
新安沟,有
明代摩崖佛像,俗称
佛爷殿。
不知脚下沟名,就称
火车站沟吧。这是一道大沟,伸向
喀杈山方向。一路就是沿沟岔崖台,西转北绕。
东望,来路在右。
回想一路,
西瓦沟村北陡些,
老鹰背奇特不难,其他路段大致水平,高台漫步。
向北西绕,布条最多,是驴友主要路线。
沿沟下到哪里?仔细辨认,南侧西向是
庙坨南沟沟口,沟底正是《
房山146》、《
房山148》前两次探
南、
北沿头的停车处,难怪那里有零星布条。两者之间应该是那处新修
岔路口。
最奇特的是
多孔山头,个头不大,满布大小石塘,顶部叠石像个骆驼头。这是驴友所称的
窟窿山?
一顶四面绝壁,只有西南岩棱可攀。最危险的是草坑部位,已经透亮,岩片只有1公分厚。
哪有大洞?挪步过去,上到顶部。
脚下绝壁,西顶跨不过去。白上了,没见有驴友提过这事。
爱人在北侧小路上:你站在一个冰激凌样的小山包上,四面绝壁,小心!
知道站在一个圆桌大的岩石顶上,并没觉多危险。看了爱人照片,才知险境。
二顶易上。爱人又喊:脚下还是个大窟窿。贯穿吗?看不出来。
绕到西侧,顶石品形叠摞,挺稳。应该是原石原位,四面风化崩落而成。
既已到此,干脆登顶,一望四周。
东侧,过来的
U形垭口。南面是绕了几个沟岔的山脉主脊,西侧有小道绕回去。
再南,便是老鹰背西看的垭口,绕行半天,其实相隔不远。
可西下
千北沟新修
岔路,可北下废弃梯田到曾经的停车处。
千北沟深,而穿行道路挺多。
一道高脊横在北侧,小路横切过去。远处可见
北沿头的顶峰、
王老铺斜切
天井的垭口。
不大的
窟窿山,爬上爬下40多分钟。11:30,山路阴面北下。
东侧陡脊,可见走过的第三沟岔阴面雪路。
11:50,向北绕山,小道大致水平。
喀杈山应在北侧山峰之后。
东北U形垭口,好像是曾到过的咔嚓古道山口,当时因车停牛家庄,没有过来。
垭口有队驴友在休息。干脆过去看看,把
咔嚓古道环路走全了。
回望走过路线,
石人站可见。直线相距不远,西穿两个
垭口,绕行过来。
曾从咔嚓古道上到这里,东北侧就是牛家庄的新安沟。下至沟口千榆路不过1.5小时。
辨识沟中佛爷殿、咔嚓古道的位置,曾到那块废弃梯田。
咔嚓古道,驴友起名,音自喀杈山。喀杈山,地图名,本意棵杈,形如树杈。地名就是这样误传而成的。
古道是段人工修砌的宽敞石阶,就其成因,众说纷纭。本人认为,
佛爷殿、
废田都有过
寺院。
南沿头《
南岩善行记》
明碑提到
前代(元),这里不会晚。
古道只是
寺院的
内部道路,翻山不必修那么正规。所以
咔嚓古道不是沟通东西的区域性古道,但历史至少可推
明代。
曾将西侧山脊当作
喀杈山攀登,上面没路,难以穿行。其实,
喀杈山还在其后。
已是南侧山头下,南望主脊。若从
窟窿山北、
垭口下的
崖缝直接上主脊,路也不易。
向北,山头西侧,露出
喀杈山。脚下海拔800多米,
喀杈山960米,爬上不难。
西北隔梁看见
南沿头、
北沿头垭口,远处可见
白草畔、
大安岭。
西侧
庙坨天生院。为什么
明代这一片依次建有
寺院,到
清代就废止了?
这是
三合村牛家庄新安沟的上端
垭口,
佛爷殿就在下方。但下去还是陡峭的雪路,怕了。
向西,与其说沟,不若说缝。各色布条都是西下,绕行南沿头?
对面是
庙坨天生院,沟底
梯田坡地是《
房山149》
停车处。
看清西沟全貌,右为南沿头南侧山脊,看不出转南沿头的路径。
沟底很深,路走沟腰,可到曾经
停车处,证明了之前判断。
有旧红布条,右侧便是喀杈山,前无路迹。
不料,一道断崖垭口,将喀杈山主峰分隔开来,过不去了。
已14:20,必须下山,不能再探路了。之前晃晃悠悠、对山脊路况估计不足,导致与登顶失之交臂。
也不算白来,这里正好位于
南沿头南沟的
南岔沟顶端,
南沿头地貌一目了然。
东望,
牛家庄不远,关键是要走南侧
窄垭口的下行雪路。
回家翻出《
房山143》
庙坨看
喀杈山的照片,就差那么一点,没能登顶,可惜了。
14:50,返回
垭口东下。是道,但很陡很滑,好在树密可扶。
靠,什么陡坎,是
陡崖,左右都是绝壁。以前没有注意到这里,
佛爷殿就在下面。
5、60度陡下,好在海拔低了,没有积雪。
16:26,下到沟底,看清
陡崖全貌。陡崖断缝,暗藏路径,好地方,就是天暗了,看不真切。
人工垒台上是个大石塘,留存着三佛二弟子摩崖造像。曾拍过的残碑,不知下落。
南侧遗存的
佛台,能不能说明:这里早期也是个由
石塘扩凿而成的
明代佛窟?
是不是后期北侧顶塌,于是在完整的壁面凿孔,搭设人工殿顶?
这是
三世佛、还是
三方佛?
二弟子侍从
中佛。均为
梯形仰莲须弥座,
火焰大背光。不同的是
佛结跏趺坐,
主佛略高,
弟子合十立姿。
最具特点的是,释迦牟尼背光上的大鹏金翅鸟形象:
民间雕刻,朴拙卡通,却清晰地表现了
藏密六拏(ná)
具的概念:
大鹏鸟脚抓两侧
龙子(不是飞天)的一只脚,
龙子向两侧迈步欲走。
16:40,冬日天短。不过去沟口
牛家庄缓坡熟路,2、30分钟足矣。